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断裂穿行于前震旦系变质岩、混合花岗岩及早白垩世花岗岩中。构造岩以硅化岩为主,并有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为花岗岩,次棱角状。石英斑岩脉沿断裂面发育。力学性质张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4)洞尾山断裂(F3241)

洞尾山断裂位于西部洞尾山一带。走向北西290°~310°,倾向北西,倾角70°。穿行于前震旦系混合花岗岩、变质岩及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45km,宽1.5m,局部10~12m。表现为硅化碎裂岩带,突出地表,并发育密集劈理化带、裂隙带等。石英脉沿北西向裂隙贯入。断裂具压扭性质,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3.黄京坑断裂束

黄京坑断裂组主要由石龙坑断裂、黄草坑顶断裂、黄京坑(龙眼山)断裂、麻磡断裂、应人石断裂等多条规模大小不等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

(1)应人石断裂(F3311)

应人石断裂走向北西320°,倾向北东,倾角65°。发育在中心村单元花岗岩体中,延伸长小于2km,宽0.5~1m。表现为挤压破碎带,构造岩为蚀变花岗岩,具压碎构造,蚀变为绿泥石。节理发育,并见石英脉充填。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2)麻磡断裂(F3321)

麻磡断裂走向北西330°~340°,倾角近直立。发育在中心村单元花岗岩体中,延伸长5km左右,宽l~6m。地貌上反映较清楚,沿北西向沟谷水系发育。断裂挤压面呈舒缓波状,见擦痕阶步,尤以水平及垂直擦痕最发育,前者切割后者,显示两次活动的历史。构造岩为强烈碎裂花岗岩,断裂面见糜棱岩化条带。力学性质压扭(顺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3)黄京坑断裂(龙眼山断裂,F3331)

黄京坑断裂走向北西330°,倾向北东,倾角75°。发育在中心村单元花岗岩体中,延伸长约10km,宽2m。断裂以挤压破碎带为主,构造岩为蚀变碎裂岩、硅化岩,蚀变为绿泥石、绢云母。裂隙发育,石英脉沿裂隙充填且具破碎现象。有多期活动特点。力学性质压—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4)黄草坑顶断裂(水田断裂,F3341)

黄草坑顶断裂走向北西310°~330°,倾向北东,倾角50°~70°。发育在中心村单元花岗岩体中,延伸长约14km,宽3~7m。主要表现为挤压破碎带,带内岩石强烈破碎、硅化,硅化强烈之处成硅质岩,宽5m,两侧为硅化碎裂岩。构造岩为碎裂岩,局部

见角砾状碎裂岩。受影响的花岗岩普遍发生了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沿断裂带有岩脉充填。该断裂延至玉律被第四系覆盖,附近有温泉喷出。力学性质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5)石龙坑断裂(F3351)

断裂走向北西330°,倾角不清。切割中心村单元花岗岩体及下中侏罗统,延伸长约3km,宽20m。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主要为硅化碎裂岩,具片理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现象,并有石英脉贯入。力学性质压扭性,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4.大芬断裂束

大芬断裂束分布于深圳市中部,包括台水口断裂、同沙断裂、牛岭吓—沙湾—长岭断裂、大芬断裂、丹竹头断裂和石鼓嶂断裂等。

(1)台水口断裂

台水口断裂从光明的龙眼起,经公明的大望山到公明西,长约5km,走向北西290°,倾向南西,倾危40°。破碎带为硅化碎裂岩。为一逆断层。

(2)同沙断裂

同沙断裂分布在求水顶—黄麻埔一带,地貌上表现为—狭长沟谷。市内长约20km,走向北西310°~325°,空间展布呈舒缓波状,延续性较好,倾向北东,倾角35°~50°。构造岩多为硅化碎裂岩,断层带内常充填石英脉并伴随褐铁矿化,为正断层。该断裂切过北东向断裂。

(3)大芬断裂

大芬断裂展布于大芬一线,长约9km,宽3~30m,连续性较好。穿行在下中侏罗统、前震旦系变质岩、混合花岗岩中,两端分别切割早白垩世花岗岩体与下石炭统测水组。走向北西320°,倾向北东,倾角20°~60°。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擦痕、阶步、滑动镜面、破劈理发育。构造岩主要为硅化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硅化片理化砂岩。角砾岩的角砾成分为压碎岩等,角砾大小不等,混杂,具磨圆、压扁现象,局部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的构造透镜体呈串珠状分布,其长轴与断裂面方向基本一致。中段松子坑一带,断裂表现为片理化带,并有硅化,矿物多具重结晶,定向排列。构造岩普遍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强烈地段见断层泥。地貌上为正地形沿山脊展布。综观断裂的全貌,各种构造岩的相互关系,断裂面活动踪迹,断裂有多期活动特点,其中有两期活动较显著,早期以张扭性为主,形成硅化岩带、构造角砾岩带;晚期以压扭性为主,压性为次,表现为断裂附近产生早期形成的硅化岩,较晚形成的构造角砾岩组成构造透镜体,局部表现为片理化带。同时断裂两

侧地质体发生相对顺时针的错位。断裂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力学性质由张扭性转为压扭性,形变机制由脆性变形逐渐过渡为塑性变形。断裂错开北东向横岗断裂,表现为顺时针扭动。

