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3)永庋断裂(F3613):永庋断裂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走向北西290°~310°,呈舒缓波状延伸,出露长约6km,宽5~15m,倾向北东,倾角55°。南东段盐田~永庋一带被第四系覆盖,在石头田附近钻孔揭露,为强烈压碎的上侏罗统流纹质凝灰岩,其东侧约100m即为晚侏罗世坪地圩单元花岗岩体,二者可能为断裂接触。中段永皮—均全一带,主要表现为上侏罗统火山岩与上泥盆统双头群或下石炭统测水组呈断裂接触。而北西段上泥盆统双头群则与下石炭统测水组断裂接触。构造岩有碎裂岩、硅化岩、片理化砂岩、片理化凝灰岩、构造角砾岩及构造片岩。在均全南西侧见中心强两侧弱的形变构造现象,中心为构造片岩,并发育一系列近南北向的叠瓦状构造透镜体;两侧为碎裂岩。沿断裂两侧的地层产状,靠近断裂中心会发生偏转及相互对顶现象。在均全往北西一线,北东侧的十字石石英云母片岩不能逾越断裂的南西侧。二者之间为—挤压破碎带,可见宽5~8m。断裂通过地段,大部分显示负地形地貌,且有线状展布特点。断裂有两期活动的历史,早期主要表现为北东盘老地层逆冲在南西盘较新的地层之上;晚期表现为规模较大的水平位移,通过赤平极射投影分析,断裂北西盘位移方向为北西280°仰角42°(呈反扭)。断裂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力学性质压扭性,总体上为一应变较强的脆性变形带,切割北东向断裂。

(2)沙坑断裂组

沙坑断裂组分布于三洲田北沙坑一带,包括288.6高地断裂、沙坑断裂。

1)288.6高地断裂(F3621):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北东,倾角50°。长约2km,宽1m。断裂发育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并切割上泥盆统。主要表现为糜棱岩、千糜岩带,构造岩见糜棱结构,矿物几乎全部被挤压成豆荚状定向排列。局部显碎裂、硅化现象。力学性质压扭,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2)沙坑断裂(F3622):断裂走向北西305°~320°,倾向南西,倾角40°~50°。长约3.2km,宽2m。断裂发育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岩石强烈挤压破碎,构造岩为压碎花岗岩、硅化岩,局部为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为花岗岩、硅化岩,具磨圆状。沿断裂面有细晶岩脉贯入,并再破碎,石英矿物具强烈波状消光。节理发育,其中以走向南北向一组最为发育,与主裂面有一定交角。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7.大鹏断裂束

大鹏断裂束分布在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包括丰树山断裂组、水头断裂组和坝光断裂组。

(1)丰树山断裂组

丰树山断裂组分布在葵涌北西侧,包括丰树山断裂、响水断裂和金城断裂等。 1)丰树山断裂(F3711):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南西,倾角50°。长约3.5km,宽5m,连续性较差。断裂切割早白垩世花岗岩,又表现为花岗岩与下侏罗统呈断裂接触。以硅化碎裂带的形式出现,构造岩有硅化碎裂岩、构造透镜体,局部具较明显的片理化。岩石硅化、重结晶,而具明显的碎裂结构,斜长石双晶纹弯曲。力学性质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被北东向断裂切割。

2)响水断裂(F3712):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南西,倾角60°~80°。长约4.5km,宽10~20m。断裂连续性较好,穿行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及下侏罗统中。断裂呈舒缓波状,以强烈硅化破碎带为特色,构造岩为硅化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擦痕阶步发育,节理有3组:走向北西320°;北西285°(扭性);走向北东30°(张性)。沿节理有网络状的石英脉发育。断裂经历多期活动,使早期硅化岩重新破碎,局部形成角砾状结构或构造角砾岩。力学性质压—张—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3)金城断裂(F3713):断裂走向北西330°~340°,倾向北东,倾角40°~65°。长约4km,宽5~6m。断裂穿行于下侏罗统及早白垩世花岗岩中。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阶步擦痕发育,示反时针向滑移,见有多期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强烈挤压片理化带并伴有相互平行排列的构造透镜体,构造岩主要为片理化砂岩,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具片状构造,矿物定向排列。力学性质张扭—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被北东向断裂切割。

(2)水头断裂组

水头断裂组分布于大鹏半岛南西侧,包括256.6高地断裂、枫木浪断裂和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