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实物 1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B、客观实在性C、自为性D、主观能动性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

A、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世界物质同一性原理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法三大规律D、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9、美术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去户外写生。大家在凤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绘眼前古城山水的美丽风景。学生们给出的画作各不相同。老师点评说,面对同样的景物,我们画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原则。这里体现出的哲学原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0、意识从其起源看,它是( )。

A、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C、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人类文明的产物

21、毛泽东同志有句话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指的是( )。 A、时间的一维性B、空间的广延性C、时空的无限性D、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2、毛泽东同志1958年的《送瘟神》诗句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反映了事物的( )。 A、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B、因果关系的普遍性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D、时空的一维性和多维性 2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 )。

5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靜,静即是动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2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世界本原问题C、意识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26、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实践形式是( )。 A、经济建设实践B、人类社会交往实践C、阶级斗争D、科学实验

27、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显示了实践的( )。 A、目的性B、物质性C、社会制约性D、客观性 28、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 )。

A、人们社会活动中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29、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生产实践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各类行业的分工 30、社会活动的本质是( )。 A、存在B、物质C、实践D、矛盾

31、工程师先在头脑中构建出大厦,接着画出工程设计图,然后由工人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32、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含义有( )。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C人类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D、人类社会是充满矛盾的

33、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有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4、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的50年的大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

6

300多美元;但从他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盖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它动物提供的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价值20万美元。这种算法强调了( )。

A、事物的运动变化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C、人类认识的主观性D事务运动的规律性 3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辩证的否定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36、有这样一则古代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流水。漉水暴益,荆人弗知,循彪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方式

37、在19世纪,火车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收到了人们的质疑。那时候,马车比火车跑的都要快,人们往往讥笑火车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火车早已战胜了马车,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之一。火车战胜马车的哲学依据是(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规律D、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 38、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3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的绝对运动D、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0、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41、“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7

42、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实践论B、矛盾论C、对立统一规律D矛盾分析法

4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于( )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4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是( )。

A、是否承认联系B是否承认发展C、是否承认矛盾D是否承认物质 4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 46、“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B、内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D、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47、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认同而不和”。下列对“和”与“不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C、“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D、“和”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4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D、对立统一规律

49、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哲学原理依据是( )。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50、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方法是( ) A、两点论方法B、重点论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矛盾分析法

51、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是在1927年实际上就已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