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考试复习资料

经系统,用来控制内部器官活动。周缘神经系统分布在体壁部分,位于真皮细胞层下,其功用是把外来刺激所产生的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以便做出适当的反应。

构成昆虫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原或神经细胞。

一个神经细胞可能只有一个主枝,也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枝,这样分别形成单极神经原、双极神经原、多极神经原,也可按其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原、运动神经原、联络神经原。神经节是神经细胞核神经纤维的集合体,神经是成束的神经纤维。

昆虫对刺激反应的感觉器可分为感触器、味觉器、嗅觉器、听觉器、视觉器。

神经性毒剂的杀虫机理是:使神经传导一直处于过度兴奋和紊乱状态,破坏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致麻痹衰竭失去知觉而死。

利用害虫神经系统引起的伪死性、迁移性、趋光性、趋化性等,都可用于害虫的防治。

六、生殖系统

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和卵子,进行受精,繁殖后代,延续种族。

雌性生殖器官由1对卵巢及其相连的输卵管、藏精囊、生殖腔和附腺等组成。卵巢管产生卵子。

雄性生殖系统由1对睾丸及其相连的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阳茎和生殖附腺组成。精子在睾丸小管发育生成。 交尾是雌雄昆虫两性结合的过程。雄虫将精子排出并输入雌虫体内的过程称为授精。精子从卵的受精孔进入卵内,然后精核与卵核互相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受精。

利用不育技术也可以防虫,目前使用的有射线不育、化学不育、激素不育、闪光不育等。

第六节 昆虫的激素

昆虫的激素是体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微量化学物质,起着支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的作用。按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作用范围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类。

内激素:分泌于体内,调节内部生理活动,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如脑激素。脑激素可刺激昆虫分泌促进蜕皮的蜕皮激素,也能刺激昆虫分泌使昆虫保持幼龄生理状态,抑制蜕皮和变态的保幼激素。

外激素:挥发作用于体外,作为种内个体间传递信息之用,又称信息激素。如性外激素、示踪外激素、警戒外激素、群集外激素等。

昆虫内部器官(消化/神经/呼吸)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消化器官:1.药剂在中肠的溶解度与中肠肠液酸碱度关系很大,例如酸性药剂对于中肠液为碱性的昆虫防治效果很好,反之碱性药剂对该类昆虫缺乏杀虫效力。

2. 拒食剂,能破坏害虫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使害虫不能继续取食,以致饥饿而死。

呼吸器官:1.昆虫的呼吸靠通风扩散,当空气中含有毒气时,毒气也就随空气进入虫体,使其中毒而死,这是熏蒸杀虫剂的作用原理。白天天气热温度高,二氧化碳浓度高,熏蒸害虫效果好。

2.昆虫的气门一般是疏水性的,水湿不会侵入气门,但油类却极易进入,油乳剂的使用,除能直接穿透体壁外,可大量由气门进入虫体。

3.黏着展布剂,可机械地把气门堵塞,使昆虫窒息而亡。

神经系统:一六0五、三九一一都是神经性毒药,它的杀虫机理就是破坏乙酰胆碱酯酶的分解作用,使昆虫受刺激后,在神经末梢突触处产生的乙酰胆碱不得分解,让神经传导一直处于兴奋和紊乱状态,破坏了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致麻痹衰竭失去知觉而亡。

第三章 昆虫的发育和行为

第一节 繁殖方式

昆虫的繁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和幼体生殖、多胚生殖。

第二节 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一、昆虫个体发育的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卵的顶端有一或几个小孔,称为卵孔,卵孔是受精时精子通过的地方,故又称精孔。 卵的形状一般为卵圆形(豆芜菁),或为肾脏形(东亚飞蝗)、半球形(棉铃虫)、圆球形(甘薯天蛾)、桶形(稻绿蝽)、附柄形等。

对农业害虫来说,从卵孵化为幼虫就进入为害期,所以消灭卵就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

