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该断裂束位于深圳断裂束西侧,包括沙河站断裂组、安托山断裂组、赤湾断裂组和九尾岭断裂组,分布于安托山、南头和赤湾村一带花岗岩体内,由20余条平行斜列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延长约15km,单条断裂宽3~12m。成生时期早白垩世后。

1)沙河站断裂组(F1311、F1312):该断裂组包括东村断裂和沙河站断裂等。 东村断裂走向北东50°~60°,倾向北西,倾角小于70°。发育在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3km,宽1~3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主要由硅化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等组成,并见强烈破碎现象,沿断裂面擦痕阶步发育,断裂带内见构造透镜体,大小0.2~2m,长轴基本平行主裂面,并有石英脉贯入。力学性质属压扭性。该断裂切割了东西向断裂。

沙河站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北西,倾角65°~80°。穿行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及前震旦系变质岩中,延伸长约3km,宽4~5m。主要表现为挤压破碎带,构造岩为强烈碎裂岩,具碎裂结构,并有大量的石英脉、伟晶岩脉沿挤压面贯入,宽10~25cm,较平直。力学性质具压扭性。

2)安托山断裂组(F1313、F1314、F1315、F1316):该断裂组包括新塘断裂、磨地山断裂、太岭北断裂和太岭南断裂等。

新塘断裂走向北东50°,倾向北西,倾角70°~75°。穿行于早白垩世花岗岩及前震旦系变质岩中,延伸长约2.5km,宽大于6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为糜棱岩化花岗岩、压碎花岗岩,并发育构造透镜体、擦痕阶步,示反时针滑移。配套构造发育:走向320°(张扭),走向30°,走向80°(压扭)。局部还见岩脉贯入,脉壁舒缓波状(张扭)。断裂力学性质压扭(反扭)。

磨地山断裂走向北东60°~70°,倾向南东,倾角70°。发育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2.5km,宽2~5m。断裂在空间上、剖面上具舒缓波状,构造岩主要为压碎花岗岩,沿断裂面充填有岩脉及石英脉,宽20~50cm不等,并有再破碎现象。此外,节理发育,其中以走向40°、走向310°两组为主,并切割岩脉及石英脉,显示了断裂多期活动特点。力学性质为张扭—压扭。

太岭北断裂走向50°~60°,倾向南东,倾角70°~75°。发育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2.3km,宽0.5~2m。断裂较平直,略具波状,构造岩为糜棱岩化花岗岩,沿断裂有石英脉、中性岩脉贯入,并具再破碎产生糜棱岩化现象。力学性质压扭。该断裂被北北东向断裂切割。

太岭南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南东,倾角65°~80°。发育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中,

延伸长2.2km,宽3~12m。南西段被第四系覆盖去向不明。断裂面较为平直,略具波状,压碎花岗岩具明显的碎裂结构。沿断裂有大量石英脉贯入,脉壁舒缓波状。断裂地貌呈正地形突出。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3)赤湾断裂组(F1317、F1318):赤湾断裂走向北东60°,倾向南东、北西,倾角65°~80°。发育在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延伸长5km,宽3~12m不等。断裂由硅化碎裂岩、构造角砾岩、花岗糜棱岩组成。局部见由构造角砾岩组成的透镜体,呈尖灭再现排列。沿裂面贯入的石英脉再遭破碎现象。

大南山南麓断裂面出露高达15~20m,长约100m,远看像镶嵌在山体的—面镜子,倾角70°~80°。面上配套节理有:走向350°的张裂面、走向10°~25°的压扭面和走向300°~310°的张扭面,水平擦痕发育,而且将原先的构造角砾岩磨成糜棱岩,并显示反时针扭动性质。断裂力学性质为张扭—压扭性,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多处被北西向断裂切开、错位。

(2)深圳断裂束

深圳断裂束是深圳断裂带的主体,由3条大致平行的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组、横岗—罗湖断裂组、石井岭—田螺坑断裂组以及其间所夹持的断裂动热变质带组成。各个断裂组均由若干断裂组成,自深圳水库往南西方向,有断裂数量逐渐增多和分散撒开的趋势。成生时期在晚侏罗世后。

1)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组(F1321):该断裂组属深圳断裂束的北西支,由企岭吓—九尾岭断裂(简称九尾岭断裂)及其旁侧的次级金线凹断裂和望天海螺断裂等组成。

九尾岭断裂自淡水进人深圳市后,沿淡水和潮青两个红层盆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