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昆虫纲的特征是:1.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2.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的还有1~3个单眼;3.胸部生有6足4翅(所以昆虫也称六足纲);4.腹部由10节左右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具有以上特征的生物称为昆虫)

体外消化:昆虫刺吸动植物汁液时,先把唾液注射到动植物组织中,用唾液酶把构造复杂的养料分解成简单的成分,然后才把它吸入体内,这种现象称为体外消化。 脉相(脉序):昆虫翅上生有许多支撑作用的翅脉。翅脉在翅上分布排列的形式次序称为脉相。

翅连锁器:很多昆虫的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相互连锁在一起,以增强飞行的效力。这种连锁构造统称。

两性生殖:卵子和精子结合,雌性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这样的繁殖方式,称为两性卵生(生殖)。这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可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异配生殖(世代交替):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

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

幼体生殖:母体尚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时期,就进行生殖。凡进行幼体生殖的,产下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虫生殖可看成是卵胎生的一种方式。

多胚生殖: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多胚生殖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可以用少量的生活物质和再较短的时间内繁殖较多的后代个体。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划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胚胎发育:从卵发育成幼虫(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胚后发育: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卵:卵是昆虫胚胎发育的时期,也是个体发育的第一阶段。

卵期:昆虫的生命活动从卵开始,卵自产下后到孵出幼虫(若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卵期。 孵化:幼体破卵而出称为孵化。

幼虫期:从卵孵化出来到成虫特征出现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幼虫期。

若虫:一些昆虫一生发育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这些昆虫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常与成虫相似,故常把这样的幼虫称为若虫。

若虫期:即指自卵孵化到若虫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一些昆虫一生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形态截然不同,均无复眼和翅芽,生活习性也和成虫不同,真正的幼虫常指这类发育的幼虫,其幼虫期系指自卵孵化变为蛹所经历的时间。

蜕皮:自卵中孵出的幼虫,随着虫体的增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将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叫做蜕皮,

脱下来的皮叫蜕。 从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前称第一龄幼虫(若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幼虫增加一龄,所以计算虫龄是蜕皮次数加一。 龄期: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

蛹期:从化蛹到羽化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些昆虫幼期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 预蛹期:末龄幼虫后期(常称为老熟幼虫),快要变蛹时,先停止取食,将消化道内的残留物排光,迁移到适当场所,体躯逐渐缩短,活动减弱,准备化蛹,称为预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预蛹期,

化蛹:预蛹脱去最后一次皮变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适当的高温高湿有利于昆虫化蛹。 羽化: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或由蛹壳破裂变为成虫,称为羽化。 成虫期:成虫从羽化起直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

性二型: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异性。

多型现象:有些昆虫,在同种群中,除雌雄异性外,即在同一性别中,还有不同的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状态转变为成虫状态的现象叫做变态。 不全变态:发育仅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包括前3种变态) 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世代: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发育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即一代。 年生活史:昆虫在整个一年中的发生经过,如发生的代数,各虫态出现的时间,和寄生植物发育阶段的配后,及越冬情况等,称为年生活史(或简称生活史)。

越冬代:世代的计算,是由卵到成虫,但有许多昆虫,常常以幼虫、蛹或成虫越冬,到次年出现的幼虫、蛹或成虫,都不算当年的第一代,而是前一年的最后一个世代,这一代称为越冬代。

休眠: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暂时的适应性,但当这种环境条件一旦消除而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时,便可立即停止休眠而继续生长发育。

滞育:是昆虫系统发育过程中内部生理机能与外界环境条件间不断矛盾统一的结果。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遗传性。 临界光周期:引起昆虫种群中50%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周期。 趋性:通过神经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所变现的“趋”“避”行为。按刺激物的性质分为两类:趋光性和趋化性。 趋光性:昆虫通过视觉器官,趋向光源的反应行为,分正负趋光性。

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分正负趋化性。

拟态:指一种动物和另一种动物很相像,好像一种动物“模拟”另一种动物,因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

保护色:指某些动物有着与其生活环境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样有利于躲避捕食者的视线,得到保护自己的效应。

种:生物的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能与其它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种是分类基本单元,也是分类基本对象。

双名制:每个种都有一个科学名称,称为学名,学名用拉丁文书写,由属名加种名组成,这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双名制。 适宜温区: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这个范围称为昆虫的适宜温区或有效温区。温带地区这个范围在8~40°C之间。

最适温区:在有效温区内包括最适于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称为最适温区,一般在22~30°C之间。 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区的下限是昆虫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发育起点温度。,一般为8~15°C。

高温临界:有效温区的上限是昆虫因温度过高而生长发育开始被抑制的温度,称为高温临界,一般为35~45°C或更高些。

有效温度: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完成这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对昆虫发育起作用的温度是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有效温度积累值称为有效积温,以摄氏度为单位。

