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庆高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提纲

精品文档

重 庆 高 中 教 师 资 格 考 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本课程教学及复习要求的层次:(四个层次)

[识记]是指学员通过学习能知道名词、概念、原理的基本内容,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包括必要的记忆,即能回答“是什么”。(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判断)20分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为全面的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把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和联系,即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简答、填空、判断) 30分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单一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一般问题,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论述题)30分

[综合应用]在“领会”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多项教育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教学中的较复杂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即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材料题)20分 二、本课程学习教材: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合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本课程命题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应根据大纲的规定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的难易程度合理。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40%,较难占25%,难占15%。注意:试题的难易和能力层次要求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四、本课程重点内容结构

1.重点内容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章、十一章。(占总分的90%) 2.不考内容 无

第二部分 各 章 的 知 识 要 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识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填空或名解)

2.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填空、判断)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学与教是个系统工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填空、判断、选择)

? 领会: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A.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素,任何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B.教师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C.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D.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E.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A.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C.评价/反思过程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在学与教过程中,上述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三个过程,而且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作用

? 领会:

教育心理学作用(简答或多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 识记:(填空、选择或判断)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诞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我国教育心理学最早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 领会: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填空、选择或判断)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 识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4.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5.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领会:

1.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青年初期的主要心理特征p15

(1)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2)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3)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不仅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尊重自我。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

(4)对未来充满理想,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 识记:

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 ? 领会: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 简单应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识记:

1.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3.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4.自我意识包括三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5.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6.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 简单应用: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精品文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