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2016年《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 ①等到 ②说,谈论 ③代词,代?穿井得人?这件事 ④从井里打水

2. ①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②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3.以讹传讹的现象。言之成理即可。

4.听到传闻,要动脑筋思考,想想是否合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秦巨伯

赵琅琊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①,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②也。伯著火③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诸庭中,夜皆亡去。伯恨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惊惋:惊讶、害怕。②此处两人指前面所言的鬼魅。③著火:点火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置伯去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B.伯意悟 \\ 目似瞑,意暇甚《狼》 ..

C.乃是两人也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D.怀刃以去 \\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为子孙,宁可有此。

【译】

②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

【译】 3.“伯竟刺杀之”中的“之”指谁?秦巨伯为什么要杀他? 【答】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1

【答】

【参考答案】 1.D

2.①当孙子的,哪会有这种事呢。(关键词:为、宁) ②秦巨伯点火烤他们,肚子和脊背都被烤焦并且裂开了。(关键词:炙、坼) 3.两个孙子。秦巨伯以为又是鬼魅装扮的。

4.在事物相似、真假难辨的时候,应该慎重思考,仔细分辨,不能被假象所蒙蔽,否则有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晏子使吴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摈者曰:?客见侧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 【注释】(1)行人:官名,主管礼仪。(2)摈,同?傧?。3) 天子:指当时天下的共主,齐,吴均属于诸侯,名义上还奉朝东周天子为天下的共主,此处指吴王欲以天下共主自居。(4) 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吴王谓行人曰 ( ) ②辩于辞( ) ..③所以不敏而迷惑?(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