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笔记(周军版)

3、真诚地接纳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

4、有意识地在社工和案主之间建立助人关系。 5、积极鼓励和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6、在进行过程中可适当修改小组计划

7、根据组员个人的能力,因人制宜地鼓励他们参与,提高他们的能力。 8、鼓励组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

9、工作者在主持小组过程中,要热情,具有人情味和自律性。 四、小组工作实务指南 1、自我洞察力和反思性 2、量力而行

3、明确自己设计的小组的类型 4、发展出一个筛选标准

5、对正在参加其他治疗性小组的成员,如果他们想参加自己的小组,社工必须征得治疗师的同意 6、小组开始前,应告诉组员对他们的期望

7、让组员明白在小组中可能会采用的新技术和治疗方法,并要求他们积极参与 8、保证组员有权决定是否与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经验,是否参加某些活动 9、选择适合的练习

10、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最新研究成果

11、了解可能出现的为满足社工的要求而牺牲组员利益的情况 12、及时告诉组员在小组过程中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危险因素 13、反复强调保密的原则

14、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组员

15、当小组无法满足某些组员的需要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转介服务 16、鼓励组员讨论自己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

17、协助组员将小组中学到的新行为运用到生活中 18、小组结束后要安排跟进活动

19、发展一些评估方法,改进工作方式

第三节实务案例分析

一、如何应对退组的组员 二、技术的运用和滥用 三、保密的相对性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需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低到高:生理需要(最基本、最有力量)、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级需要(缺少性需要)——高级需要(发展需要)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提高工作员洞察力)

(1)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沟通)、支配需要(控制)、感情需要(爱); (2)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3)基本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4)关于“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5)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3、启示

(1) 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2) 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3) 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二、小组动力学(勒温) 1、内容

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与人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研究、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等。 2、启示

(1)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2)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3)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内容

1) 观察学习与模仿

2) 替代强化(别人受到奖惩) 3) 认知的重要性

4) 交互决定论(人与环境互动) 2、启示

1)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2) 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3)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四、镜中我理论(库利) 1、自我发展相关的三个观点 1) 人与社会的关系

2) 镜中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

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 首属小组: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家庭、邻里、儿童游戏伙伴) 2、启示

1)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评价,建立更正确

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 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比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烙印。 五、交流分析理论(波恩) 1、内容

1) 关于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2) 沟通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3) 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抑郁者的态度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 “我好,你不好”型——怀疑和独断的态度 “我好,你也好”型——健康的生活态度 2、启示

1) 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适用于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 2) 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可帮助我们在小组中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与他人沟通; 3) 小组可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早年生活,了解自我生活态度、沟通形态及早年束缚; 4) 小组可提供互动的情境,使成员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自我察觉,改变生活态度。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一、小组动力(潘正德)

1) 小组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包括觉察到的或未被觉察到得所有心理的和行为的内容;

静态:小组名称、组织结构、目标

动态:小组运作、成员改变、互动、反应

2) 小组动力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

3) 小组动力是用来说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用来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的转化、演变和相互影响。 4) 小组动力也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的专业技术。 二、小组动力因素分析

1、人物:希普、福思诗、艾丽思和费希 2、观点: (1)静态 1) 机构

2) 小组的特性:类型、对象、原原理、目标、名称、主题、规模、结构、形式、时限、空间安排、时间安培、契

约形式 3) 小组带领者 4) 小组成员的特性 (2)动态

小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任务、小组的评估 二、小组动力模型

1、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模型 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模基本模式

3、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型 4、多向度小组结构动力模型 5、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模型

第四讲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关注社会结构层面 互惠模式——关注人际关系层面 治疗模式——关注个人治疗层面 发展模式——关注个人发展层面 第一节社会目标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源于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是最早的小组模式,它主要运用于社区层面,核心的理论概念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通过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和社会意识。 如:环保宣传小组、大学生艾滋病关怀志愿小组

2、与社区工作方法的相似之处:强调动员民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共同任务完成

3、理论基础:参与、意识提升与赋权;系统功能理论;社会变迁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基本假设:组员通过在小组互动过程中形成共同的目标,可以主动推动小组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员能够获得自我发展,提升参与能力和承担有积极意义的社会行动的能力。 二、特点

1、目标是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整合。

1) 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挖掘其潜能,提高其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2) 发展小组组员的社会能力,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力,如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

3) 培养社区领袖,使他们有能力和有意识去带领并推动社会变迁,如青年领袖能力培养小组。 2、小组组员有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 1) 理论上其组员可以扩大为全体社会公民;

2) 具体的运作中,基本上是同一区域、社会或阶层的人群,通常在社区层面组织和运行 3) 特比关注和鼓励社会中的弱势人士参加到小组中来 3、社会工作者扮演者影响者得角色 1) 初期和结束期:引导者

2) 中间阶段:资源提供者,榜样

4、实施原则

1) 要考虑好小组的目标与社区的目标是否一致,选择合适的问题来采取小组的方式,并衡量好可能会由此产生的

后果;

2) 要增加小组成员的社会行为力,激发起社会责任感;

3) 严格地遵循民主原则,鼓励成员的充分参与,并引导他们形成对于小组目标的共识,形成集体行动; 4) 小组要促进社会变迁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互惠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也称交互模式或互动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终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如社区老年康乐互助小组。

2、理论基础:系统论中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场域理论;“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3、基本假设: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场所,小组带领者在这里通过组织小组组员互动,使组员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信心、知识和技巧,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特点

1、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 2、要求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3、社会工作者是中介者、使能者 4、实施原则

1) 应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澄清组员的需要期待、寻找所有组员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动员组员

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

2) 向组员说明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说明小组的作用。

3) 工作者还应诚实地向组员提供信息,包括概念、事实和价值,协调组员间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实现小组

目标服务。

第三节治疗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也称作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以治疗、解决个人问题作为小组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传统方法。

2、理论基础: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与技术;行为矫正理论、社会化理论、学习理论

3、主要观点:关注组员心理与行为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工作技巧解决组员问题,并提供预防与康复服务。 4、基本假设:个人的社会关系与适应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小组的方式得到治疗。 二、特点

1、小组目标是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

2、小组组员一般有较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有社会偏差行为。 3、工作者扮演着治疗者和专家的角色:临床心理学家、临床社工或教师 职责:有足够的能力评估组员的需要;安排、设计小组治疗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与组员发展有意义的治疗关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帮助组员学习新的行为。 4、实施原则

1) 设定每一个组员的个别性治疗目标,通过对小组成员个别性目标的综合,寻找共同的小组目标 2) 建立小组规范和价值系统 3) 预先设定小组聚会的内容

4) 强调为服务对象工作,而不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

第四节发展性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也称过程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它一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如高一学生适应成长小组,退休生活适应小组,外地来京打工人员成长小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