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带之北西侧见强烈片理化及糜棱岩化;北东段则表现为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带内见大量扁豆状、透镜状石英脉。其成生时期为晚侏罗世后,力学性质为压扭性,切割北东向断裂作反时针向扭动。
4.上径心断裂(F4411)
上径心断裂走向北东15°~20°,倾向北西,倾角60°,长3km,宽局部可达100m,穿行于早、晚白垩世花岗岩及上侏罗统火山岩中。断裂面具舒缓波状,构造岩为硅化碎裂岩。发育与断裂走向一致的岩脉,节理发育,有北北东5°,倾向西,倾角57°;北东45°,倾向北西,倾角50°。可能为该断裂的配套构造。火山岩表现为硅化压碎流纹斑岩。其成生时期为晚白垩世后,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5.三溪北断裂(F4511,F4521,F4522)
该断裂分布于葵涌北三溪一带,断裂组由3条规模大小基本一致的平行排列的顺扭断裂组成。其中三溪北断裂较发育,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65°,长2.5km,宽2~3m,发育在下侏罗统中。主要表现为强烈片理化带,局部见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为页岩、脉石英,磨圆状、浑圆状,并见晚期石英脉穿插其间,具多期活动之特点。其成生时期为早侏罗世后,力学性质为张—压扭性,切割东西向断裂。
6.陈坑断裂(F4611)
陈坑断裂分布于大梅沙北,断裂组由两条大致平行的断裂组成。其中陈坑断裂较发育,走向北东20°,倾向北西,倾角80°,延伸长2km,宽2~6m,发育在晚侏罗世花岗岩中。主要由糜棱岩化带组成,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并具硅化现象,裂面较平直,节理发育,见后期充填的石英脉被压碎现象。其成生时期为晚侏罗世后,力学性质为张扭性。
7.长布断裂(F4711)
长布断裂分布在三洲田水库东侧一带,呈北东20°~30°走向,倾向南东,倾角40°~80°,长约4km,宽2~15m不等。切割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体。断裂在平面上具舒缓波状延伸,构造岩为糜棱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岩石具糜棱结构,矿物重结晶、压扁拉长定向排列,矿物还见碎裂现象。断裂内发育同方向宽约2m的石英脉带,单条岩脉脉幅宽5~10cm。断裂分别切割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平面上作反时针向扭动。其成生时期为早白垩世后,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8.望楼山断裂(F4811)
断裂呈北东20°走向展布,倾向南东,倾角70°~80°,长约2.5km,宽l~2m。发育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断裂面舒缓波状,构造岩为压碎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及花岗
质糜棱岩,构造透镜体成组出现。断裂切割北东向断裂,平面上作反时针向扭动。其成生时期为早白垩世后,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9.横浪断裂(大岭断裂,F4911)
横浪断裂从观澜的桔岭至龙华的横浪,长约13km,走向北东25°,倾向北西,倾角80°。南西端发育在中心村、白石岗及坪田凸单元岩体中,往北东切过侏罗系下统的金鸡组和桥源组。岩体内岩石形成碎裂花岗岩,硅化、绿泥石化蚀变花岗岩,还伴有大小不—的花岗岩透镜体,砂泥岩中发育断裂破碎带,由褐铁矿化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组成。断裂旁侧发育一系列呈近南北向展布的花岗岩脉。力学性质上显示左旋张扭,切割了北西向断裂和中心村、白石岗、坪田凸单元岩体。
(五)南北向断裂
南北向断裂发育程度差,规模小,出露零星,其构造方向在北西345°至北之间,倾向东为主,倾角50°~70°。有大梅沙断裂、梅沙尖东断裂、90.2高地断裂、沙湾断裂、铜鼓钗北的细靓窝断裂、求雨坛西断裂和新村断裂等。
1.大梅沙断裂(F5111,F5112)
断裂发育于大梅沙村北部晚侏罗世花岗岩中,总体上呈北西345°舒缓波状延伸,局部偏向北西340°或南北向,倾角近于直立,长约2km,宽6m。地貌上形成深切的沟谷,并切割北东向断裂或被东西向断裂所限制。构造岩为硅化岩、片理化花岗岩及构造角砾岩。构造角砾多呈次圆状、棱角状,具压性角砾的特点。硅化岩、片理化岩石中矿物具重结晶、压扁拉长、强烈定向排列。节理、劈理等较为发育。断裂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
2.梅沙尖东断裂(F5211)
