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谚语或俗语作为史料来源之一,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
语或俗语解读正确的是 A.① 【答案】B
“法律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本历史素养。
同时自由是在法律规范之下的自由,故A项不正确;“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C项解读错误;“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主张民主政治,故D项解读不正确;“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说明了证据的重要性,判决以证据为准,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二、综合题:共5题 每题18分 共9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B.② C.③ D.④
材料一 自祖宗以来,军国大事,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诛劾举之。 此所以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用此道也。 ——南宋陈亮上宋孝宗《中兴五论》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也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中枢权力(君之大臣)分工明确,各有职掌;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台谏机构)并立;对前朝制度的适当修改、发展。
(2)设置行省掌管地方军国政事,权力极大;地方行政层级复杂(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蒙古人掌握地方行政实权,汉人辅佐;注重吸收中原王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3)趋势:以宰相为首的中枢行政权力不断增强(相权的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加强。 成因:借鉴宋代教训,宋代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下;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蒙古族传统制度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1)问,根据材料“军国大事,三省议定”“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诛劾举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工明确、行政和监督体系并立、在前朝制度基础上适当修改和发展。
第(2)问,根据材料“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主要结合前两问和所学知识得知演进趋势是中枢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加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借鉴宋代教训、元代疆域和蒙古族传统方面分析原因。
32.人类历史也是一部“舌尖上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齐国始,食盐成为国家统治的根本,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桑弘羊说:商鞅相秦,外设百倍之利而民不见赋税之增,“利用不碣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官营经济以超额的垄断价格代替利税的征收,国家源源不断地攫取暴利而民众却不知觉。垄断造成的高价掠夺使民众苦苦挣扎,因此还可抑制民间力量的成长,“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杜君立《舌尖上的帝国——中国盐政简史》
材料二 史学家威廉斯说:“没有蔗糖,就没有黑奴。”本来,罗马以后奴隶贸易就在欧洲销声匿迹,但因为蔗糖和“大发现时代”的结合,奴隶制死灰复燃。从1500年到1880年,有近1000万黑人被运到新大陆,他们中大部分的人被送到甘蔗园。为了获得这些奴隶,欧洲人把工业产品运到非洲。而财富则在美洲被奴隶们创造出来,源源不断地流向欧洲。他们生产的糖被英国人消费掉,英国人又把布匹、工具甚至刑具卖到美洲,被奴隶们“消费”。近代世
界殖民史上著名的“贸易三角”,围绕着蔗糖和奴隶兴起和成熟。蔗糖,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产品。 ——《吃糖的历史和全球化历程》
材料三 英国之所以能跨过农业的门槛开创工业革命,是因为大量的进口食物供应了人民劳动所需的燃料。英国通过进口食物摆脱了“生物旧体制”的束缚,也让更多劳作者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驱动工业化的燃料,不只是那些理在地底死去的植物——煤炭,更是马铃薯及蔗糖所构成的动力。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 ——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糖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作用。
(3)对材料三中“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1)经济上,建立国有专营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增加财政收入;政治上,压制民间力量,打击私商,加强中央集权;间接隐蔽地搜刮民众财富,避免引起百姓不满。 (2)成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力之一;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兴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3)示例一:食物问题的解决引发了工业革命。如果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就可能出现自然资源紧张,进而加剧资源争夺,最终导致社会解体。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依靠技术发展从自然界获得更多食物,通过国际贸易的殖民掠夺从外部补充食物,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提高了粮食产量,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城市化。因此,是食物革命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
示例二: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食物这一单独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力量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掠夺、黑奴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知识。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食物问题的解决,而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1)问,根据材料“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国家源源不断地攫取暴利而民众却不知觉”“抑制民间力量的成长”可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概括食盐专卖制度的原因。
第(2)问,注意题干要求“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材料“没有蔗糖,就没有黑奴”“近代世界殖民史上著名的?贸易三角?,围绕着蔗糖和奴隶兴起和成熟。蔗糖,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和美洲土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产品”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糖成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原因之一,同时推动三角贸易兴起和世界市场形成,促进欧洲原始积累。
第(3)问,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针对“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观点表明态度,然后列举史实加以说明,注意史论结合,表述严谨,言之有理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经学的转变、理性主义的兴起、儒家济世的政治情结、道统论的兴起以及儒家心性论的变化等,构成了儒学在唐代的兴起,这些变化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出现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唐代儒家最后无力实现自身理论的创新与理论转型。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材料二 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自万历以后,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者乃数十年,而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
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专制统治者对某些经济部门商品贸易的垄断。顾炎武以食盐贸易为例,指出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主要弊端在于,它只有利于盐吏们大量侵吞国税,又阻碍了食盐的自由流通,造成了民生的困乏。
——许苏民《论顾炎武经济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并说明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认为天下贫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儒家学者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