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丑的效果即消除丑的不快之感)
3.20.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本质的人,人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自由只是观念的自由,并非现实人生的自由)
3.21.崇高与丑的相似之处包括(形式上的不和谐◎效应上的痛感,◎有非理性的因素) 名词解释题:
3.1.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3.3.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3.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3.5.《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3.6.利奥塔德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其将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3.7.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3.8.《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33 / 89
3.9.罪孽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3.10.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3.11.“狂欢化”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知识点汇总: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易考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
34 / 89
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3.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还需要以下几条基本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不惟如此,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具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3)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