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
1、政府可以通过什么措施来减轻通货紧缩造成的不良后果? 2、通货紧缩对政府财税收入有什么特别影响?
(三)经济周期理论
案例1:世界经济周期历史及中国的经济周期。 案例适合
经济周期的类型。 案例内容
经济周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现象,又称经济危机。实际上,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结束和下一个经济周期开始的转折阶段,因而人们通常以一个经济危机来代表一个经济周期。如果从英国1788年第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算起,经济危机已有200多年历史。自1857年发生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总共发发生了11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1857年、1866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13年、1920年、1929-1933年和1937年。每一个周期的平均长度为10年或8年,即每10年或8年发生一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例一共发生了9次经济危机,时间1948-1949年、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1961年、1969-1970年、1974-1975年、1980年、1981-1982年和1990-1992年。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时间缩短,每一个周期平均时间为5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第一个周期:1982-1986年,持续五年。高峰在1984年,增长率为15.2%;低谷在1982年,增长为8.5%;振幅为6.7%。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持续四年。高峰在1987年,增长率为11.6%;低谷在1990年,增长率为3.8%;振幅为7.8%。第三个周期:1991-1998年持续八年。高峰在1992年,增长率为14.2%;低谷在1998年,增长率为7.8%;振幅为6.4%。 案例评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沓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千篇一律,在循环时间长短,上下波动幅度等方面各有不同。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种类的划分不尽相同,得到较多认可的周期类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长周期”(或“长波”)
其长度平均为50年,由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于1926年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这一划分后来被奥地
45
利经济学家彼特沿袭使用,并以其“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新资源的利用等作为主要标志,进一步把100多年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长波”:(1)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这一周期为“产业革命时期”;(2)1842年到1897年,这一周期为“蒸汽机和钢铁时代”;(3)1897年到本世纪20年代末(康德拉耶夫提出“长波”理论时这一长波尚未结束),这一周期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
2、“建筑周期”
其长度平均为15-2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最早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财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准加以划分的。
3、“中周期”(或“中波)
其长度平均为8-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Juglar)于1860年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4、“短周期”(或“短波”)
其长度平均为40个月(近三年半),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Kitchin)于1923年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短周期的长度约为中周期的一半。一个中周期通常包括两个短周期。
除了上述经济周期的主要种类以外,还有两种经济的波动形式:
一种是季节性的波动,这是指受季节等自然因素或习惯的影响而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波动状态。例如,一些农产品的波动就是如此。在收获旺季,产量多,价格低;而在非收获季节,则产量少,价格高。部分工业产品也有类似现象,如在夏季、电冰箱、电风扇、冷风机等销售较多,而取暖器、电热毯、毛衣等在冬天是旺季。在季节性波动中,还伴以风俗习惯的影响,例如西方国家相当比重的生意都是在感恩节至圣诞节这一段时期做成的。因此,在这一段期间,商业销售竞争十分激烈。
另一种经济波动是不规划的波动。这种波动出现的时间、表现出的幅度等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其原因也极其复杂,难以断定。正是由于这种随机性波动夹杂在其他经济周期波动之间,使经济周期现象更为复杂,增加了每次循环出现的差异性。 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经济周期是平均每8年到10年发生一次的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因为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通常都是以这一长度的经济波动作为研究对象。
本案例中,英、美等国历史上出现的各次经济周期以及中国的历次经济周期在时间长度上都各不相同。这是由于,现实中的每个具体的经济周期的产生原因都各不相同,加上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其他一些不规则
46
的随机性因不,使得实际的经济波动更为复杂,每次循环的长度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案例讨论
试比较各类经济周期划分的异同。
案例2:1788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周期。 案例适合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案例内容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产生于1788年英国所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1788年的危机仅是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危机,是一次局部性危机,整个国家经济并未受到全面的破坏,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清楚地暴露出了生产过剩这种新现象。
1852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工业经济危机,危机范围包括了所有工业部门。 1857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857年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一直到20世纪初。 在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末的历次主要经济周期中,就其主要经济指标而言,危机的深度并没有明显逐渐加剧或缓和的迹象。比较各指标可以看出,投资和当时作为主导产业的棉织业波动较大,而经济周期波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并非很大。从危机的长度看,英国主周期的危机持续时间占这个阶段的18.2%,短周期的就衰退时间也占18.2%,全部经济扩张时间占63.6%的时间。 综观这几次英国经济危机,发现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生产过剩,而购买力相对不足
由于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个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当时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没有本世纪那么快,技术革新和信贷生产部门开拓速度慢,社会资本长期积淀在几个传统的生产部门(如纺织、铁路、冶金)中,必然经常造成生产过剩,超过了当时所能达到的社会对这些产品的消费能力,最终导致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的另一面就是购买力相对不足。 2、消费资本生产领域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
社会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在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消费资料生产的第二部类较第一部类所占比重大。当时由于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轻工业为主的第二部类的发展首先具备了条件。从人类的需求来看,衣、食等消费品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这些工业率先兴起,得到了发展。因而,这时期第二部类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大;危机期间,受到的冲击也更大。第二部类波动更剧烈的原因,
47
一是由于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相对大于当时的第一部类;二是因为第二部类的生产单位规模小,危机时因竞争而破产推出该部门的情况更为多见,经济扩张时进行新投资也比较容易。这都使这个部门的生活波幅更大。 3、信息传播不发达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物质技术基础的限制,也由于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这就使高涨时造成虚假的、过度的扩张,进而引起了危机时剧烈的萎缩。但是信息传递量少、速度慢、而且不准确,信息的缺乏和欠准确使生产者难以掌握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更谈不上对未来市场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生产者无法及时、妥善地安排生产。信息传递和交通运输速度慢,使生产调整市场序曲状况之间的时滞现象极为明显。因此,生产者往往在产品过剩的时候依然继续扩大生产和销售,而在需求已经大于供给的时候,却还在继续紧缩,由此加剧了经济波动。 4、经济组织制度不健全,金融制度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
各种金融机构无法做全面安排和信息指导,高涨时不能控制涨势,在衰退时无力挽回局面。企业组织多为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在20世纪末才大量出现。这些无限责任制的企业使投资者的风险无法分散,往往造成单个部门风险的剧烈膨胀以及整个体系的崩溃。 案例评析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紧缩与萧条的原因。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流动性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会导致投资需求的不足。
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认为危机、萧条的产生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因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普遍的乐观情绪使得投资成本和利率上升。这时增加的投资必然伴随着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吸引减弱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的加强。到某一时刻,流动性偏好会因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而大大加强,此时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危机使投资和消费水平都迅速下降,加之利率的提高,必然出现萧条阶段。
上述经济危机的特点中,生产过剩和购买力不足正符合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生产过剩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购买力的相对不足的原因除了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大部分人口购买力较低外,还与当时实行的金融货币制度有关。由于货币的生产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