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B.肌热

C.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D.筋骨间热

E.表热如火燎于肌肤

3.以下哪几项是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 A.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B.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 C.人体之气名称虽多,皆为胃气之异名 D.胃属阳土,脾属阴土

E.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4.李杲与王好古学术观点相同之处是() A.重视内伤 B.重视外感发病 C.重视脾胃

D.重视肾命

E.认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是人体本气虚损

5.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用甘温除热,烦热不退,烦扰不止者,主张在方中少加() A.知母 B.黄柏 C.黄连 D.生地黄

E.朱砂安神丸

6.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 A.气火失调 B.气血不足 C.脾肾亏损 D.升降失常 E.阴阳失调

二、名词解释题 1.阴火 2.内伤热中证 3.甘温除热

三、填空题

1.李杲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论点是 、 、 。

2.李杲认为内伤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 、 。 3.李杲论述内伤热中证的主症是

4.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对脾胃药物的运用和处方。即便也有间用的方法,也仅仅是配合与权宜之计。

5.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之法,约有两大端,即和

6.李杲补中益气汤中,用量最大的药是 ,作用是

7.李杲认为升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不过在掌握上,升发是 ,潜降是 8.李杲强调补中益气汤中,除湿热烦热的三味圣药是 四、判断题

1.补土派的先导者李杲,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创制了“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是补

中益气汤。

2.李杲既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也强调脾胃之气的潜降。 3.李杲论“气火失调”病理中的气是指“阳气”,火是指“邪火”。

4.李杲提出,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宗气,此六者,皆胃气之异名。 5.李杲认为脾胃内伤,湿浊下流,致阴火上冲的发热表现为骨蒸潮热。

6.李杲将头痛时作时止,手心热,手背不热作为内伤热中证区别于外感病的证候特征。 7.李杲的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8.李杲对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充实皮毛,阴火盛于表而不能发泄之证,治以升阳益胃汤。 五、简答题

1.简述李杲所论内伤热中证的发病原因。 2.简述李杲所论内伤与外感发热的不同机理。 3.简述李杲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六、问答题

1.试述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

2.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3.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是什么? 4.李杲《脾胃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 2.A内伤虚损头痛,疼痛时作时止。

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著名观点。

4.B李杲升阳益气,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6.C在益气升阳治法范围内,李杲制升阳散火汤,作为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 (二)B型题

1.C李杲重视脾胃清阳之气上升,阴火潜降。

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3.B李杲重视脾胃阳气的升发。

4.D叶桂认为胃为阳土,当以通降为顺。

5.D补中益气汤是李杲创制的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6.A张元素根据《金匾要略》中积术汤化裁而成枳术丸。 (三)X型题

1.AC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 2.ABDE李杲提出脾虚火郁,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和表热如火燎于肌肤。

3.ABC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包括: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人身诸气皆为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4.ACE李杲与王好古同为易水学派的重要医家,皆重视脾胃内伤,重视人身正气。 5.BD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

6.AD李杲认为导致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为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

二、名词解释题

1.渊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之文。“阴”在《内经》中是“内”或“里”的互词,阴虚即里虚,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阴火是指由于内伤脾胃,中气不足,中焦湿浊下流,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气化不行,郁而生热的内伤发热。因为下焦是阴气所主,而肾间又有湿热邪气,故李杲称之为阴火。他说:“阴气盛,并从其为害之所及,名之谓“阴火”,。 2.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3.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大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大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甘温除热。 三、填空题

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饮食不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3.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4.升阳益气苦寒降火 5.甘温除热升阳散火 6.黄芪补脾益肺 7.主要的、权宜的 8.黄芪、人参、甘草 四、判断题

1.对。李杲提出了内伤热中证的理论方药,创制了甘温除大热法,后人誉之为补土派的先导。 2.错。李杲重视脾胃清阳之气的上升,阴火的潜降。

3.错。李杲论气火失调,是指人体元气和阴火的关系失调。

4.错。李杲认为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皆胃气之异名。 5.错。骨蒸潮热为阴虚发热的特征。

6.对。李杲认为内伤头痛的特点是疼痛时作时止,发热以手心热而手背不热为主。 7.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均为李杲的著作。 8.错。李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用升阳益胃汤。 五、简答题

1.答:李氏认为内伤热中证致病原因,一是饮食不节,由于饮食损伤脾胃,脾气不升,元气损亏,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而生热;二是劳役过度,过分疲劳亦可耗伤脾气,导致升降失常而生内热;三是精神刺激,情志过度,能资助心火,心火为邪火,壮火耗伤元气,损伤脾胃而致内伤。他还强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往往由于精神刺激伤及五脏,而后脾胃之气受损,再加饮食劳倦所伤而发病,除此之外,还指出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 2.答: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

3.答:李氏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补土一派,李氏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实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明代薛立斋、李中梓、张景岳等,都在继承李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建树,使脾胃学说内容更臻完善,从而形成中医治病,注重脾胃这一根本治疗思想,其他如丹溪虽为滋阴派,但他治杂病,亦

善学东垣,极重胃气;汪石山也继承东垣学说,喜用参芪;叶天士

为温病学家,亦在东垣基础上,创胃阴学说,使脾胃学说更为完备。 六、问答题 1.答:(1)李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方能生成。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于胃气,充分强调了元气与胃气的不可分性。<2)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人,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因此升降出人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人的枢纽。(3)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人的关键是脾的升阳布精,只有脾气生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内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李氏特别强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面。

2.答: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就在于气与火的关系失调。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若元气充沛,阴火自然敛降;阴火愈炽,元气愈被耗伤。这种阴火是病理之火,正是《内经》所说的“壮火食气”。因而内伤热中证病机关键是元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同时李氏还认为脾胃是元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疾病。如常见的内伤发热恶寒一证,正由于阳气不升,不能卫外而恶寒,而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则导致发热,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是内伤热中证的又一重要病机。

3.答:李氏注重脾气升发的一面,治疗上突出表现为善于运用补脾升阳药物,组方两大法度是强调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而用苦降药是权宜之计。所谓甘温除热,是用参、芪、术、草等药温补脾气,使脾气充足,元气布散,不生脾湿,不致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内热便不会产生,因此说甘温可除大热,这是治疗关键,升阳散火是在甘温补脾药中,结合具有升提透散功能的药物,常用升、柴、葛根等,补中升阳能使脾胃之气易于升发,元气随之旺盛,则阴火敛降,虽不用泻火之药而烦热自除,因此称为升阳散火法。这是治本之法,益脾而阴火自降,这是李氏治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度。

4.答:李氏以脾胃统论,这就忽略了脏腑各有特点。不能统以补气升阳一法来概括脾与胃的治疗,也不能以喜升、喜温、喜补包括脾与胃全部生理特性。实质上,李氏所论的脾胃,仅指脾的生理、病理、证治而言,脾与胃在生理上一升一降,一纳一运,一燥一润,在病理上则阳道多实,阴道多虚。李氏关于胃腑宜降、宜通、宜润的生理病理证治还不够明确。其次,就补益脾胃一法而言,胃腑的虚损,除胃气不足外,尚多见胃阴损伤一证,治疗宜凉、润、清、通,补益胃津。这一点经过叶天士的补充才完整,因此,“脾胃论”应包括东垣的补脾升阳论及叶天士的养胃益阴论在内,始得完备。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列哪一著作非王好古所著() A.《阴证略例》 B.《医垒元戎》 C.《本草述》 D.《此事难知》

E.《汤液本草》

2.王好古认为导致“阴证”的关键因素是()

A.外感寒湿B.内伤饮冷C.误服凉药D.房室伤肾E.内已伏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