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7美学-自考笔记完整版

是表现出各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画中所表现的意境是一种非经验的存在,即超验层次的存在。从国画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品这四个结构层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个单层次都毫无意义。 五、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1.意象的结构[易考选择题或简答题]。

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象)。当主体意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2.意象的生成[易考选择题或简答题]。

意象的生成并非是“意”与“象”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曲折折的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或者说,同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人之见”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作形

65 / 89

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作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

3.意象的主要类型[易考选择题或简答题]。(1)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上。(2)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这个概念原出于中国古典美学,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不可有做作之迹;二是要“隐蔽”,不可外露,更不可明白说出。出色的兴象所达到的境界应是主体的忘我与对象的“连续性”的融合,即从自然到自然。(3)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它不具有再现性、概念性和比喻性,亦不是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又不等同于现代的“抽象艺术”,它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

4.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易考简答题]。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是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不是物质实存。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将文

66 / 89

字化的文字意象凝定下来。 六、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易考简答题]。 怎么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艺术意象之所以集中体现艺术品的审美特质,是由它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这些特征主要是:虚拟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1.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境,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

2.感性: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3.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创造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意象是一切艺术家的共同目标,可从中西美学的两个论题中看出,一是“有意味的形式”论,一是“隐秀”论,两者共同指向一个完整的、富有感情意蕴的意象世界。“有意味的形式”说,所强调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质上是意(味)

67 / 89

与象(形式)的有机结合,希冀在有形物的纯形式中显示“终极实在”的意义,使形式含蕴意味,意味包容形式,要求艺术创造一个超越现象实在的、虚拟的、通向人生终极实在的意象世界。“隐秀”说,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状溢目前”日秀,“情在词外”日隐,秀为外在感性物象,隐为内在“意”蕴。 七、意境[易考选择、简答题或论述题]。 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意境”说的提出。

(1)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2)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3)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4)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亦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区别: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68 / 8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