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形成大小不等的块体。据该处地震转换波测深表明,地壳深部康氏面在该处突跳,南东侧埋深为16km,北西侧14~15km,二者深度差l~2km,说明该断裂组的影响深度已在康氏面以下。磁异常在该处由225nT降到150nT,又回升至180nT;重力异常由0.5×10-5m/s2降至-4×10-5m/s2复又上升至0。重磁异常的跳跃特征,均反映了断裂组的存在。

该断裂组成生于晚侏罗世后,具有两期以上的活动,力学性质主要表现为扭性,空间上为反时针向扭动。鞔近时期的活动迹象表现为其南东侧第四系中有成带分布的多级洪积扇。

1)钓神山断裂(F1411):钓神山断裂分布于径心背一线,沿山脊呈北东60°舒缓波状延展,长约7km,宽10m,局部可达100m,连续性较好,倾向南东,倾角70°~75°。断裂构造岩在花岗岩中表现以糜棱岩化花岗岩为主,其次为碎裂岩,在地层中则以硅化岩为主。构造岩中的石英、长石具压扁拉长呈眼球状定向排列。断裂内及旁侧节理、裂隙及劈理发育,并有大量的石英脉、岩脉贯入,多数表现为扭性,部分为张性。地貌上表现为正突起的陡崖和阶梯状断崖,陡崖高20~60m。断裂主要穿行于晚侏罗世花岗岩及晚泥盆世地层,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其中有两次较为明显,第一次活动表现为断裂两侧地层发生相对位置移动,产生了断裂面,切割晚侏罗世花岗岩体,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第二次构造活动的迹象,表现为早期形成的构造岩进一步强烈压碎,劈理化,形成碎裂硅化岩、片理化砂岩等。断裂的北西盘见派生的次级断裂,与主干断裂交角10°~15°,构成“人”字形构造,示断裂作反时针向扭动,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2)花树尾东断裂(F1412):该断裂走向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60°~70°。发育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体中,断裂长约3km,宽5~8m,表现为强烈糜棱岩化花岗岩,糜棱岩化带旁侧节理发育,分别被石英脉充填,节理产状北东70°,倾向南东,倾角70°;北西290°,倾向北东,倾角60°~70°,力学性质压扭。

(2)鹰管岭断裂组(F1421)

该断裂组主要有鹰管岭断裂。断裂走向北东50°~60°,倾向北西,倾角60°~65°。穿行于晚侏罗世侵入岩及下侏罗统中,断裂长约3km,宽3~15m,呈舒缓波状延伸。构造岩为碎裂岩、硅化岩,强烈之处为糜棱岩。断裂内还发育大小不等的构造透镜体,呈串珠式排列,主轴方向基本平行主压面方向,同时还发育同方向小断裂成阶梯状分布,水平擦痕发育,示断裂反时针向扭动,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力学性质压扭(反扭),切割东西向断裂,又被北西向断裂切割,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3)七娘山断裂组(F1431、F1432)

七娘山断裂组分布于大鹏半岛南东,主要由两条大致平行的规模大小不等的断裂组成。其中以黄坑断裂为最突出。

黄坑断裂北东起于大水坑,南西经西冲涌口头向南西顺海边插入海中。出露长约13km,宽约10~20m。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50°左右。断裂北东段发育在早白垩世早期七娘山群火山岩中,南西段则在泥盆系中穿行,鼎湖山群逆掩在双头群之上。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主要为糜棱岩、硅化碎裂岩,沿断裂带可见断层泥。断裂常被北西向断裂切割。断裂组成生于早白垩世后,其力学性质以压扭性为主,其问有过张扭性,具多期活动特征。

(二)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属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主要见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和花岗岩分布区,自北向南有北部三洲田断裂带、中部梅沙尖断裂带和南部伯公坳断裂带。每个断裂带均由数条断裂(或断裂组)组成,断续延伸可达30km以上,其影响宽度自100~300m,至1~2.5km不等。由于受其他方向断裂的切割,断裂显示断续产出特征,单条断裂长多为1~8km。最长达15km,影响宽度5~20余米。倾向一般向南,倾角50°~80°。沿断裂有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化岩产出,部分可见石英脉及各类岩脉贯入,且岩脉常可见挤压破碎及糜棱岩化现象,显示断裂的多期活动性。部分断裂附近有北西向的劈理化带或北东、北西向扭裂面及南北向张裂面等配套构造,表明其具有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的力学性质。

1.三洲田断裂带

三洲田断裂带分布于坪山三井村、坝光笔架山、三洲田、沙湾北侧、沙坑、瓦铜山一线,长约30km,宽约4~5km。由三井村断裂、笔架山断裂组、红花岭断裂、新屋断裂和瓦铜山断裂组成。分别穿行于侏罗系、下石炭统、上泥盆统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体中,展布上被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所切割。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并发育擦痕阶步等。构造岩为强烈硅化构造角砾岩带、碎裂岩带、糜棱岩带,构造透镜体呈尖灭再现,平行断裂面发育。地貌上形成阶梯状地形、断崖及正地形突起。断裂带具有漫长的活动历史,晚侏罗世龙岗序列的屯洋岩体北部边界呈东西向展布,说明与东西向断裂构造活动有内在联系,显示了东西向断裂构造活动在晚侏罗世以前就存在,而且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再次强烈活动时期,早白垩世早期以后断裂活动逐渐减弱。其力学性质为压性,后期多为压扭性,空间上为反时针向扭动。

