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了一条新财路。
卖房聚财。大港区从1992年开始,在全市率先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居民自主购买住房,同时放开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公房出售率达到100%。危陋平房改造全部实行商业化开发,盘活了存量,扩大了增量,吸纳的购房资金激增至原来的几十倍。仅仅五年就筹集建房资金22亿元,不仅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为城市环境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
兴商招财。大港区把招商兴商,繁荣经济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调整,让出中心区和繁华地段,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商业设施,吸引了大量区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具有欧式风格的商业步行街是大港区1999年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全长300米,总投资6000万元。在整个商业设施建设中,区政府只管规划设计,财政不拿一分钱,从筹集建设资金到组织施工,全部交由开发商负责。建成后的商业街不仅成为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新场所,还成为城市环境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利引财。大港区注意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利益驱动,通过适当让利,激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实现开发商和政府的双赢。为加快教育产业园区建设,我们制定了《关于开发建设大港区教育产业园区的实施办法》,特事特办,建设用地50%无偿划拨,50%按市场价的1/3出让,配套费和各类规费按50%收取,对外来投资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目前,我区已与四所大专院校签订了办学协议,其他办学项目也在积极洽谈之中。教育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发扬迎难而上的精神,敢作敢为,把城市环境建设逼上一个新水平
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区委、区政府迎难而上,下大力量解决影响城市环境建设的难点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新旧观念碰撞中,敢于跳出低层次发展的老套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发展。大港区起步于厂矿生活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建新与拆旧的矛盾。我们感到,建设新大港,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前些年,区里曾在位于中心区的板厂路建起一处农贸市场,每年可上缴利税上百万元。在重新规划中,一些同志舍不得“割爱”。但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后认为,这个市场虽“火”,但环境脏乱,与周围街景也不协调。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安于低层次发展的现状,而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闯新路、求发展。我们排除干扰,集中力量,迅速拆除了沿路占压红线的全部商业设施,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宽100米、长5公里、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的带状公园式交通干线,并将这条路更名为世纪大道,使之成为天津市最宽最美最绿的文明示范路。实践充分证明,这
一举措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远远大于一座农贸市场。几年来,我们按照这一思路,大力推进城区的拆迁改造,城市环境不断优化,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上,教育各级领导跳出部门的小圈子,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前几年,为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我区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综合执法大队,综合行使城市管理职能。原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随之移交,使审批权与处罚权分离。我们及时强调各部门必须从城市管理大局出发,使各项权力移交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形成了管理合力,确保了综合执法的有效实施。
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引导,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大港区在开展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秩序之初,也遇到不少阻力。拆除违章建筑,个别群众不支持,清理违章占路,少数商贩不理解,一些群众也认为购物不方便。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综合治理,改变的不仅仅是市容环境,更重要的是移风易俗,改变人们多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生活习惯。区委、区政府一方面广泛宣传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细致地做好各方面工作,使综合治理逐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并完善方便人们生活的现代商业服务设施,积极引导群众摒弃旧的观念和生活习俗,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现代生活方式。广大市民正是从生活环境的巨变中,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深深体会到区委、区政府一心为民的真情。许多群众从不理解到认同,从不配合到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