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真诚地接纳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
4、有意识地在社工和案主之间建立助人关系。 5、积极鼓励和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6、在进行过程中可适当修改小组计划
7、根据组员个人的能力,因人制宜地鼓励他们参与,提高他们的能力。 8、鼓励组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
9、工作者在主持小组过程中,要热情,具有人情味和自律性。 四、小组工作实务指南 1、自我洞察力和反思性 2、量力而行
3、明确自己设计的小组的类型 4、发展出一个筛选标准
5、对正在参加其他治疗性小组的成员,如果他们想参加自己的小组,社工必须征得治疗师的同意 6、小组开始前,应告诉组员对他们的期望
7、让组员明白在小组中可能会采用的新技术和治疗方法,并要求他们积极参与 8、保证组员有权决定是否与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经验,是否参加某些活动 9、选择适合的练习
10、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最新研究成果
11、了解可能出现的为满足社工的要求而牺牲组员利益的情况 12、及时告诉组员在小组过程中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危险因素 13、反复强调保密的原则
14、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组员
15、当小组无法满足某些组员的需要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转介服务 16、鼓励组员讨论自己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
17、协助组员将小组中学到的新行为运用到生活中 18、小组结束后要安排跟进活动
19、发展一些评估方法,改进工作方式
第三节实务案例分析
一、如何应对退组的组员 二、技术的运用和滥用 三、保密的相对性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需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低到高:生理需要(最基本、最有力量)、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级需要(缺少性需要)——高级需要(发展需要)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提高工作员洞察力)
(1)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沟通)、支配需要(控制)、感情需要(爱); (2)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3)基本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4)关于“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5)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3、启示
(1) 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2) 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3) 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二、小组动力学(勒温) 1、内容
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与人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研究、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等。 2、启示
(1)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2)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3)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内容
1) 观察学习与模仿
2) 替代强化(别人受到奖惩) 3) 认知的重要性
4) 交互决定论(人与环境互动) 2、启示
1)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2) 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3)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四、镜中我理论(库利) 1、自我发展相关的三个观点 1) 人与社会的关系
2) 镜中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
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 首属小组: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家庭、邻里、儿童游戏伙伴) 2、启示
1)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