(1)三井村断裂(F2111)

该断裂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68°~84°,长约13km,宽20~60m,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沿断裂片理化带发育,出露宽度一般大于3km,片理面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一般30°~50°,在沉积岩区岩石片理面产状和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岩石具弱平行或微片状构造,片理化带可能早已形成。断裂破碎带中石英脉发育,可见有构造透镜体,断裂面上有擦痕,两侧地层产生牵引现象,显示反时针向斜滑,力学性质以压性、压扭性为主。

(2)笔架山断裂组(F2121)

笔架山断裂组走向东西,以倾向北为主,次为倾向南,倾角60°~80°。零星发育在下侏罗统和上侏罗统火山岩中,由数条长约1km,宽1~20m不等的断裂组成,总体长约8km,宽500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擦痕阶步发育。沿断裂发育有片理化带,构造岩有硅化岩、硅化压碎岩、糜棱岩,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和尖灭再现的构造透镜体。地貌上形成阶梯状陡坎,硅化强烈处,凸出地表沿山脊分布。力学性质为压性—压扭性,被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切割。

(3)红花岭断裂(F2131)

该断裂发育在红花岭、三洲田水库一线,全长6km,宽5m,穿行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体中,总体上呈东西向舒缓波状延伸,倾向南为主,倾角40°~50°。被北东向断裂切割。断裂面发育,断裂内岩石普遍被压碎,构造岩主要有碎裂岩、变晶花岗质糜棱岩。在红花岭西侧见由糜棱岩组成的构造透镜体。岩石具碎裂结构、碎斑结构、变余糜棱结构等。石英被压扁拉长,定向排列,具条带状定向构造。断裂具两期以上的活动历史,早期以强烈挤压作用为主;晚期以压扭性为主,其表现为早期形成糜棱岩并呈大的透镜体发育。主要成生于早白垩世后。

(4)新屋断裂(F2141)

该断裂走向东西,以倾向北为主,次为倾向南,倾角35°~65°。表现为晚侏罗世花岗岩与上泥盆统呈断裂接触。延伸长约2km,宽5~50m。构造岩为糜棱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矿物被压扁拉长定向排列.力学性质为压扭性,被北东向断裂切割。

(5)瓦铜山断裂(F2151)

该断裂走向东西,倾向不明。穿行于中侏罗统与下石炭统中,为断裂接触。延伸长约6km,宽30m以下。主要表现为硅化破碎带,局部见构造角砾岩。岩石具碎裂结构、角砾状结构。破碎带内节理发育,主要为走向北东70°和南北向两组。断裂面发育程度差,大

部分为第四系覆盖。断裂两侧地层产状相互对顶。在地貌上,北侧为低山地带,南侧为土丘地带。力学性质压—张扭,被北西向断裂切割。

2.梅沙尖断裂带

梅沙尖断裂带由径心背西断裂组、梅沙尖断裂组、沙湾断裂组、朱凹山北断裂组组成。主要发育在深圳断裂带以东盐田坳至径心背一带。断裂带自东向西,穿行于上泥盆统、中生代花岗岩、中侏罗统、前震旦系中,该带常被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所切割。构造岩为硅化岩、压碎岩、片理化砂岩、糜棱岩化花岗岩。构造透镜体呈尖灭再现排列,多数平行于断裂面,少部分斜交主裂面。节理、劈理发育,常见石英脉充填。断裂成生时期为晚侏罗世,具多期活动特征。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后期多转化为压扭性。

(1)径心背西断裂组(F2211)

径心背西断裂组由3条规模大小不等平行排列的断裂组成,总体长3km,宽0.8km,单条断裂长1.5km,局部宽100m。发育在上泥盆统、晚侏罗世花岗岩中,东西向展布,以倾向南为主,倾角60°~75°。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擦痕阶步发育,构造岩为硅化岩。裂隙发育,把硅化岩切割成角砾状、透镜状,呈尖灭再现。沿断裂面见2~4cm宽的断层泥。地貌上反映为线状陡崖及断层三角面。配套节理有走向北西355°(张性)、北西320°(扭性)、北东35°(扭性)。断裂有两次活动过程,第一次以强烈挤压作用为主,形成强烈硅化岩带;第二次以扭性为主兼有压性作用,使早期的硅化岩强烈破碎形成角砾状、透镜状岩石,擦痕阶步示断裂在剖面上为上盘斜冲上升,平面上呈反时针向扭动。主要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2)梅沙尖断裂组(F2221、F2222、F2223、F2224) 该断裂组由数条规模大小不等的平行断裂组成。

梅沙尖断裂位于梅沙尖山顶北侧。东西延伸,倾向南,倾角40°~50°,穿行于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体中,延伸长5km,宽10m左右,断裂沿梅沙尖山脊发育。构造岩为糜棱岩化花岗岩、碎裂花岗岩。劈理发育,石英、长石矿物重结晶呈定向排列,石英斑晶有碎裂现象,黑云母呈条带状分布。断裂被北西向断裂错动,成生于晚侏罗世后。

(3)沙湾断裂组(F2231、F2232)

该断裂组分布于深圳水库北西侧,由两条断裂组成。

沙湾断裂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70°。延伸长1.5km,宽10m,穿行于前震旦系变质岩及中侏罗统中,断裂破碎程度往两侧逐渐减弱,中心为糜棱岩,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宽5m。两侧为碎裂硅化砂岩,强烈之处见构造角砾岩。力学性质压扭,主要成生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