经过蛹期阶段发育的昆虫,其幼虫阶段无复眼和翅芽,按其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适应,体型可分为四类:原足型(寄生蜂幼虫)、多足型(叶蜂幼虫)、寡足型(金甲龟幼虫)、无足型;其中无足型又分为显头无足型(象甲、蚊子幼虫)、半头无足型(虻的幼虫)、无头无足型(蝇的幼虫) 蛹通常分为三类:离蛹(裸蛹),如金龟甲的蛹;被蛹,如蝶、蛾的蛹;围蛹,为蝇类特有。

二、昆虫的变态及变态类型

变态类型:1.增节变态;2.表变态;3.原变态;4.不全变态:发育仅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包括前3种变态)5.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三、昆虫内激素对生长发育和变态的调节控制及使用

昆虫的生长、蜕皮、变态等生理活动机能,主要受到三种内激素的调节控制,即:位于昆虫脑中的脑神经细胞分泌的脑激素,位于咽喉附近的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位于前胸气门内侧气管上的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脑激素经过体液运送到咽侧体和前胸腺附近,就能刺激二者分泌各自的激素。

保幼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幼虫的特征,抑制成虫特征的出现,但在成虫期却又促进性器官发育。 蜕皮激素主要促进龄期间的蜕皮和成虫等的发育 ,加速向成虫变态。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同时存在、共同作用下只能引起昆虫的蜕皮,仍保持幼虫的特征。

成虫期前胸腺退化崩解,因而成虫体内再无蜕皮激素,成虫也就不再蜕皮。这时,咽侧体恢复活动,分泌大量的保幼激素,促进了性器官的发育。因此,保幼激素又称为保幼生殖激素。

第三节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世代与年生活史的联系: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它的年生活史,就是一个世代;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年生活史就包括几个世代。有些昆虫的生活史,则需要两年或多年才能完成一代。

第四节 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昆虫或螨类在一年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常出现暂时停止发育的现象,这种现象,从其自身的生物学与生理上来看,可区分为二大类,即休眠与滞育。

一年中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

休眠和滞育期的特点:体内脂肪含量增加,含水量减少、呼吸代谢降低、抗逆力增强,对寒冷、干旱、药剂的抵抗力都增高。

第五节 昆虫的行为

一、趋性 二、食性

食性按照昆虫取食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以植物的活体为食,多为经济植物的害虫,如玉米螟);肉食性(以小动物或其他昆虫活体为食,多为益虫)。按取食方式可分为捕食性(如螳螂捕食蚜虫)和寄生性(如寄生在玉米螟幼虫体上的寄生蜂)腐食性(以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有些昆虫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性,如蟋蟀。

在上述食性分化基础上,按取食范围的广狭再分,如植食性昆虫再分为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吃水稻,豌豆象只吃豌豆)、寡食性(只取食一科或近缘几科内,如菜粉蝶为害十字花科植物和近缘的木犀科植物)、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的许多植物,如玉米螟)。

昆虫的食性有一定稳定性,但不绝对,有一定可塑性。如植物缺乏,会产生新的食性。 三、群集性

群集性分为临时群集和永久群集。前者是在某一虫态或一段时间聚集在一起,以后就分开,如许多瓢虫在越冬时聚集。后者是终生群集在一起,如飞蝗有群居和散居两型。 四、迁移性

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膀变硬时,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 五、假死性

是昆虫受到刺激时,立即卷缩不动或坠落地面假死,状似休克的一种习性,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六、拟态和保护色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 第三节 昆虫纲的分目

一、无翅亚目

原始无翅

(一) 增节变态类

胚后发育腹部由9节增加到12节。

1.原尾目:体微小。口器内蔵式,无眼和触角;腹部12节。生活土中。如原尾虫。

(二)表变态类

幼期成虫体型无明显变化。

2.弹尾目:腹部6节,第一、三、四节有附肢,能跳。如跳虫。

3.双尾目:口器包在头内;腹部11节,有腹足遗迹;尾2根。生活在土中。如“双尾虫”。 4.缨尾目:腹部11节,有腹足遗迹;尾3根。有的为室内贮藏物害虫。如衣鱼、石蛃。