食物链食物网:以植物为起点的彼此依存的食物联系的基本结构,称为食物链。许多交错联系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食物网。

生物群落:在一定的地域内,由于气候、地形地势、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相似,往往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着的动物和植物组合,由此形成了该地域内特定的动植物组合结构,这个结构的总合称为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群落,这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然综合体,常有一定的结构,并能凭借这一结构进行物质循环,能量循环,起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功能,生态学上将这种自然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种群:指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体,即同种个体的群体,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系较不同种群的个体更为密切。

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撒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

三R问题内容:抗性Resistance:长期单纯大量施用光谱性杀虫剂,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再猖獗Resurgence:大量杀伤天敌引起害虫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残毒性Residue: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残毒也越来越严重。

害虫综合治理(IPM)定义:

国外定义:运用综合技术防治可能危害作物的各种潜在害虫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最大限度地依靠自然对害虫群体的控制作用,辅以对防治有利的各种技术的综合。

我国定义: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知道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动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吧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和增产的目的。 综合防治(IPC):综合防治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依据害虫种群动态与环境间的关系,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害虫种群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全部种群治理(TPM):是采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和种群彻底灭绝,以达到一劳水逸的效果。 大面积种群管理(APM):使大面积上的害虫种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害虫的种群数量在经济阈值以下,并尽可能地设法降低之。

抗虫性三机制:抗虫性是指植物与害虫在外界环境条件作用下斗争的结果,表现为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统称为抗虫性三机制。

第二章 昆虫体躯的构造与功能

第一节 昆虫的头部

昆虫头部以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腔等器官,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头部的构造和分区

头壳上有沟和蜕裂线,把头部分为若干区。沟是头壳向内折陷而成,蜕裂线是幼虫蜕皮时头壳裂开的地方。 昆虫的头部通常可以分为头顶、额、唇基、颊和后头。 二、昆虫的触角

触角分为并柄节、梗节、鞭节,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上面生有很多感觉器和嗅觉器。 作用:近距离起接触感觉作用,决定是否停留或取食;远距离起嗅觉作用。

触角类型:1.刚毛状:触角短小,基部两节粗壮,鞭节细如刚毛,如蝉、飞虱、蜻蜓;

2.丝状或线状:除基部两节稍粗大外,鞭节各个节大小相似,相连呈线状,如蝗虫或蟋蟀;3. 念珠状:鞭节各小节近似圆珠形,大小相似,如串珠状,如白蚁、足丝蚁;

4.锯齿状:鞭节各小节近似三角形,向一侧呈齿状突出,形如锯条,如锯天牛、叩头虫、芫菁等;

5.栉齿状:鞭节各小节向一侧或两侧呈细枝状突出,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一些甲虫、蛾类雌虫; 6.双栉齿状:(羽毛状)鞭节各小节向两侧作细枝状突出,形似鸟羽,如毒蛾、樟蚕蛾和许多蛾类雄虫; 7.膝状:柄节特长,梗节细小,鞭节各小节大小相似.并与柄节呈成膝状曲折相接,如蜜蜂;

8.具芒状:触角很短,鞭节仅1节,但异常膨大,其上生有刚毛(1根)状触角芒,芒上有时还有很多细毛,如蝇类;

9.环毛状:鞭节各小节都具一圈细毛,愈接近基部的细毛愈长,如雄蚊; 10.棍棒状:(球杆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逐渐膨大,整个形状似一根棒球杆,如白粉蝶; 11.锤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突然膨大似锤,如露尾虫、郭公虫、皮囊、长角蛉; 12鳃片状:端部数节向一侧扩展成薄片状,相叠在一起形似鱼鳃,如金龟甲。 三、昆虫的眼

完全变态昆虫的成虫期,不完全变态的若虫和成虫期都具有复眼。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能看清物体,对于昆虫的取食、觅偶、群集、归巢、避敌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个小眼的表面称为小眼面(六角形)。

夜间活动的昆虫,复眼的视觉柱不和晶体相接触,白天活动的相反。

有些昆虫的成虫,头部除有一对复眼外,额区上部还生有1~3个单眼,称为背单眼。完全变态昆虫幼虫头部两侧,一般有1~6个单眼,称为侧单眼。这些单眼在发育到成虫阶段即消失,故又称临时单眼。 许多昆虫对灯光有趋向的习性,称作趋光性。相反的是避光性或负趋光性。 四、昆虫的口器

