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初一第一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可将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将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法和学法,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沈复及《浮生六记》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由学生的童年趣事导入。

二、板书课题,请学生根据书下注释①和预习时搜集的资料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教师简单总结。

三、学生反复自读课文(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完成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自读练习。遇到疑难问题,可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解决。 自读练习包括以下内容:

(1)正音。(2)正确划分朗读停顿。(3)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重点语句。

四、列出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并根据提纲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五、在复述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六、讨论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请学生结合自己童年的体验谈感受。(思考题的设计可参考“教学设计A”)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文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充满童真童趣。教学中可设计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可要求学生查找有关

沈复及《浮生六记》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以台湾校园歌曲《童年》导入。

二、板书课题,请学生根据书下注释①和搜集的资料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简单总结。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朗读停顿) 四、明确任务,探究学习。

1.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合作学习课文内容。各小组要推选出1~2位小老师负责向全班同学讲解该段的有关内容。

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示范朗读。(2)能讲解段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3)能正确翻译、串讲有关内容。(4)能就该段的内容、语言或写法等进行分析。 2.各组的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

五、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外推荐阅读材料

冬阳?童年?骆驼队 ——《城南旧事》出版后记  [台湾]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

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960年10月

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优美,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味欣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注意参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2)你认为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的经历,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及时鼓励。 四、品味语言。

1.请学生用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如调动学生的诗

词积累、生活经历、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学;语言优美,感情深挚,又适合朗读。可以让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习,自学课文,课上以诵读带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对文章语言的体悟欣赏。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要求:

1.自学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朗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反复诵读,认真体悟,写一个诵读脚本。(即写出对某片断的朗读设计。要求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语速、语调、语气、节奏、重音及字、词、句的分析揣摩等方面进行设计)

3.查找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词,及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导入新课。

可参考“教学设计A”的导语设计,或直接切入课文。

三、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诵读脚本,推选最优秀的参加全班的交流,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五、教师组织学生召开小型赛诗会,朗诵课前查找的古诗词。 六、学生谈学习这篇课文或上这堂课的感受,教师总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内容浅显,可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的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采访于漪老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经历、著述情况、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等)及文章引用到的《千家诗》中相关诗句内容及出处的资料,印发给学生。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三、设置情境,分组探究学习。

1.情境设置:模拟CCTV-2的系列访谈节目“探访名师的金色年华”。本期人物: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2.任务分配: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各组按要求推选代表担当下面的角色:CCTV-10直播间主持人(第一组1~2人,负责主持整个采访活动)CCTV-10驻上海记者站小记者(第二组1~2人,负责采访于漪老师) 于漪老师(其他三组各1人,分别负责第二段、第三四段、第五六段内容)

3.活动要求:各组同学要帮助本组推选的代表准备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老师发的材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4.学生分组准备,教师积极参与,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各组代表现场表演模拟采访。 六、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即兴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