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3

药物化学各论2

主要内容:

作用靶点是外周组织、器官上的受体、功能酶等的各类药物。 第五章:非甾体抗炎药

第六章: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第七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第八章:抗高血压药和利尿药

第九章:心脏疾病用药和血脂调节药

第十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第五章: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 炎症是与免疫系统有关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急、慢性炎症的非甾体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该类药物兼有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使用量最大的药物。

? 按化学结构非甾体抗炎药物可分为:水杨酸类、邻氨基苯甲酸类(灭酸类)、吡唑酮类、芳基烷酸类、1,2-苯并噻嗪类(昔康类)、三环类。

第一节:炎症介质及非甾体药物抗炎机制 1 炎症介质

? 炎症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炎症介质有关。主要的炎症介质包括:组胺、5-羟基色胺等生物胺类、前列腺素(PGs)白三烯(LTs)、血栓素、激肽、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补体系统、溶酶体酶和细胞因子。一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不仅对本身的释放起到正、负反馈的作用,还可以激活其它介质系统,产生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炎症的进一步发展。炎症部位存在相当数量的致炎细胞,包括多型核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当这些炎症细胞受到某种刺激时,会释放炎症介质,加剧炎症反应程度,出现红肿热痛症状,严重时造成组织不可逆损伤。

?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是作用于PGs环氧化酶,阻断PGs代谢发挥抗炎作用。

2 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

? 花生四烯酸(AA)是内源物质,以磷脂键连接在细胞膜。当细胞受到某种刺激时,在磷脂酶的作用小,释放出游离的AA。AA的代谢途径与炎症密切相关。

? AA的代谢经2途径代谢:在环氧酶作用下的PGs代谢和5-脂氧酶作用下的LTs代谢。PGs代谢途径的产物为PGA-PGI,其中PGE2、PGI2和PGD2具有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的致炎作用,PGE2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在炎症部位,PGs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的生理状态。LTs代谢途径的产物调节白细胞的功能,其中LTC4、LTD4和LTE4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浆渗出导致水肿。LTB4引起炎症部位的白细胞增加,加剧炎症反应。

? 因此,通过阻断AA的释放,或阻断AA的代谢,均可以缓解炎症。

细胞膜上的磷脂磷脂酶85甾体抗炎药作用靶点1COOH1114(AA)COX抑制剂COX5-LO5-LO抑制剂PGsLTs1

AA代谢途径及抗炎药作用靶点

第二节:非甾体抗炎药 1 水杨酸类

(1) 水杨酸类药物的发现及发展

? 15世纪发现柳树皮具有镇痛作用。 ? 1838年从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水杨酸。 ? 1859年,Gilm首次合成出乙酰水杨酸。

? 1860年Kollbe确定由苯酚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备水杨酸的工业化生产路线。 ? 1875年Buss首次将水杨酸钠用于临床,用于解热镇痛和抗风湿。

? 1886年,水杨酸苯酯被合成出来,用于临床(为减少酸性,将羧基酯化)。 ? 1899年,Bayer公司将乙酰水杨酸以商品名阿司匹林上市。

? 与水杨酸钠相比,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强,副作用较小。但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胃出血。

? 分子中的羧基既是活性基团,同时也是引起胃肠道刺激的主要基团。为减少酸性,将羧基酰胺化或酯化,分别得到水杨酰胺、双水杨酸酯和贝诺酯。水杨酰胺只有镇痛作用,无抗炎活性;双水杨酸酯在胃液中不分解,在碱性的条件下缓慢水解成水杨酸,对胃肠道无刺激。贝诺酯属于协同前药,适合于老人和儿童使用。将羧基与氢氧化铝、或胆碱、赖氨酸成盐,均可以减少为肠道的副作用。

? 将苯环的5-位引入2,4-二氟苯基,得到二氟尼柳,抗炎和镇痛活性均增强,胃肠道刺激减小,用于缓解关节炎、手术后或癌症引起的痛感。

OCONH2OHCOOHOOOOOOHOHN水杨酰胺 镇痛双水杨酸酯COOHOHCOO贝诺酯-OAlOHOFF2二氟尼柳COOO-N+O阿司匹林铝COO-+H3N-+NH3OOHOCOO水杨酸胆碱赖氨匹林(2)代表药物举例--阿司匹林

?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 ?benzonic acid.

