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寒武系上统岩溶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岩性以中厚层状白云岩为主,此层泥质成分略偏高,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也有所减弱,地下水补、蓄条件也有所变差,一般可视为弱含水层,在构造发育部位,可达中等富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矿化度<1g/L。
ⅱ中寒武张夏组岩溶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岩性以鲕粒灰岩、白云质鲕粒灰岩为主,与上覆寒武系上统含水层间无隔水层,可视为统一含水体。地下水位埋深、天然流场及运动条件与上覆奥灰水基本相近。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及富水性不均匀,在条件有利部位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型为主,矿化度<1g/L。
4)区域主要隔水层组
①中、上石炭统泥岩、铝土质泥岩隔水层组
主要以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分布于碳酸盐岩类含水层与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的交界处,为其间的天然隔水层。
②碎屑岩类层间隔水层组
以泥岩类塑性岩石组成,分布于各类含水砂岩层之间,在垂直向上含、隔水层组合呈平行复合结构,含、隔水层处于分散间隔状态,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被其间的隔水层所隔,形成独立的含水体系,地表沟谷切割处常沿隔水层顶板出露泉水。
5)区域主要含水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垂向补给及侧向径流补给两种形式。垂向补给以大气降水入渗及地表水的渗漏为主;侧向径流补给主要来自区外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补给量的大小受地形及岩性组合的控制,在山地前缘及丘陵区内,地形陡峭,地表径流条件好,但地层沉积薄,地下水补、蓄条件差。在河谷区及地形开阔地段,地层分布连续,相对稳定,沉积较厚,其补给条件相对较好。
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地形坡降基本一致,自上游向下游,由地表水分水岭向周边谷地排入地表水体。
②碎屑岩类裂隙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山西德新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7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补给方式与含水层的出露条件和埋藏条件有关。在基岩裸露区,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在隐伏区,主要接受上覆松散层孔隙水的下渗越流补给。
该类地下水层次繁多,裂隙不发育,地下水径流滞缓,补、蓄条件差,受构造控制,其径流途径总体上受地势、水系控制,除矿井排水及工农业开采外,最终排泄于河谷(沟谷)或以潜流形式排出区外。
③岩溶裂隙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岩溶裂隙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其次是地表水渗漏补给。由于构造条件复杂,及断层切割多呈断块,致使地下水的运动条件复杂化,受构造、岩性及地形条件制约较为明显。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岩溶水的运动方向总体上由北向南,由东、西两侧向汾河河谷方向径流、汇集,在霍州市南偏西7.5Km的汾河河谷地带,受近北东~南西向展布的下团柏断层(断距达500m左右)南盘(下降盘)煤系地层阻隔溢出成泉(图6-2)。泉群大体呈散流形式出露于漫滩及阶地,南北出露长约1.2Km,共有大小泉眼60余个,可分为有6个泉组,河西岸有累山泉、五龙泉、马跑泉,河东岸有普济泉、海眼泉、方池泉等。泉群出露标高516~521m。
(2)水源地
1)灵石县城集中供水水源地
灵石县县级水源地共有三个,分别为灵石县静升-苗圃水源地、灵石县龙王滩水源地、灵石县石膏山水库水源地,分别位于静升镇、马和乡和南关镇,均距离本项目较远,本项目不会对灵石县县级水源地产生不利影响。
2)乡镇水源地
灵石县乡镇水源地保护区包括:静升镇水源地保护区、段纯镇水源地保护区、南关镇水源地保护区、厦门镇水源地保护区、两渡镇水源地保护区、马和乡水源地保护区、英武乡水源地保护区、王禹水源地保护区、坛镇乡水源地保护区、梁家墕水源地保护区、交口乡水源地保护区。
本项目距离乡镇水源地保护区均在5km以上,不会对乡镇水源地保护区造成影响。
山西德新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8
(3)郭庄泉域
郭庄泉出露于霍州市南7km处东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