二、有翅亚目

有翅2对,有的翅退化或无翅,口器外露。

(三)原变态类

有亚成虫期。

5.蜉蝣目:体柔弱,口器退化,翅脉脉纹网状,后翅小;尾长,有中尾丝,幼虫水生。如蜉蝣。

(四)不完全变态

无蛹期,翅芽在体外发育。

6.蜻蜓目:口器咀嚼式,触角刚毛状。胸部倾斜,腹部长,翅狭,脉状网纹。捕食小虫。幼虫水生。如蜻蜓。

7. 襀翅目:口器退化,触角线状。前翅中脉和肘脉区有横列脉,后翅臀区发达。幼虫水生。如襀翅虫,或称石蝇。 8.纺足目: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雌无翅, 前足第一跗节膨大,能纺丝作巢。如足丝蚁。 9.螳螂目:口器咀嚼式。前胸长,前足捕捉式;前翅为复翅。捕食小虫,如螳螂。

10.蜚蠊目:体扁,口器咀嚼式。前胸盖住头,前翅为复翅,有臭腺。如蜚蠊、土鳖,为室内贮藏物害虫。 11等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翅狭长,前后翅大小、形状、脉纹相似。如白蚁。

12.直翅目:口器咀嚼式。前翅为复翅,后翅膜质,脉纹多直。如蝗虫、蟋蟀、螽斯、蝼蛄。 13.竹节虫目:口器咀嚼式,体细长或扁,拟似植物枝叶。如竹节虫。 14革翅目:口器咀嚼式。前翅很短,革质化;尾钳状。如蠼螋。

15.蛩蠊目:细长、无翅。口器咀嚼式,触角线状,复眼退化,无单眼。足步行式,生活于高山。 16.缺翅目:体微小。触角9节,念珠状;跗节2节;尾1节;有翅或无翅,脉纹简单。如缺翅虫。 17.啮虫目:体小型。口器咀嚼式,触角线状。无尾。有的加害书籍或面粉。如啮虫。

18.食毛目:体扁,头大,口器咀嚼式。无翅,前足攀缘式。寄生于鸟个哺乳动物体上。如羽虱。 19.虱目:体扁,头小,口器刺吸式。无翅,前足攀缘式。寄生于哺乳动物体上。如虱。 20.缨翅目:体微小。口器锉吸式。翅狭长,有长的缘毛。如蓟马。

21.同翅目:口器刺吸式,由头后方生出。前翅质均匀。如蝉、蚜虫、飞虱、介壳虫。 22.半翅目:口器刺吸式,由头前方生出;前翅半鞘翅。如椿象,或称蝽。

(五)全变态类

有蛹期,翅芽在体内发育。

23.鞘翅目:体坚硬。前翅为鞘翅;口器咀嚼式。如甲虫。

24捻翅目:雄虫只有一对后翅,脉纹放射状,前翅变为平衡棒;雌虫头胸愈合,无眼、翅及足。寄生于直翅目、同翅目等虫体上。如捻翅虫。

25.广翅目:口器咀嚼式。前胸方形,翅膜质,后翅臀区大。幼虫水生。如泥蛉。 26.蛇蛉目:口器咀嚼式。前胸管状,翅膜质,前后翅相似。捕食小虫。如蛇蛉。 27.脉翅目:口器咀嚼式。翅膜质,脉状网纹,后翅臀区小。捕食性益虫。如草蛉。

28.长翅目:口器咀嚼式。头延长。翅膜质,前后翅相似,脉纹近似标准脉序。雄虫生殖器膨大。捕食小虫。如蝎蛉。 29蚤目:体小,侧扁。口器刺吸式,后足跳跃式,翅退化。外寄生于鸟及哺乳动物体上。如跳蚤。 30.双翅目:口器舐吸式或刺吸式。只有一对前翅,后翅退化呈棒状。如蚊、蝇、虻。 31.毛翅目:口器咀嚼式,退化。翅膜质,被毛,脉纹近似标准脉序。幼虫水生。如石蛾。 32.鳞翅目:口器虹吸式。翅膜质,被鳞片。如蝶、蛾。

