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100道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由货币的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需要多少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货币升值,物价持续普遍下降的现象。 五、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指商品市场价格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的要求,价格与价值应该相一致,但由于受竞争关系和供求变动的影响,价格常常与价值相背离,高于或低于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强制地贯彻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1)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得到协调。(2)刺激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化作用。价值规律导致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2.试述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基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针对货币流通的实际情况调节货币流通,有效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它是稳定市场物价,搞活商品流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试述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商品的两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由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论证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

29 -

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上的。所以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试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价值的本质及源泉: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商品的两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3)价值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主要有调节作用、刺激作用、分化作用。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填空题

1.价值规律 2.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4.剩余价值率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6.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7.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8.在流通中产生、离开流通而产生

9.劳动力成为商品 10.相对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D 5.C 6.C 7.D 8.C 9.C 10.B 11.B 12.B 13.A 14.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DE 3.BD 4.DE 5.ACE 6.ABDE 7.BCD 8.CE 9.ABDE 10.ACE 11.ABCD 12.ABCD 四、简答题

1.答:G—W—Gˊ这个资本运动的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共同本质,即货币通过运动发生增殖,并由此转化为资本。所以G—W—Gˊ实际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又叫做资本的一般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的总公式G—W—Gˊ 是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相矛盾的。因为价

30 -

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不会引起价值量增加的,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然而资本的总公式却表现出资本从流通中取回的价值量大于投入的货币量,这就产生了价值规律与资本总公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答:在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交换中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更多的价值。假如是不等价交换,无非是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贱买或贵卖,这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这只是价值量在买者与卖者进行调整而已;第二种情况,资本家之间的个人欺诈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即使一部分资本家善于投机取巧,从不被别人欺骗,也无法说明流通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虽然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首先,货币投入流通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条件。如果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而是将其贮藏起来,就决不会增殖一个价值原子。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流通。离开了流通,商品就无法卖出,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根本无法实现。

3.答: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的不同作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表明,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带来的,不变资本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只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还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计算剩余价值率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划分还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的基础,为解决经济学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提供了钥匙。

4.答: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提高剥削程度,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称相对剩余价值。

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只有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就要靠提高直接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和有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根本的是提高这些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5.答: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取决于能获取多少剩余价值,这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因。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以追逐剩余价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最后,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并不断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自行克服其基本矛盾。相反,为追逐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尖锐和复杂,最后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替代。 五、论述题

1、商品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劳动过程,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具体劳动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生产中耗费的体力和脑力作为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故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也既是劳动过程,又是价值的形成过程。但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正好补偿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工人创造的新

31 -

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略)

3、答: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生产出作为价值载体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这个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其余同第1题)。

第4章 资本积累

一、填空题

1、物资资料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2、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 3、个别资本增大 4、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5、竞争、信用 6、资产阶级财富 无产阶级贫困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C 5、C 6、C 7、A 8、B 三、多项选择题

1、BCE 2、ABCD 3、BCDE 4、ABE 5、BCD 6、ABD 四、简答题

1、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这种比例就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了,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发生变化,资本价值构成变化也反映价值的变化。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2、资本积累的动因和实质是什么?

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动因是:一是内在的动力,追求剩余价值;二是外在的压力,市场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3、简述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积累量越大。(2)劳动生产率水平。通常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积累量也越大。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两者的差额越大,越有利于资本积累。

(4)预付资本总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总量越大,越能更多积累。 (5)积累率的高低。在剩余价值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越高,用于积累的量就越多。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资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再生产就是生产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资资料再生产,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从物质资料再生产来看,资本主义再生产和其他社会一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各种各样产品。但是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来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工人在生产中不仅创造了自己本身的价值,而且资本家全部的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本家。生产结束后,不仅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又再生产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一方面是资本家,

32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