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1949年》,该书是第一本中国近代灾荒简史,正如李侃在序中所说的:“对‘天灾’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历史学家们应有的注意,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关于近代灾荒史的专门著作出版,本书填补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空白”。[vii]其二,夏明方博士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此书通过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和乡村社会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和对比研究,在自然灾害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摆脱了历史学研究者通常易犯的单纯的资料积累、状态描述的研究方法,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自然灾害对农村社会深层次制度上的影响及其反映机制”。[viii]其三,蔡勤禹的《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前沿性的研究专著。华洋义赈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是联系国家和个体之间的社会中间层,学术对其研究还较为薄弱,该书的出版,不仅拓宽了民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非营利部门的成长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又具有借鉴意义。[ix]其四,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的问世,则生动的诠释了史学工作者关注社会和民生的时代责任感这一话题。2003年春天席卷全国的“SARS”引起了学界对现实社会机制等问题的诸多反思,作者通过对自明末以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瘟疫的论述,揭示瘟疫与社会的诸多侧面,检讨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社会逐步建立近代卫生医疗体系的成败得失,以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面向未来。[x]

长期以来,历史书籍常常是身在“深宫”人难识的工具。为了让更

多的人们了解自然灾害的历史,李文海、夏明方等进行了宝贵的探索。李文海等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灾情十分严重、影响极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描写,从而使《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成为“一部对专业研究工作者有用、又足以引起专业范围以外的广大读者阅读兴趣的书”。[xi]《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以近800幅历史图片的直观形象与理性的文字相互印证,向人们系统地展示了20世纪中国人民同自然作斗争的历史画卷,有极强的可读性。 关于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除了上述罗列的专著外,还有大量专题学术论文。国外学者对该问题也有研究,如,[美]马罗立的《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中译本)、[美]彭尼·凯恩的《1959—1961年中国的大饥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法]魏丕信的《十八世纪中国的灾荒与官僚政治》、[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的《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中译本)等。在以上所罗列的研究成果中,也都直接间接地涉及到近代安徽的水、旱、蝗、疫等灾害,致灾原因,社会影响及其防治等问题。

二、安徽自然灾害史的专题性研究

安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无论当时,还是之后,学者们都十分关注自然灾害的灾情与影响,注重研究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民国时期,就有不少学者对当时频发的自然灾害进行探讨,《申报》、《国闻周报》、《东方杂志》等综合性的报刊;《农业周报》、《农报》、《中农月刊》、《中国农村》、《地学杂志》等专业性杂

志;以及《安徽农讯》、《安徽农业》、《安徽农学会会刊》、《安徽实业杂志》、《安徽建设月刊》、《安徽民政月刊》等地方性期刊发表了不少有学术份量的论文。这些论文对当时安徽自然灾害,从灾况、致灾因素以及防灾技术和措施等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这些研究成果对当时的防灾与减灾工作起到了一定参考咨询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共和国成立以后,来自农林、水利以及社科领域的学者们不仅体现了关注现实灾害问题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注重从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发挥灾害史学的咨政借鉴功能,无论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还是在对灾害史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50年代,安徽省文史馆自然灾害史搜集组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组灾害史论文,即《安徽地区历代旱灾情况》、《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安徽地区水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xii]此外,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从全省各县志中查阅摘录了数十万字的灾害史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安徽省近五百年旱涝分析》。这些论文对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的资料和学术基础。

在资料的挖掘与系统整理方面贡献与成就最大的,应推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赵德宏、王栋堂、杨苏扬等人。他们从江南通志、安徽通志、全省各府县志、部分县的家谱,以及省文史馆、省农业生产办公室、省水利厅和治淮汇刊等所收集的有关清末以来地方志上没有的资料中,普查摘抄了有关水旱灾害的记述,编写了《安徽省水旱灾害史

料整理分析:公元前190-1949年》(1981年印)。作者把全省划分为11个统计区,并规定了统一的灾害等级标准,分析探讨了安徽2000多年来水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并附列了全省11个府县(州)区历史上水旱灾发生次数统计表、水旱灾等级统计表、水旱灾情记载统计表,以及安徽省历史黄河决溢灾害记载统计表。该书关于2000余年水旱灾发生规律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此书整理的水旱灾害资料也为后来研究工作免除了不少查问资料的奔波之苦。

在安徽灾害史研究领域,另一个值得一书的是,对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及生态环境的研究。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长期夺淮的危害,淮河流域水旱灾害极其频繁,促使学者们重视对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研究。水电部治淮委员会1987年7月编辑出版的《淮河水利史论文集》刊登了10篇与淮河流域灾害相关的论文,即水电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徐福龄和杨国顺的《黄河现行河道决口夺淮的流道考略》、王质彬的《一九三八年黄河决口城淮略考》;国家气象科学院陈玉琼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高建国的《淮河流域近两千年城市洪水灾害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安徽省气象研究所吴永健的《安徽省淮河流域近五百年旱涝和大雪严寒》;中国农科院农业遗产研究室已故张芳教授的《略论清代的导淮议》;安徽省水利厅赵德宏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旱史料整理分析》;河海大学查一民的《清代黄淮分流说之提出》;水电部治淮委员会曹厚增的《试论黄淮平原形成和淮河水系演变》、康复圣的《黄河夺淮问题的探讨》、唐元海的《张謇治淮初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