33膜翅目:口器咀嚼式或咀吸式。翅膜质。产卵期发达,有的成鳌刺。如蜂、蚁。

这个分类系统反映了昆虫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全变态类是最高类群,占全部昆虫的88%。

这33目昆虫中,有10个目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及益虫的利用上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直翅目、等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

第四节 农业昆虫及螨类重要目、科概说

一、直翅目

包括常见的蝗虫、蟋蟀、蝼蛄、螽斯等。 (一)形态特征

体中至大型。头多呈下口式,触角多为丝状,口器标准咀嚼式。前胸大而明显,中后胸愈合;前翅狭长,革质,为复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产卵器发达。 (二)生物学特性

卵生、渐进变态、多生活在地面上,有的生活在途中,有些生活在树上。多数具有跳跃能力,飞翔力不强。但少数种类可以飞的很远。一般以卵越冬。多有保护色。多为植食性。 (三)亚目的区分和主要科的特征

1.蝼蛄亚目:向土中发展。体纺锤形,有坚实的前胸和开掘式的前足,短的触角和退化的产卵器。

2.蝗亚目:向地面发展。短的触角适应于草丛中活动,凿状的产卵器便于产卵在土壤中。重要的农作物害虫有飞蝗、土蝗、稻蝗。

蝗科:触角短,不长过身体,一般为丝状,少数种类为剑状或锤状;跗节均为3节,第一跗节腹面有3个垫。有2对发达的翅,少数为短翅或无翅。雄虫能以后足腿节刮擦前翅而发音。听器在腹部第一节两侧。产卵器短呈凿状。 3.螽斯亚目:向植物上生活发展。触角比体长,适于生活在空旷的环境中;刀状的产卵器适于在植物组织中产卵。 螽斯科:产卵器短而阔,刀状。跗节4节。植食性,有的肉食性。产卵在植物组织中。 蟋蟀科:体粗壮,产卵器细而长剑状;跗节3节;听器在前足胫节上。

四;同翅目

包括蝉、叶蝉、沫蝉、飞虱、蚜虫、介壳虫。 (一)形态特征

体小到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生出,喙3节,也有2节或1节的。触角鬃状,或线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单质,休息时常放置背上呈屋脊状。多数种类有蜡质。 (二)生物学特性

多生活在树上,吮吸汁液,被刺吸处出现斑点,变黄、变红,或组织增值,畸形发展,形成卷叶,并能传播植物病毒。 两性卵生,有的进行孤雌生殖。产卵方式两种,可以产于植物组织中,也可产在植物表面。 (三)亚目区分及重要特性

1.蝉亚目:包括各类蝉和飞虱。体小大大型,活泼。触角短。鬃状或锥状。跗节3节,前翅至少有4条以上的脉纹从翅的基部生出。

蝉科:体大型,触角鬃状;单眼3个。前足开掘式。前翅膜质,脉纹粗。雄虫腹部第一节有听器。

叶蝉科:体小型,具有跳跃能力。触角鬃状。前翅革质;后足胫节下方有两列刺状毛。若虫横行,多食性。 飞虱科:体小型,能跳跃,触角锥状。翅透明。后足胫节末端有扁平的距。

2.木虱亚目:体小型,活泼。触角10节。跗节2节。前翅基部生出1条脉纹,中途3分支,每枝再分2分支。 蚜亚目:体小型,多态性,有无翅的和有翅的。触角3~6节。跗节2节,第一节短。

蚜科:触角通常为六节。有翅蚜前翅大,后翅小;腹部第6节上有1对圆柱状突起,称为腹管,腹末突起称尾片。

五、半翅目

通称椿象。

形态特征:小至大型,体略扁平。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前方生出,不用时紧贴在头胸的腹面;触角线状,单眼2个或无。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前翅为半鞘翅,分为基半部的革区、爪区和端部的膜区3部分。 猎蝽科:喙3节,基部弯曲,不紧贴于头下。前翅膜区基部有二翅室。多为捕食性昆虫(益虫)。 盲蝽科:触角4节,无单眼。前翅分为革区、楔区、爪区、膜区四部分。膜区脉纹围成两个翅室。