一般分为咀嚼式(最原始)和吸收式两类。

咀嚼式口器包括上唇、上腭、下颚、下唇和舌五个部分。

具有这类口器的害虫,都能给作物造成机械损伤,危害性很大。

吸收式口器特点:口器某些部分特别延长,便于吸收液体养分。这类口器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分为刺吸式(最常见)、虹吸式、舐吸式、锉吸式等。

刺吸式口器:构造特点下唇延长成一条喙管,喙管里包藏2对细长的口针,外面的1对,由上腭延伸而成,所以叫上腭针;里面的一对,由下颚延伸而成,所以叫下颚针。下颚针的内侧,各有两条纵沟,当两个下颚针嵌合在一起时,两条纵沟便合成两条极细的管道。

刺吸式口器害虫危害作物,一方面由于吸取植物营养液,使植物营养受损,发育不良;同时由于唾液酶的作用,破坏叶绿素,形成变色斑点,或使植物枝叶卷缩,形成瘿瘤,甚至枯萎而死。另一方面还能传播植物病害造成严重损失。 虹吸式口器一般无穿刺能力;舐吸式口器无穿刺能力,但幼虫时候具有的口沟却能勾烂植物组织吸取汁液;锉吸式口器,可以使植物出现不规则变色斑点、畸形或叶片皱缩卷曲等被害症状,同时有利于病菌的入侵。

防治:对于咀嚼式口器害虫,由于它咬食吞下植物组织,故可以把胃毒剂喷在作物上,或把毒药拌在它喜欢吃的东西上制成诱饵。对于刺吸式口器害虫,必须改用接触剂。这类药剂既能接触虫体透入体内杀死刺吸口器害虫,同时也能杀死咀嚼口器害虫。还有一些内吸剂,可以喷在植物上或与种子拌种,使植物吸收,让害虫取食后死亡。

第二节 昆虫的胸部

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3个体节组成。各胸节的侧下方均生1对足,依次称为前、中、后足。在中胸和后胸的背侧,通常各生1对刺,分称前、后翅。足和刺是昆虫的主要的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每一胸节,都由四块板骨组成。在背面的叫背板,两侧的叫侧板,腹面的叫腹板。 二、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胸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是昆虫行走的器官,组成部分为:基节、转节、腿节(最粗大)、胫节、跗节、前跗节。

胸足的类型:1.步行足,适于爬行,如蚜虫、步行足;2.跳跃足,适于跳跃,如蝗虫、蟋蟀;3.捕捉足,适于捕捉小虫,如螳螂;4.开掘足,便于掘土,如蝼蛄;5.游泳足,适于游泳,如龙虱;6.抱握足,如雄性龙虱;7.携粉足,携带花粉,如蜜蜂。

三、翅的构造和变异 三边:前、后、外缘。 三角:基(肩)、顶、臀角。 三褶:基、轭、臀褶。

四区:臀、臀前、轭、腋区。

翅脉有纵脉和横脉之分。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到外缘的翅脉;横脉是横列在纵脉之间的短脉。由于纵横脉的存在,把翅面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称为翅室。有的翅室四周完全被翅脉封闭,叫闭室;如有一边无翅脉,称为开室。 昆虫的翅一般多为膜质。常见的变异类型有:覆翅(蝗虫、蟋蟀前翅,保留翅脉)、鞘翅(甲虫前翅,翅脉消失)、半鞘翅(椿象类前翅)、平衡棒(蚊蝇类后翅)、缨翅(蓟马)、鳞翅(蝶、蛾)、毛翅(石蛾)、膜翅(蜂蝇类)。 常见的连锁器有:翅钩列(蜜蜂、蝉)、翅僵和系缰钩(大部分蛾类)、翅轭(低等蛾类如蝙蝠蛾)。有些昆虫前后翅无连锁结构,各自独立,如蜻蜓,白蚁。

第三节 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个体段,前端与胸紧密相连,后端生有肛门和外生殖器等。腹内包藏各种脏器和生殖系统,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一、腹部基本构造

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各节只有背板和腹板,无侧板。背板和腹板之间以侧模相连。腹部1~8节两侧各有气门一对,用以呼吸。有些种类在10~11节上有尾须,是1种感觉器官。 二、外生殖器

昆虫的外生殖器是交配和产卵的器官,雌虫的称为产卵器,雄虫的称为交配器。 产卵器由腹产卵瓣、内产卵瓣、背产卵瓣3对产卵瓣合成。 交配期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

了解雌雄虫外生殖器的不同构造,一方面可以鉴别昆虫的性别,另一方面可以用外生殖器,特别是雄虫的外生殖器,用于鉴别近缘种类。

第四节 昆虫的体壁

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的骨骼长在身体的外面,而肌肉却长在骨骼的里面,所以昆虫的骨骼系统统称外骨骼,亦称体壁。体壁的功能是构成昆虫的躯壳、着生肌肉、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此外,体壁上具有各种感觉器,与外界环境取得广泛的联系。 一、体壁的构造和特性

