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7美学-自考笔记完整版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这一观点一方面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我们对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作如下界定: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这在旧教材中没有,应根据确定的分析原则来进行界定,那么其内涵就可以从其手段、效果和性质来理解。 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四、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

85 / 89

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关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第一、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订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第二、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五、美育的特点[易考选择题、简答题]。 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1)诉诸感性。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拳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读此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具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使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2)潜移默化。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

86 / 89

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比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了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能动性。审美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享受,更体现主体的内在追求。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并且主体会在参与审美活动中体现能动性。 六、美育的功能[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中国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人的精神领域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美育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美育可以纠正人的两个极端,即精野的极端和懈怠的极端,以道制欲有着相似之处。

化性起伪——《乐记》把天地的阴阳化生视为宇宙间最大的乐。由此推及到音乐对人的感化,这种以情动人的音乐便是美育。从心理上讲,美育乃是养性的一种方式。养性是让人的感性生命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美育正是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人的本性进行维护和滋养。荀子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是在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七、美育的目的[易考简答题、论述题]。

87 / 89

(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

(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可见,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也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X 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 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 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 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 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 中。× 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 F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X 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 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 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 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 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 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 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 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 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X 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X 88 / 8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