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中考物理复习《压强、浮力综合分析和计算》考点+训练

《压强、浮力综合分析和计算》考点+训练

考点:

压强与浮力综合在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不再是单纯的考查压强或浮力。压强与浮力的结合很好的浮力与压强知识,还能把压强与压力变化、浮力变化一起考查,涉及到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的状态等知识,综合性强,难度大。

知识点精析:

1、当一个物体放入盛有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中,物体会在液体在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或者沉底,会引起液面高低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容器底压强、压力发生变化,容器对桌面 的压力、压强也跟着发生变化。(S表示容器的底面积)

2、三个相同的容器中装有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相同物体A、B、C 放入后(液体不溢出),液面等高: V排与V物的关系 ρ液与ρ物的关系 F浮与G物的关系 漂浮 V物=V排+V露 ρ液>ρ物 F浮=G物 悬浮 V排=V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VC排,所以ρ乙<ρ丙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 p甲

(2)对于液体产生的压强、压力先分析(计算)压强,后分析压力;对于固体产生的压强、压力先分析(计算)压力,后分析压强;

V排(3)物体放入液体中,液面会升高(液体不溢出),液面升高的高度?h?, 增大的压

S容强?p??g?h??gV排?F浮?,通过这个公式把压强和浮力衔接起来。 S容S容3、三个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物体甲、乙、丙放入同种液体后,液面等高(容器质量忽略不计):

说明 甲沉底,ρ甲>ρ液,乙悬浮ρ乙=ρ液,丙漂物体的密度关系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V排甲=V排乙>V排丙 关系 物体受到的浮力关F浮甲=F浮乙>F浮丙 系 甲沉底,F浮甲m乙>m丙 浮,F浮丙=G丙,由于F浮甲=F浮乙>F浮丙,故m甲>m乙ρ甲>ρ乙>ρ丙 浮,ρ丙<ρ液,故ρ甲>ρ乙>ρ丙 由图可以读出 ρ液相同,V排甲=V排乙>V排丙 >m丙 烧杯中的液体对烧杯底的压强关系 p甲=p乙=p丙 h甲=h乙=h丙,液体密度相同,故p甲=p乙= p丙 烧杯中的液体对烧杯底的压力关系 烧杯中液体质量的关系 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关系 F甲=F乙=F丙 p甲=p乙=p丙,S容相等,故F甲=F乙=F丙 m甲液=m乙液m乙>m丙,m甲液=m乙液 F乙′;F乙′=G乙液+m乙g= G乙液+F浮乙= G乙液+G=G乙液总;F丙′=G丙液+m丙g= G丙液+F浮丙= G乙排液丙液+G丙排液=G丙液总,而由于乙、丙容器内水面相平,则乙、丙容器内水和物体的总重相等,故F丙′=F乙′ 烧杯底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关系 p甲′>p丙′=p丙′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剩液+G容+G物,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F=G剩液+G容+G物= G剩液+G容+F浮= G剩液+G容+G排液=G容+G原液,即物体放入液体中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 4、外力影响物体状态: p甲′>p丙′=p丙′ 由于F甲′>F丙′=F乙′,S容相等,故 状态说明 绳子、弹簧或物体对物体的拉力阻碍了物体向上运动,使得物体静止 物体在测力计、绳子的 B对A的压力使得物拉力作用下,不再下沉,体A浸入体积增大,使得物体静止 浮力增大 处理方法 对被研究的物体受力分析,根据平衡状态列平衡关系式 受力分析 平衡式 技巧

F浮=G+F拉 增大的浮力等于拉力 F浮=G-F拉 F浮=G+F压 增大的浮力等于压力 一、中考题型分析

中考中,压强与浮力综合题往往是历届中考中比较难的题目,主要考查浮力、液体压强、固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尤其是把物体放入到液体中压力、压强的变化更是考试的热点。题型主要以选择、填空、计算题的形式考查,大多属于中等偏难的题目,失分率往往很高。分值在2分—3分左右。 二、典例精析

★考点一: 压强、浮力大小的综合比较

◆典例一:(2019·深圳)水平桌面上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M、N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静止时两球状态如图所示,两容器内液面相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小球所受浮力FMF乙 ◆典例二:(2019·遂宁)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将A、B、C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容器内,待小球静止后,A漂浮、B悬浮、C沉底,此时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关系:p甲=p乙=p丙 B. 小球受到的浮力关系:FA > FB >FC

C.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关系:F甲 < F乙< F丙 D. 小球的质量关系:mA = mB

★考点二: 压强、浮力大小的综合计算

◆典例一:(2019·天津)(多选)在底面积为S的薄壁柱形容器内注入适量的水,让空烧杯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水的深度为h0,如图所示;再将一金属球放入烧杯中,此时烧杯仍漂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