?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熔点:135-140℃,在湿空气中缓慢水解。

? 本品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和消炎抗风湿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头疼、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和痛经,是风湿热和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

? 作用机制:AA的环氧酶(COX)不可逆抑制剂,乙酰化COX分子中丝氨酸。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抑制血栓素TXA2的形成,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 副作用:胃粘膜损伤(抑制PGs的形成)和导致过敏性哮喘(5-LO代谢)。

2

OOOOOHOOHOOHOOOOOOOH2SO4OCOOHOHOOOOOO

2 吡唑酮类

? 吡唑酮类抗炎药包括:5-吡唑酮类和3,5-吡唑二酮类。 OHO? 5-吡唑酮类是在改造抗疟药奎宁的结构过程中意外得到的,在苯肼和乙酰乙酸乙酯反应合成奎宁衍生

物的过程中,得到1-苯基-2,3-二甲基吡唑-5-酮(安替比林)无抗疟作用,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1884年O用于临床,但毒性大。进行结构改造,用二甲氨基或引入含有磺酸基的二甲氨基,活性提高,但使粒细胞减少、影响造血系统。在美国已禁用。引入异丙基或烟甲酰氨基,解热镇痛效果较好,毒性较小。

O? 1946年瑞士人开始合成3,5-吡唑二酮类化合物,1949年发现保泰松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促尿酸排

泄的作用,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但保泰松刺激胃肠道,对肝、肾和血象有不良影响,同时产生过敏反应。1961年发现其代谢物之一羟基保泰松,同样具有抗类风湿活性,且毒副作用小。以羟布宗商品名上市。将另一代谢物氧化,得到γ-酮基保泰松,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活性和利尿作用。

? 将4-丁基用异戊烯基代替得到非普拉宗,或用稠环代替2个苯环,得到阿扎丙宗,均可以提高活性降低毒副作用。

NNNNONNSO3NaONNO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OHNNNONNON异丙基安替比林烟酰氨基安替比林 3

OONNONONOHOHONON保泰松OO代谢物-羟布宗代谢物OONNONNNONONN酮基保泰松非普拉宗阿扎丙宗

3 氨基芳酸类(灭酸类)

? 该类药物是用氨基代替水杨酸羟基得到的一类抗炎镇痛药物。

? 1947年,甲芬那酸上市,其余包括:氟芬那酸、氯芬那酸和甲氯芬那酸。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

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毒副作用较大,限制了临床应用。

COOHHNCOOHHNCF3COOHHNClCOOHHNMe甲芬那酸氟芬那酸氯芬那酸甲氯芬那酸

4 芳基烷酸类 (一)芳基乙酸类

(1)芳基乙酸类抗炎药的发现及发展

? 20世纪50年代,发现5-HT是炎症反应中的致痛物质。5-HT是色氨酸的代谢物,风湿患者的色氨酸代谢水平较高。

? 根据代谢拮抗原理,药物化学家希望从吲哚类化合物中寻找5-HT的拮抗剂。合成了350个吲哚衍生物,发现吲哚乙酸吲哚美辛抗炎活性非常强。通过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吲哚美辛并不是5-HT的拮抗剂,而是作用于COX酶,抑制PGs的形成而发挥抗炎作用。

? 吲哚美辛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同时影响肝功能和造血系统,因此对其进行结构改造。

? 用电子等排体置换,得到了生物前体药物舒林酸,经过肝脏还原得到活性成分,活性强于吲哚美辛,

作用持久,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 将吲哚环的苯环去除或引入环,得到吡咯乙酸化合物托美丁和吡喃衍生物依托度酸,得到活性强,副作用小的治疗风湿的药物。

? 用萘环或联苯环代替吲哚环,开发出前体药物耐丁美酮和芬布芬,经体内代谢后,呈现抗炎和镇痛活性。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