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

结 题 报 告

区域性名教师师工作室建设研究课题组

2015年

7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

结 题 报 告

“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课题组

鄂冠中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名教师工作室,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名教师工作室以名教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教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区域教育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

名教师工作室是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出现的。在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最为核心的,区域间、学校间教育发展的最大差距是师资水平。如何缩小师资水平差距,同时避免大规模的教师流动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成为当前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挑战。组建名教师工作室,通过名校的名教师们带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水平,从而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项新举措。

其次,名教师工作室的组建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名教师工作室的传帮带工作,名教师可以在专业层面上更多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既可以培养造就新的区域性名教师,也可以使自己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得新的发展。

第三,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教师培养路径,丰富教师培养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旧的课程观、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名教师工作室具有的集团优势、资源优势、前瞻优势和一定的社会美誉度,在教师培养和在探索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

正是上述多方面的时代需求,才使名师工作室呈现出承载当前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意义,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方式和创新机制。

(二)研究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常州市开风气之先,于2006年建立了25个以名教师个人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也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名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发展如火如荼,形势要求必须尽快探索名教师工作室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的内外规律,使之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的意义如下:

1、深化教育内涵建设,探索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特点,厘清名教师工作室运行的基本规律,让名教师工作室运行有序、有为,由“自发”转为“自觉”,由“无序”转为“可控”,由“粗放”转为“精细”,做大做强,彰显品牌优势,使名教师工作室成为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牵引器”,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造就名教师的“孵化器” 。

2、建立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探索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方式和策略,实施名教师工程。名教师工作室要成为教师发展研究的窗口,成为教师发展交流体会、反思问题、

解决困惑、创生智慧、形成思想的中心,成为令教师向往的“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术团队,努力探讨教师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努力建设“智慧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个性鲜明的名教师。

3、以课程改革为依归,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将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名师工作室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指导作用,有效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价值及评价

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涌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尚无经验可循,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为:

1、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缺乏长期规划和制度建设。名教师工作室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由各级教研室或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管理和推动。但名教师工作室毕竟是相对松散的学术组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内驱力,靠科学规划和制度建设来作保障,而这正是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短板。

2、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方式不明晰。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相关学校和名教师工作室自身等多方关系,头绪众多。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的遴选问题,工作室团队日常运作的组织方式问题,远程学习、团队攻关、跨校跨区协作的协调问题,信息技术利用问题,工作的基本着力点等等,这些关系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组织方式、工作方式远未建立。

3、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取向不明确。名教师工作室是就近选择优秀的有潜质的教师做成员,还是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村或薄弱学校普通教师的素质?是让名教师工作室成为分割教师群体的新工具,部分教师的小圈子和教师追逐名利的阶梯,还是使其成为规范配套的教师培训成长通道?诸如此类的价值取向必须定位清楚,否则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的发展方向就会出现问题。

4、名师工作室的评价考核尚无据可依。基于过去的种种经验教训,应从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评价名教师工作室的成效,从参与名教师工作室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来评价名教师工作室的绩效,而不要陷入将课堂作为秀场、拔苗助长式的教师培训泥潭中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定量、科学、易于操作的评价系统。

以上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制度和机制问题。

“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的研究价值,就微观而言,能给江苏省内现有的各级各类名教师工作室等团队有效运作提供参考,也能为全省今后进一步有效发挥这一团队形式的示范、引领、辐射和激励作用提供参考,推进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和谐、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全省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宏观而言,其研究活动作为一种探索,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积累经验,为全国各地的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提供样本和借鉴。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国外,鲜有研究者明确地提出“名教师”的概念,但他们对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名教师)的研究和培养由来已久。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委员会、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对于教师专业化和优秀教师各种特殊能力形成时间的分布等作了论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也曾提出专家型的三个基本特征。国外教师技能提升主要依托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瑞典在职培训确立了教师指导官制度。瑞典在全国设立了2500多名指导官员,分别负责巡视各学校

的教学工作,指导中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和提高。教师指导官与名教师工作室的领衔导师有部分类似之处,但其职权更大,官方色彩更浓。此外,国外还有新教师研修制度,培训后的考核制度,教师进修与获学位、增加工资相结合的制度。教师培养机构主要由官方的教师进修学院、师范院校、教学法教研室、教育和科学部,各地的地方教育当局,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中小学和教师中心承担。由于中西方制度和国情的差异,国外在教师培养方面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本课题的研究视野。

在国内,近年来江苏、山东、福建、安徽、河北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办法(试行)》等,对名教师工作室的基本性质、建设目标、工作重点、组织建构、基本职责、保障机制等做了相应规定,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

从总体上说,名教师工作室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原则”阶段,思辨色彩多,实践操作少,定性研究多,定量分析少。截至目前,国内以“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课题尚未发现。

三、研究目标、内容、主要过程和活动简述 (一)研究目标

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是一种实体形态,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的建设策略及其效益。

通过对常州市、昆山市等地多个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的运行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的初步了解与分析,我们确定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运用一定的管理学理论,着眼于工作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效益,分析名师工作室共性的与个性的特点以及得失现状,归纳提炼出主要的操作经验与理性经验,发现主要的操作缺失与理性缺失;探索构建适应我市现有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实际所需要的,基于管理学理论支撑的,统一规范性与自主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实际的尝试运作,对工作机制加以完善定型,达到稳定、持续运作的状态。

沿着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分解出若干具体的研究内容,确定各项具体研究的目标与总的目标,通过研究体现课题在实践与理论方面的一定价值。

1、取得名教师工作室运行机制方面的定性定量的成果,使名教师工作室的各项活动更加规范、科学,效益更高;积累工作室工作的理性经验与操作经验,使之运行有序,发展稳健。

2、促使名教师工作室团队成员获得更快、更高的发展,预期成员除在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外,在教育、教学、科研等的规划与管理方面也有所收获,为其在专业发展之外奠定一定的管理发展基础。

3、为市、区教育局更好的建立与运作各级名师工作室提供一定的机制建设与实施的理性与实际参考,研究成果在国内相关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二)研究内容

1、名教师工作室外部支撑机制研究 (1)现状调查与分析

对多个工作室抽样或全体调查,分项目归纳整理工作运行的状态,分析方式、过程、结果、原因等,为准确找到主要问题、恰当确定研究内容、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提供实际依据,提炼总结工作室机制特点与效益情况。

(2)外部支撑机制研究具体内容

从支撑机制涵盖的范围来看,主要研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