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社会学家介绍 - 图文

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 ,1929-),德国社会学家,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5月1日生于汉堡。1944~1945年被囚禁在纳粹集中营。1947年入汉堡大学学习哲学和古典语文学。1952年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1956年获博士学位。1959~1969年先后在萨尔大学、汉堡大学、图宾根大学、康斯坦斯大学执教。1974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马克思的观点》(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走出乌托邦》(1958)、《社会人》(1958)、《德国的社会和民主》(1967)、《社会理论文集》(1968)、《新自由》(1974)、《生活机会》(1979)等。

达伦多夫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社会学中一度占主要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片面强调共识、秩序和均衡的倾向,指出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现实中的变迁、冲突和强制方面。他要求社会学家走出T.帕森斯所建构的和谐与均衡的“乌托邦”,恢复业已丧失的问题意识,建立冲突的社会分析模式。但他又认为,冲突理论并不排斥均衡理论,二者都是说明社会问题的有用工具。达伦多夫提出,权威的不平等分布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制度化的权威和权力结构必然导致系统的社会冲突。和谐与秩序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强制和冲突则是普遍的和持久的。社会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则是历史的推动力。

达伦多夫对德国社会、现代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前途等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社会学界的重视。

16、科瑟尔

科瑟尔 (Lewis A.Coser ,1913~),美国社会学家,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933年纳粹掌权后被流放到法国,同年入巴黎大学学习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进集中营。1941年移居美国。194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1948~1986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布朗第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执教。1975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1988年曾应邀偕同夫人来华访问、讲学。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社会冲突研究续篇》(1967)、《社会学思想大师》

(1977)等。

科瑟尔的学术研究涉及冲突理论、知识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学思想史等领域,尤以冲突理论著称。他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部分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由于系统各部分之间存在着资源、声望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当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对分

17

配方式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时,就会发生冲突。冲突是否起到促进社会整合的积极作用,主要取决于冲突的主题和社会结构两个因素。不涉及基本价值观的冲突,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反之,则会造成社会的失范和瓦解;弹性较大的社会结构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容忍冲突,缓和敌对情绪,促进社会整合;僵化的社会结构不允许或难以容忍冲突,压制冲突的产生,其后果是冲突一旦爆发,必然会冲击社会的基石。冲突并非只具有破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频率高但强度小的冲突能够增强系统内各单位的创造性,缓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扩大社会单位联合体的数量,从而提高社会的整合水平,增强群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17、布劳

布劳 (Peter Michael Blau ,1918~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1918年2月7日生于维也纳,后移居美国。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出任过1973~1974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后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布劳主要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探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问题。主要著作有:《官僚制组织动力学》

(1955)、《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美国职业结构》(合著,1967)、《不平等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原始理论》(1977)等。布劳的著作大部分是对官僚制组织各种情况的分析。他在早期论述官僚制组织内部非正式过程的问题时,曾注意到雇员如何频繁地通过工作换取尊敬,以信息获得赞同,以及非物质报酬的交换过程。他受G.C.霍曼斯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人与人的交往过程,是结构主义交换论的代表人物。70年代以后,布劳提出了“宏观结构理论”,试图用宏观结构主义代替早期的交换理论,创立和发展了一个更加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构造比他早期的交换理论更为清晰,在西方社会学界有很大影响。

18、霍曼斯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 ,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业余时间从事过诗歌创

18

作。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曾参加“帕雷托学说”小组讨论会,并于1934年与人合著《帕雷托理论介绍》一书,从此步入社会学界。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正式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人类群体》(1950)、《情感和活动》(1962)、《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等。

霍曼斯的学术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科学哲学。他早期曾受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在《人类群体》一书中,他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霍曼斯批判了帕森斯、é.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逐渐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的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无非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19、曼海姆

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德国社会学家。1893年 3月27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1月9日卒于伦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和海德堡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海德堡大学编外讲师。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逃往英国,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1942年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直至去世。主要著作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变革时代的人与社会》(1934)、《自由、权力与民主设计》(1950)、《时代诊断》

(1950)、《知识社会学论集》(1952)、《社会学系统论》(1958)等。

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人的意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人的社会地位,这是全部认识论,包括现代认识论的基本要素。决定行动方式的正是这种深入到意识的“范畴结构”中的社会“存在制约”。为了建立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他一方面区别了相对主义和相关主义,强调历史上真理形成的前提;一方面强调精神的社会制约性对精神彻底解放的意义。曼海姆探讨了时代民主蜕变为极权专政的原因,认为无条件地听任各种社会力量为所欲为,随时都孕育着使民主转向极权的危险因素。他主张在保障人的社会

19

价值的前提下,对自由加以设计,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调节。精英人物在这种设计中负有特殊使命。他建议社会学家与神学家合作设计出民主秩序。 20、伯格

伯格(Peter Berger,1929~),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从K.迈耶,1954年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鲁特杰斯大学、新泽西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他同德国社会学家T.卢克曼同是A.舒茨的学生,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入门》(1963)、《现实的社会建构》(与T.卢克曼合著,1967)、《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诸要素》(1969)、《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和超自然的再发现》(1970)和《异端的命令:

宗教命题在当代的可能性》(1980)等。

伯格的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他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把M.韦伯、K.曼海姆、é.迪尔凯姆、K.马克思、G.H.米德和舒茨的学说融为一体。伯格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迪尔凯姆表述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所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的常识性道理。伯格还把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现象学的方法运用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他关于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的理论,以及用这一理论对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对宗教学和宗教社会学产生了影响。80年代以来,伯格还在发展社会学领域内进行学术探讨,是新保守主义的代表。

21、加芬克尔

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1917~), 美国社会学家,民俗学方法论的创始人。生于新泽西州。就学于哈佛大学。195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以来,长期执教于加利福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