断裂发育于梅沙尖东侧晚侏罗世花岗岩中,走向北西340°~350°倾角近于直立,长约2km,宽度不详。地貌上形成大陡崖及深切的沟谷,水系大致顺山沟分布。构造岩为硅化花岗岩。节理带发育,有南东160°,倾角80°;北东30°,倾角60°;南西220°,倾角70°;东90°,倾角60°;南180°,倾角45°,其中南西和东两组呈密集出露。断裂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力学性质压性,切割东西向断裂,作顺时针向位移。
3.90.2高地断裂(F5311)
断裂位于深圳水库正北部下中侏罗统中,走向北西350°,倾向东,倾角50°~70°。长约2km,宽5~10m。表现为挤压硅化破碎带,局部为糜棱岩化带。挤压破碎带内节理
发育,其中以北东20°及北东东80°两组为主。地貌上沿山脊分布。断裂成生于中侏罗世后,力学性质压性。
4.细靓窝断裂(F5411)
断裂位于布吉西细靓窝一带,走向北北东10°,倾角较陡。断裂的东侧为下侏罗统,西侧为下侏罗统及前震旦系变质岩,两者为断裂接触,有明显的位移。延伸长约2km,宽10~30m不等。构造岩主要为硅化碎裂岩、硅化岩和片理化岩,片理化强烈处见明显揉皱。断裂成生于中侏罗世后,力学性质压扭性。
5.求雨坛西断裂(F5511)
断裂位于黄田求雨坛至大茅山西,走向北西350°,倾向东,倾角65°。发育在早白垩世高潭序列白石岗单元与中心村单元花岗岩体之问,长3.5km,宽1.5m。破碎带主要由硅化碎裂岩组成,岩石强烈硅化,带之边缘见构造角砾岩,较窄,具不规则状,角砾成分为硅化岩。地貌上顺南北走向的沟谷发育。力学性质为压扭性、张性。
6.新村断裂(F5611)
断裂位于福永望牛亭西。北段发育在前震旦系变质岩中,南段西侧为前震旦系变质岩,东侧为早白垩世花岗岩,二者呈断裂接触。走向北西350°,倾向西,倾角62°。延伸长4km,宽20~30m。两端被第四系掩盖。断裂活动面发育千糜岩,两侧为碎裂岩及碎裂花岗岩。碎裂岩带内充填有2条大致平行的石英脉和石英斑岩脉,分别宽约5m。断裂至少有两期活动痕迹,主期为逆冲,形成千糜岩;后期沿原断裂部位发生引张,形成碎裂岩及碎裂花岗岩,并伴随有石英脉及石英斑岩脉的充填。
第三节 罗湖区断裂构造
一、概述
罗湖区断裂构造位于深圳断裂束南西段,面积约38km2。为低丘陵及台地平原区,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及建筑物覆盖。经地质调查、物理勘探及钻孔查证,共圈定了断裂18条,其中北东向13条,北西向5条。
二、北东向断裂
北东向各组断裂分别为深圳断裂束3个断裂组的南西延伸部分,自北西而南东,称为
泥岗断裂组(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罗湖断裂组(横岗—罗湖断裂组)和莲塘断裂组(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组),其中泥岗、莲塘断裂位于低丘陵及台地区,有断续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属半隐伏断裂;罗湖断裂位于沙湾河谷平原,大部分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仅在谷对岭和黄贝岭有零星露头。
根据航空遥感、电法勘探、浅层地震剖面勘探、甚低频电磁法测量、静电α卡放射性测量、以及专门性断裂验证钻孔资料,结合建筑场地地基勘察钻孔和基坑等所揭露的点,进行综合对比结果,确定罗湖区的隐伏断裂主要是由一系列北东向近于平行的断裂破碎带组成,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7条,均属罗湖断裂组。
(一)泥岗断裂组
泥岗断裂组由F1、F2断裂组成,是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组的延续。 1.F1断裂
F1断裂分布在罗湖断裂带的西北部,经红岗东村往南西至技工学校体育场北100m处通过。断裂走向北东70°,倾向北西,倾角40°~60°。长3.9km,宽l0~42m,断裂切割了下中侏罗统,使其与前震旦系混合花岗岩呈断裂接触。该断裂是区域九尾岭断裂的南西延伸部分,总体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为硅化岩、碎裂岩和构造角砾岩,据旁侧小构造判断,断裂呈反时针向滑动现象。
2.F2断裂
Fz断裂位于F1断裂南东,相距200~600m,沿泥岗东路往南西从国际展览中心一线通过。断裂走向北东60°~70°,倾向北西,倾角40°~65°。长4km,宽57m,断裂切割了下中侏罗统、前震旦系变质岩、早白垩世花岗岩,使下中侏罗统与前震旦系呈断裂接触。该断裂是区域九尾岭断裂南西的分支,出露规模不大。局部见4条分支断层。
(二)罗湖断裂组
罗湖断裂组由F3、F4、F5、F6、F7、F8、F9和F10断裂组成。是横岗—罗湖断裂组的南西延续。
罗湖断裂组自深圳水库大坝沿沙湾河谷进入罗湖区后,经黄贝岭、文锦渡、罗湖山和渔民村一带沿深圳河延入九龙半岛,总体呈舒缓波状“S”形延伸。区内长7.6km,宽0.7~1.4km,沿走向由北东向南西,渐次分散撒开呈喇叭口状,并为多条北西向断裂穿切分割而成4段,同时沿北西向发生反时针向错移,水平错距为30~100m。
以黄贝岭为中心,断裂走向可分为两段,北东段为北东20°~40°,南西段为北东60°,平面上呈向南东突出的“弯弓”形。断裂倾向北西,倾角一般为30°~55°,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