第一篇 总 论
1.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射治疗治愈18%,化学药物治疗治愈5%。一些国家的恶性肿瘤诊断后,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0%。50%的放射治疗为根治性放射治疗。
2. 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放射肿瘤科是一个临床学科,和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并列
3. 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放射敏感性的四个主要因素是肿瘤细胞的固有敏感性,是否乏氧细胞,乏氧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放射治愈性是指治愈了原发及区域内转移的肿瘤。中等敏感的肿瘤放疗效果好。
4. 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肾脏20,肝脏25,肺脏30,脊髓45,小肠、角膜、脑干50,皮肤55,骨头、大脑60Gy。
5. 分割照射的基础是正常组织的修复,肿瘤细胞的再氧和,肿瘤细胞的再增殖。超分割的目的是保护正常组织,加速超分割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的目的是克服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6. 亚临床病灶的定义:一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肉眼也不能看到,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病灶,常常位于肿瘤主体的周围或远隔部位,有时是多发病灶。鳞癌的亚临床病灶的照射剂量为50GY。 7. 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像的认识:放射治疗是一个局部或区域治疗手段,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只能是提高局部或区域控制率。局部控制率越高,远处转移率越低。
1
8. 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a、后装;b、单一高活度的放射源,源运动由微机控制的步进马达驱动;c、放射源微型化;d、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
9. 现代近距离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永久性插植的源包括碘-125和钯-103,腔内和管内照射主要用钴-60,而铱-192由于能量低,便于防护,所以更常用,铯-137已少用,因为它活度低,体积大。 10. 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低剂量率(2~4GY/H),中剂量率(4~12GY/H),高剂量率(>12GY/H),使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肿瘤时,总剂量低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11. 近距离治疗的适应症:主要用于外照射后复发或残存的病变,或者是小病变,且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已经控制,无远地转移。内容包括:腔内或管内照射,组织间照射,术中照射,模照射。禁忌症:靶体积过大(易发生坏死),肿瘤侵犯骨(治愈机会小,且容易造成骨坏死),肿瘤界限不清,肿瘤体积无法确定。 12. 综合治疗: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减少播散,但缺乏病理指导,延迟手术,用于头颈部癌,肺尖癌等;术中放疗----靶区清楚,很好的保护正常组织,但只能照射一次,不符合分次照射原则,用于胃癌;术前后放射治疗用于头颈部癌,软组织肉瘤。 13. 部分术后放疗间隔:肾母细胞瘤术后不要超过10天放疗,最好48小时内,一些良性病如疤痕疙瘩要求手术后拆线当天起放疗,预防骨关节创伤或手术后的异位骨化应在术后1~2天开始,最迟不超过4天。
2
14. 电离辐射诱发的肿瘤,最常见的是发生于结缔组织的肉瘤,上皮型癌肿中则以乳腺癌和肺癌常见。
15. 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radiation-induced carcinogenesis RIC)之一---------电离辐射诱发的肉瘤(radiation-induced sarcoma RIS)的诊断标准:1.RIS所发生曾接受照射的区域,在照射前组织病理学和/或临床影像学均无已存在肉瘤的证据,以尽可能排除与放射治疗无关诱因所导致的自发性肉瘤;2.RIS有组织病理学的证实,明确为与原治疗肿瘤不同的病理诊断,组织形态学的描述不能RIS的鉴别;3.曾接受照射,RIS发生于5%等剂量线范围内;4.一般有相对为长的潜伏期(10~20年),但亦接受<2年的短暂潜伏期。
第二篇 放射物理学
第一章 照射剂量学
1. 照射野:由准直器确定的射线束的边界,并垂直于射线束中心轴的射线束平面。有两种定义方法:一是几何学照射野,即放射源的前表面经准直器在模体表面的投影;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