体壁由表皮层、皮细胞层(活细胞)和基底膜三部分组成。体壁的特性和功能,主要与表皮层有关。表皮层一般分为三层,由内而外依次是内表皮(表皮中最厚)、外表皮(由内表皮外层硬化而来,表皮中最坚硬)、上表皮(厚度不超过1微米,分为三层,由内而外分别是:脂腈层、蜡层、护蜡层。有些昆虫在蜡层与脂腈层之间还有多元酚层)。上表皮中,蜡层最重要,有不透性;外表皮有坚韧性,是蜕皮的起始部位;内表皮有展延曲折性。 二、体壁的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治虫要在幼虫3龄之前,原因是:1.幼虫虫体小2.幼虫体壁薄,容易触药致死3.幼虫抵抗能力弱。

第五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昆虫内部器官按生理功能分为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神经、生殖、内分泌等系统。

昆虫的体腔内充满血液,称为血腔。整个体腔又由上下两个纤维膈膜分成3个小腔,也称血窦,上面的膈膜,称为背膈;下面的称为副膈。

背膈上方的背血窦,因为心脏循环系统在这里,所以又称围心窦。腹膈下方的腹血窦,因为神经系统在这里,所以又称围神经窦。背腹2膈中间的腔最大,包括消化、排泄、呼吸和生殖系统各种脏器,所以又称围脏窦。

一、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从口部到肛门的管道,由前、中、后肠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取营养,排泄废物。

前肠前接咽喉,后接中肠,是接受、运送和暂时贮藏食物,并有部分消化功能的场所;中肠消化食物,吸收养分,其前端有贲门瓣,后端有幽门瓣,防治食物逆流;中肠后面是后肠,以马氏管为界,主要用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还可分为大肠、小肠、直肠3部分,最后是肛门。

一般取食固体的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消化道比较粗短;以液体为食的刺吸口器昆虫,消化道比较细长,而且口腔和咽喉部分往往形成有力的抽吸汁液的机构。

二、排泄系统

主要功能:排出代谢的废物,保持水盐协调及保持一定的渗透压。

昆虫的排泄系统主要是马氏管,功用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脏,能从血液中吸收各组织新陈代谢排出的废物。 昆虫的排泄除马氏管外,还借助于脂肪体的进行。昆虫的蜕皮也具有排泄作用。

三、呼吸系统

主要功能:吸进氧气,制造身体所需能量,呼出二氧化碳,排出多余水分。

昆虫的呼吸系统主要由许多具有弹性的器官组成。由气门开口于身体两侧,进行气体交换。

昆虫的气门是体壁内陷的开口,一般多为10对,即中、后胸各一对,腹部1~8节各1对。其形式主要有:1.全气门式(蝗虫、大多数陆生昆虫);2.两端气门式(双翅目蝇类的幼虫);3.前气门式(蚊虫的蛹);4.后气门式(大多数水生昆虫如蚊类和水生甲虫、寄生性蝇类幼虫);5.无气门式(很多水生昆虫、内寄生蜂类幼虫) 有的气门腔内有绒毛状或栅状的过滤结构,能防止尘土入侵。

温室杀虫:升高温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昆虫呼吸,喷施药剂。另外,昆虫的气门一般是疏水性的,可采用油乳剂农药杀虫。

四、循环系统

主要功能:使血液在体腔内循环,并将营养物质输入组织,将排泄废物运至排泄器官,保持体内代谢正常。

昆虫属于开放式循环的动物,也就是血液循环不是封闭在血管内,而是充满整个体腔中,浸浴着内脏器官。它的循环器官,只是在身体下方有1条前端开口,后端封闭的背血管。

背血管的前段称为大动脉,后段称为心脏,由一连串心室组成。心室又有心门与体腔想通。心门具有活塞作用的心门瓣。

昆虫的血液中无血红素,所以大多为绿色、黄色或无色。

昆虫血液的主要作用:可以携带运输由中肠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组织,同时把各组织新陈代谢的废物运送到马氏管排出体外。血液还有运送内分泌的激素和消灭细菌的作用。昆虫的孵化、蜕皮和羽化,也有赖于血压的作用把旧表皮涨破脱出。

由于昆虫血液中无血红素,所以不能担负携带氧气的任务,昆虫的供养和排碳作用,主要由气管系统进行。

五、神经系统

主要功能:与周围环境联系,接受外界刺激,传导信息,调节和决定各种活动和行为。 昆虫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由脑、咽喉下神经节和纵贯于腹血窦中的腹神经索,用来管理昆虫活动。交感神经系统亦称内脏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