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

地球自转的特征 【解析】

(1)读图可知C点所在经线为20°W,A点所在经线位于20°W以东30度,所以A处的经线为10°E;该图显示纬度数向北数值增高,判断为北半球。

(2)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三点中C点纬度最高,因此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

(3)地球自转脚速度为每小时15度,所以该图中由C转到D跨经度30度,所需时间为2小时。 【解答】

按照地球自转方向,20°W向跨30°经线为10°E;图中显示,越向北纬度数越高,故判断该半球为北半球。

A、B、C三点中,C点纬度最高,所以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 由C点转到D点,经度跨30度,时间需要2小时。

读地震波与深度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曲线代表的地震波类型为________;B曲线代表的地震波类型为________;M 表示的是________界面;N表示的是________界面。C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是________;D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是________;E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是________。

(2)下列各地,地壳最薄处是( )。 A.青藏高原 B.成都平原 C.巴西高原 D.太平洋

(3)图中C层和D层顶部共同构成了________圈,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D层顶部的________层。 【答案】

横波,纵波,莫霍,古登堡,地壳,地幔,地核 D

岩石,软流 【考点】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解析】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人们无法进入地球内部观察,只能依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

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答】

图中A速度较慢为横波,B速度较快为纵波; M为莫霍界面,N为古登堡界面,C表

试卷第13页,总16页

示地壳,D表示地幔,表示地核。

地壳的厚度与海拔高度成正相关,海拔高度越高,厚度越大,太平洋海拔高度最低,地壳最薄,D正确。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为岩石圈;从火山口喷出的炙热岩浆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

读某地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________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形成沉积岩。

(3)用图中数码填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地质作用: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________; b.大理岩的形成________; c.含煤岩层的形成________; d.海底火山喷发________。

【答案】

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③,⑤,④,① 【考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解析】

(1)通过对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分析,可知C为岩浆岩,因为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A为沉积岩,岩浆岩等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物沉积而形成沉积岩。通过分析可知B为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被埋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2)岩浆岩等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物沉积而形成沉积岩。

(3)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是流水侵蚀形成,b大理岩为变质岩,c含煤的岩层属沉积岩,d海底火山喷发属岩浆活动,然后根据先前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C类岩石由岩浆形成,因此为岩浆岩;A类岩石是由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应为沉积岩,则B为变质岩。

考查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塑造。a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外力的侵蚀环节,应为③;b大理岩为变质岩,因此对应⑤;c含煤的岩层属沉积岩,因此为④;d海

试卷第14页,总16页

底火山喷发属岩浆活动,应为①。

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光照图,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3)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4)A、D、E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与E点相等的另一条纬线的纬度是________。

(5)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为________时。

(6)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乙点的夜长为________小时。 【答案】 南极点,12,22

(23°26′S,90°W) AB,BC

D>A>E,19°42′N 12,18,3,21 12,6

【考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方时与区时及其计算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1)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知识,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地方时为12时。 (3)考查晨昏线的知识,晨线的地区即将进入白昼,昏线上的地区即将进入黑夜。 (4)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5)考查地方时的知识,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经度相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越往东的地区,地方时越大。

(6)考查昼长的计算,昼长=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解答】

该半球地球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故为冬至日。

试卷第15页,总16页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90°W此时平分白昼,地方时为12时。

AB线随地球自转即将进入白天,为晨线,BC线随地球自转即将进入黑夜,为昏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E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47°,则另外一条纬线与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47°。

E点平分白天,地方时为12时,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乙地昼长为18时,故3点日出,21点日落。

A点位于赤道上,昼长为12时,乙点夜弧为90°,故夜长6时。

试卷第16页,总16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