(4)丹竹头断裂(观澜圩断裂;F3441)

丹竹头断裂分布于观澜打网岭、上李朗村、丹竹头一线,呈北西305°~340°方向展布,连续性较差,倾向南西,倾角45°~80°。长约22km,宽3~7m。发育在下中侏罗统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南东端见下中侏罗统与早白垩世花岗岩呈断层接触。断裂以挤压破碎为主,表现为硅化破碎带,岩石强烈破碎成角砾状。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有碎裂岩、碎裂花岗岩、硅化岩、构造角砾岩。并见构造透镜体呈斜列式排列,大小为2cm×20cm,长轴方向为北东40°与主裂面交角,显示断裂呈顺时针扭动。此外,常见犬牙状石英脉沿断裂发育,宽l~2cm,与断裂走向有一小交角。横张在断裂之上的上村断裂为其配套构造。该断裂具多期活动性,力学性质为先张后压扭,主要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5)石鼓嶂断裂(F3451)

石鼓蟑断裂走向北西320°,倾向南西,倾角60°~80°。主要发育在下中侏罗统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体中,市内长约5km,宽8~10m。破碎带由硅化褐铁矿化碎裂岩、角砾岩组成,略具分带性,中心为断层角砾岩,两侧为碎裂岩。硅质沿破碎裂隙交代而成硅化岩。断裂面舒缓波状,两旁岩层有明显的拖曳现象。常见犬牙状石英脉和团包状石英。属早白垩世后的顺时针扭动断裂。

5.清林径断裂束

清林径断裂束位于深圳市北部,包括油甘埔断裂、青塘断裂、将军帽断裂、官仓村断裂和白石塘断裂等。

(1)油甘埔断裂(F3511)

油甘埔断裂呈北西320°方向舒缓波状延伸,倾向南西为主,倾角60°~80°。发育于下中侏罗统和下石炭统及上泥盆统。市内长4.5km,宽15~20m。地貌上呈垅岗状。构造岩由褐铁矿化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硅化岩组成,具不对称分带现象,由南西至北东依次为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硅化岩,两侧围岩略具破碎现象。断面粗糙不平,偶见反阶步,断面间充填几厘米的断层泥,两侧岩层见拖曳现象。断裂早期活动始于晚侏罗世,以顺扭斜冲为主,发育碎裂岩、破碎角砾岩;晚期(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形成断层角砾岩、硅化岩及透镜体,作顺扭斜落滑移。

(2)青塘断裂(F3521、F3522)

青塘断裂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南西为主,倾角60°~80°。市内长约3km,

宽5~10m不等。断裂穿行于下侏罗统、下石炭统及上泥盆统中。发育断裂破碎带、硅化带。地貌上呈垅岗状。构造岩主要由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砾岩及硅化岩组成,具分带现象。断裂早期活动始于晚侏罗世,以斜冲为主,发育碎裂岩、破碎角砾岩,岩石被碾磨成粉状,作逆冲运动,使晚泥盆世地层逆冲推覆于早石炭世地层之上,并由此产生拖曳褶皱;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一拉张过程,发育石英岩、构造角砾岩,并贯入与断层同方向的犬牙状石英脉;晚期(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发育硅化岩、硅化角砾岩、糜棱岩,并使早期形成的构造岩再破碎,作顺扭斜落滑移。局部形成断层陡崖。

(3)将军帽断裂(F3531)

将军帽断裂走向北西320°。发育于下石炭统,市内长7km。断裂破碎岩、硅化岩带发育,构造岩由褐铁矿化碎裂岩、硅化岩组成。铁质沿破碎裂隙充填。断裂两侧岩层产状紊乱,岩石略具破碎。断裂作顺扭斜滑。

(4)清林径断裂(F3541)

清林径断裂走向北西310°,倾向北东,倾角60°~80°。发育于下石炭统,市内长约8km,宽5m。地貌上呈垅岗状。褐铁矿化角砾岩带发育,岩石破碎强烈。局部见数条平行的断面,其间充填断层泥。两侧岩层明显错位。有时可见硅化岩具再破碎现象,铁质沿裂隙充填。断裂作顺扭斜滑。

6.永庋断裂束

永庋断裂束分布在北东向深圳断裂束与盐田坳断裂束之间。包括永庋断裂组、沙坑断裂组。

(1)永庋断层组

永庋断层组展布于盐田、永庋、均全至大坪岭北侧一带,由488.7高地断裂、林岗断裂、永庋断裂组成。其中永庋断裂为该断裂组的主体断裂构造。

1)488.7高地断裂(F3611):断裂走向北西300°~330°,倾向南西,倾角70°。长约2km,宽l~2m。断裂穿行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中。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为糜棱岩化凝灰岩,局部见构造角砾岩、片理化凝灰岩。挤压强烈之处见片理化揉皱弯曲。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力学性质压扭性,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切割北东向断裂。

2)林岗断裂(F3612):断裂走向北西300°~320°,倾向南西,倾角75°。长约4.5km,宽大于5m。断裂穿行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中。构造岩主要为硅化岩、糜棱岩化凝灰岩,岩石坚硬,矿物具重结晶,局部还见构造透镜体,片理化现象。力学性质压扭性,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