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大港区域经济概况

方米。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的人均拥有量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的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经济建设

经过20年的建设,大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98年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亿元,较“八五”末增长20%;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01亿元,较“八五”末增长62%,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7:38;区级财政收入实现2.2亿元,较“八五”末翻了一番,提前二年达到“九五”规划目标。

农业及农村经济

城郊型农业发展较快。大港区现有耕地197691亩,其中粮田面积19355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1998年粮食总产量4.86万吨,夏粮产量1.7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副食品产量稳步增长,“菜篮子”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年蔬菜产量50000吨;肉类总产3919吨,禽蛋产量4540吨;果品产量4000吨;水产品产量8657吨,其中淡水鱼产量6929吨,占80%,发展速度较快。淡水鱼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等,其中出产的草鱼在京、津地区较有名气。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8年全区乡镇企业达4245家,实现增加值8.5亿元,较“八五”末增长68%,占农村经济总量比重达88%,较“八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39%,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截止1998年底,全区已有11个村、镇建设了公寓式、别墅式住宅,总建筑面积41万平米,入住农户3434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0%。毗邻城区的中塘镇先后于1997年、1998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工业和建筑业

大港区是全国正在建设中的四大石化基地之一,地区工业主要以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工业生产已形成以驻区企业为龙头,乡镇企业、城市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同步发展的格局。 1998年区域工业总产值实现2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原值360亿元,分别较“八五”末增长20%和73%。

驻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稳步发展。大港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挖潜增效,1998年开采石油430万吨,天然气3.5亿立方米。天津石油化工公司是全国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目前已形成年加工原油600万吨,年产各类化学纤维6.8万吨的能力,总投资近百亿元的聚脂项

目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设计能力为14万吨/年的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自1996年投产以来,生产正常,效益良好。大港发电厂是华北电网调峰、调频主力电网,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目前正在建设三期工程。

区属工业已形成以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为主体,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工业实力显著增强。1998年区属工业总产值达52亿元,比“八五”末期增长43%。作为区属工业主要组成部分的乡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42家,其中部、市级企业集团4家;固定资产原值8.5亿元,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6亿元。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轧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构成大港区乡镇工业的六大支柱行业。乡镇企业生产的“红三角”牌电焊条、“鹏翎”牌胶管等产品在全国享有盛名,其中“鹏翎牌”胶管占有全国同类产品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城市集体工业企业332家,主要为驻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1998实现增加值4.0783亿元。建筑业发展较快, 1998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3亿元,较“八五”末增长42%。中国石油化工第四建设公司及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是驻区大型建筑单位,是大港区建筑业的龙头企业,能承建大型石油化工项目或民用项目。区属建筑公司已发展到4家,1998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15亿元。

第三产业

商贸餐饮业。全区已形成以国合商业为主体,以个体私营网点为辅的商业服务网络。 1998年全区有年营业额近1亿元的大型商场2个;超级市场4个,各类商业网点5000多个,各类市场40个。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17亿元。餐饮服务机构遍部全区,新建成的上古林海鲜一条街,以其鲜美的海味,上乘的服务名誉京、津地区。

金融保险业。全区已形成以五大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种合作制银行为辅的金融服务网络,储蓄网点遍部城乡。1998年金融系统存、贷款余额分别达75.39亿元和73.32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全国主要保险公司在港均设有分支机构,并已形成各具特色,平等竞争的保险体系。

信息咨询业。全区拥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2家、律师事务所4家,各类信息中介公司、咨询公司遍布城区,大港信息中心已完成规划,局部网络已开通,全区信息咨询网络已初步形成体系。此外,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业等行业也均取得较快发展。 对外贸易和横向经济联合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截止1998年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53家,协议投资总额27761

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3003万美元。外商投资者主要来自东南亚及欧美地区。产业门类主要有精细化工、轻纺、电子、机械、建材、医药、食品等。外贸出口交货值实现13亿元,较“八五”末增长3倍。出口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及欧美等地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龙头的大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7月5日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建立的,享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等的优惠政策。该区位于大港城区东北部,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齐全。截止1998年底入区企业累计达75家,其中外资企业33家;内资企业42家,累计协议利用外资6755万美元,利用内资24000万元。开发项目涉及轻纺、电子、汽车装配、房地产等行业。韩国大宇集团、德国可耐福公司等一批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已落户该区。1998年入区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0.6亿元,增加值0.91亿元,分别较上年有大幅增长。目前开发区已建起了一支精干、快捷、高效的领导班子,使入区企业在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能享受高效、优质的服务。

横向经济联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截止于1998年底大港区与全国20多个地区有密切的经济往来,正式缔结友好区县14个。联合兴建企业75家,引进内资4.3亿元,引进项目涉及建材、印染、化工、土地开发、编织等多个行业。

2011年上半年天津大港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

2011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在“53233”工程项目带动下,上半年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其中,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均较去年同期增长千元左右。

数据显示,上半年,大港地方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22.1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全年任务的51%,高出去年(2010年)同期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完成上半年任务进度最好的一年。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3.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年任务的51%。财政收入实现12.11亿元,同比增长32.8%,占全年任务的50%,月均增幅3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大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50元,同比增长1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6970元,同比增长10.6%。据了解,今年大港农民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以设施农业代替传统生产方式,以养殖业提升收入水平。

上半年,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汽车配件、石化下游领域的规模企业表现突出,服务业发展取得可喜进展,大港开发区科技大厦被列为全市亿元楼宇,新基业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竣工投入运营,迎宾商务大厦、新天地大厦等重大服务业项目按预期推进。城市集体经济预计完成增加值20亿元,上缴税金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城镇建设

大港区是天津市建立最晚的一个城区,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制定并实施了以城市环境建设为先导、带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路,使大港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城区道路宽阔,环境整洁优美,今日大港,正在把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新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大港能在短短五年时间,实现从盐碱荒滩到花园式城区的跨越,关键得益于全区上下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机制推动城市环境建设。

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的力度,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环境建设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城市对内对外开放的第一形象。我们牢牢确定把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加速大港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提出“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这一新的工作思路,把政府主要职能和工作的着力点定位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坚持城市环境建设既是经济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凝聚民心的政治建设的理念,使城市环境建设在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基础上,适度超前。199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用于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环境面貌的巨大变化,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首先,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近五年来,全区累计吸引生产性投资12亿元,相当于1995年以前历年引资总和的14倍,城市环境建设每年拉动经济增长达4.2个百分点,区属国内生产总值和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5%和22.5%。其次,造福了一方群众,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区社会治安状况由前些年的全市最末进而在1998年跃升到全市第一。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爱绿护绿,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的公德意识显著增强。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已成为目前大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优势。

以城市资产经营城市,走市场经济的路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注入了新活力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对土地、公用设施等城市资产和其他经济要素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吸纳和筹措建设资金。在实现多元化融资,以城建城的道路上迈出了四大步。

借地生财。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国有资产。作为城市土地的管理者,大港区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和经营土地资源,努力做好“以地生财”这篇大文章。利用旧城改造的契机,通过拆迁危陋平房腾出中心城区,进行道路建设和综合开发,使土地增值。开发新城区,通过重新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变“生地”为“熟地”,再进行出让,获得级差地租,为城市建设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