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
1、政府可以通过什么措施来减轻通货紧缩造成的不良后果? 2、通货紧缩对政府财税收入有什么特别影响?
(三)经济周期理论
案例1:世界经济周期历史及中国的经济周期。 案例适合
经济周期的类型。 案例内容
经济周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现象,又称经济危机。实际上,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结束和下一个经济周期开始的转折阶段,因而人们通常以一个经济危机来代表一个经济周期。如果从英国1788年第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算起,经济危机已有200多年历史。自1857年发生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总共发发生了11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1857年、1866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13年、1920年、1929-1933年和1937年。每一个周期的平均长度为10年或8年,即每10年或8年发生一次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例一共发生了9次经济危机,时间1948-1949年、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1961年、1969-1970年、1974-1975年、1980年、1981-1982年和1990-1992年。战后美国经济周期时间缩短,每一个周期平均时间为5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第一个周期:1982-1986年,持续五年。高峰在1984年,增长率为15.2%;低谷在1982年,增长为8.5%;振幅为6.7%。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持续四年。高峰在1987年,增长率为11.6%;低谷在1990年,增长率为3.8%;振幅为7.8%。第三个周期:1991-1998年持续八年。高峰在1992年,增长率为14.2%;低谷在1998年,增长率为7.8%;振幅为6.4%。 案例评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沓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千篇一律,在循环时间长短,上下波动幅度等方面各有不同。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种类的划分不尽相同,得到较多认可的周期类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长周期”(或“长波”)
其长度平均为50年,由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于1926年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这一划分后来被奥地
45
利经济学家彼特沿袭使用,并以其“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新资源的利用等作为主要标志,进一步把100多年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长波”:(1)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这一周期为“产业革命时期”;(2)1842年到1897年,这一周期为“蒸汽机和钢铁时代”;(3)1897年到本世纪20年代末(康德拉耶夫提出“长波”理论时这一长波尚未结束),这一周期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
2、“建筑周期”
其长度平均为15-2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最早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财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准加以划分的。
3、“中周期”(或“中波)
其长度平均为8-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Juglar)于1860年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4、“短周期”(或“短波”)
其长度平均为40个月(近三年半),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Kitchin)于1923年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短周期的长度约为中周期的一半。一个中周期通常包括两个短周期。
除了上述经济周期的主要种类以外,还有两种经济的波动形式:
一种是季节性的波动,这是指受季节等自然因素或习惯的影响而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波动状态。例如,一些农产品的波动就是如此。在收获旺季,产量多,价格低;而在非收获季节,则产量少,价格高。部分工业产品也有类似现象,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