六、鞘翅目

统称甲虫。

形态特征:小至大型,体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多样,线状、棒状等;无单眼。前胸发达,常露出三角形的中胸小盾片;前翅硬化,角质,为鞘翅,休息时放于腹背上,后翅膜质,折叠在鞘翅下面;亦有短翅的,完全无后翅的。跗节5节,少数4节或3节。

瓢甲科:体中等大小,卵圆形,背部隆起。鞘翅上有黄红黑等斑纹。触角锤状。跗节拟3节(隐4节)。幼虫有3对胸足,很活泼,体上常有枝刺,毛疣,或由蜡质丝状分泌物。

叶甲科:体小至大型,多呈卵圆形,亦有长形的,多有美丽的金属光泽,故有“金花虫”之称。复眼圆形,触角线状。跗节隐5节。有些种类后足发达善跳。幼虫体型多样。成幼虫均为植食性,多取食叶片,也有一些蛀茎或取食根部。

七、脉翅目

包括草蛉、粉蛉、蚁蛉等。

形态特征: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线状、念珠状、梳状或棒状。前胸短小,前后翅均膜质,大小和形状相似,脉纹多网状,边缘多分叉,少数种类脉纹简单。跗节5节。

八、鳞翅目

形态特征:体小至大型,密被鳞片。触角线状、梳状、羽状或棍棒状;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口器虹吸式。前翅一般较后翅大,翅脉13~14条;翅的基部中央由脉纹围成一个大型翅室,称中室。前翅的鳞片组成一定的斑纹,分线和斑两类。线根据在翘面上的位置由基部向端部顺次称为基横线、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亚缘线、缘线;斑按形状称环状纹、肾状纹、楔状纹,后翅常有新月纹,位置在中室端部。少数种类无翅或短翅。

螟蛾科:体小到中型,细长,柔弱,腹部末端尖削,鳞片细腻紧贴,体显得比较光滑。下唇须长,伸出头的前方。翅三角形,后翅臀区发达,臀脉3条。

夜蛾科:体中到大型,色多深暗,体粗壮,毛蓬松。前翅三角形,密被鳞片,形成色斑,后翅较前翅阔;前翅中室顶角有副室,后翅第一条脉在翅近基部处与中室有一点相接触又复分开,造成一个小形基室。

九、双翅目

形态特征:体小至中型。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触角长而多节,或短而节少,或仅有三节,呈具芒状;复眼大,单眼三个。只有1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只在飞行时起平衡作用。足的跗节5节。雌虫腹部末端数节能伸缩,称为伪产卵器。 3个亚目:

A.长角亚目:触角长,一般长于头胸部,8~18节,有的多达40节。幼虫全头型。蛹为被蛹,少数离蛹。包括蚊、蠓。 B、短角亚目:触角短,比头胸都短,一般3节,第三节有分节遗迹或具端刺。幼虫半头型。蛹为被蛹。如虻类。 C.芒角亚目:触角3节,第三节上有1根刚毛状的刺毛,称触角芒。幼虫无头型。围蛹。如蝇类。

十、膜翅目

包括各种蜂和蚂蚁。

形态特征:体微小至大型,色深暗,但也有鲜艳而具有金属光泽的。口器咀嚼式,但蜜蜂的口器为咀吸式;触角线状、棍棒状或膝状。翅膜质,前翅大于后翅,以翅钩列连结,翅脉特化。腹部第一节常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有的第二腹节细小呈腰,称腰柄。跗节5节。雌性具有发达的产卵器,具锯、凿或针刺等功能。

姬蜂科:体小至大型。触角线状,多节。前翅第二列翅室的中间一个特别小,称小翅室;有回脉两条。卵多产于鳞翅目幼虫体内。

茧蜂科:小或微小型。触角线状。和姬蜂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回脉一条或缺。腹部一般不很长。卵产于寄主体内,幼虫内寄生,有多胚生殖现象。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

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昆虫生态学。 环境条件分为气候因素(温度、湿度、光、风)、土壤因素(土壤结构、机械组成、物理和化学特性)、生物因素(昆虫的食料和天敌)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