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D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A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CD)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BC)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 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BC)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CD )A、客观性 B革命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C)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BCD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BCD )A、自然性 B、客观性 C、对象性 D、社会历史性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BCD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ACD)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B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ABC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BC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ABD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 ABCD )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B、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C、人类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
1.商品是:( A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
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C.价值; D.价格;
3.价值的本质是(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 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D) 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7.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9.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10.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 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 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3.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6.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9.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B ) 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21.产业资本是( D ) A.生产资本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2.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B )
A.流通阶段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23.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 A.G—W…P…W’—G’; B.W…P…W’—G’—G’; C.P…W’—G’—W…P; D.W’—G’—W…P…W’;
24.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 A ) A.G—W…P…W’—G’; B.W…P…W’—G’—W; C.P…W’—G’—W…P; D.W’—G—W…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