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 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自然之道》

一、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整合导入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 9

.

2、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教学反思:

本课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恰当地进行归纳。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高潮迭起。因为文章语言优美,教学活动以读为主。特别是“真情播音员”这一环节,很多学生都进入了角色,听的同学也陶醉在温馨美丽的画面中。给画面取标题,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拟标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很高。

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无限潜力,只要引导得恰当,学生完全有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老师完全用不着一句一句地嚼碎喂给学生。相信学生吧,语文老师们,给时间、给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语言的美丽吧!

10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2、导读第6自然段。

.

10

.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破坏环境的严重性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有人说,水土流失再严重,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一起来看这样一段话: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我请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中,哪个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当我们发现这条恶性循环链以后,能不能顺着这条链子继续挖掘更深一层的东西呢?现在我说说自己新的想法。

第一,叫学生发现恶性循环链,充分认识这种人为破坏的严重性,使学生看到破坏环境就是人在自杀,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这点是值得肯定的,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二,当学生发现这条恶性循环链以后,我没能及时抓住时机叫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 。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 11

.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教学反思:

我们从《蝙蝠和雷达》一课中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探路,在飞机装上了雷达的发明就是由于认识了“事物之间所共通的相似规律”,其思维的过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异”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因此,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不在于“求同”还是“求异”,而在于要顺应并相似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绿叶、小白花、小鸟经历风雨的磨练和洗礼,绿叶更加鲜绿;小小白花仍然坚毅的绽放,花瓣愈加洁白;小鸟身躯弱小,依然鼓动着翅膀飞向天空,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细腻变化需要人们仔细的观察,大自然所揭示的道理需要我们深刻地反省。 13、 《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