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习题集答案(2014.12)

数为100%的资产是:对私人机构的债权;对公共部门所属的商业公司的债权;固定资产投资;不动产和其他投资;其他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所有其他资产。

(4)《巴塞尔协议I》的重要贡献。①巴塞尔协议第一次提出了资本充足率指标,并明确了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的标准目标比率。②它表明监管者真正认识到国际银行体系健全和稳定的重要,各国银行的监管标准必须统一。这种安排则考虑到了银行的国别差异,以防止国际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③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使之成为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

七、论述题

试分析《巴塞尔协议II》三个支柱的内容及意义。

答: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II》的第一个征求意见稿。新协议提出了一个能对风险计量更敏感、并与当前市场状况相一致的新资本标准,明确将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要求银行对风险资料进行更多的公开披露,从而使市场约束机制成为监管的有益补充。2004年6月26日,10国集团一致通过《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协议II》的最终稿,并决定于2006年底在10国集团开始实施。此后,25个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表示将利用新协议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表示将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实施新协议。2007年我国银监会公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要求国有大型银行在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他银行可在2011年以后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出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

《新资本协议》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支柱,分别是: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管及市场约束。

(1)最低资本要求。是《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支柱。将其视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中心因

素。

①目标比率规定:要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并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

②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包括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及高级内部评级法。第一,标准法,即根据借款人的外部评估结果确定其风险权重,权重层级分为0、20%、50%、100%、150%五级。针对不同的债务主体,新资本协议规定银行对国家及央行债权风险不再按是否属经合组织成员国划分,而按外部出口信用评级结果核定;对银行、金融机构债权风险,既可按实际外部评级结果而定,又可按国家信用风险权重下调一级的简便方法处理;对非金融企业债权风险权重,按外部评级结果确定。第二,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要素计算法定资本要求。其中,初级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测算其他必须的数值。

③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该协议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方案以备选择。例如,在量化操作风险时,《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三个处理方案:一是基本指标法,资本要求可依据某一单一指标(如总收入)乘以一个百分比;二是标准法,将银行业务划分为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和其他业务,各乘以一个百分比;三是内部计量法,由银行自己收集数据,计算损失概率。

④资本比率的计算:在计算资本比率时,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即最低资本比率8%的倒数),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总的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

(2)监管部门的监管。它是《新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

①作用及目的:《新资本协议》把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作为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充,认为外部监管的目的是确保银行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程序,借以评估银行在认真分析风险基础上设定的资本充足率,并对银行是否妥善处理了不同风险的关系进行监督。

②监管当局监督检查有四大原则:①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一整套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②银行管理者应意识到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进行严格、具有前瞻性的压力检验;③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④监管当局应争取及早干预,避免银行的资本低于抵御风险所需的最低水平,如果资本得不到保护或恢复,则需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③监督方法。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监管当局可以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方法审核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④处理方法。当银行资本低于需求水平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实施必要的干预,加强对银行的监测、限制支付股息、要求银行准备并实施满意的恢复资本充足率的计划、要求银行立刻筹措额外资本。

(3)市场约束。这是新资本协议的第三支,其目的是对最低资本要求(第一支柱)和监督检查(第二支柱)的补充。

①作用:《新资本协议》强调市场纪律(市场约束)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性的潜在作用 。

②主要方法:一是披露信息。它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定性、定量的信息披露内容,使信息披露更具操作性。二是政府不采取宽容和援救做法

因此,贯穿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是鼓励银行投资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正规、系统地分析各种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和损失率,进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和更加精准的控制银行面临的种种风险,以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更高的收益。

(4)意义。《新资本协议》开创了国际金融合作的典范,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全球建立了统一的银行监管框架,为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提供了统一标准,有利于平等竞争。《新资本协议》在银行的资本准备金管理、银行资产的风险管理、银行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做了统一的规定。从而使不同国家的银行可以进行比较,便于国际间银行的监督管理。

②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对一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计算做了有益的尝试。

③把表外业务也列入风险资产的衡量框架中,监管内容更全面,约束力更强。 ④开创了国际金融合作的典范。《新资本协议》是通过各个国家协商制定出来的银行监管统一协议,各国执行《巴塞尔协议》与《新资本协议》的情况良好,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金融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为以后的金融合作提供了经验。

第十章货币需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

答: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微观主体(包括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在其财富中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那部分数量。这一概念说明货币需求必须满足两个要素:①持有货币的愿望;②持有货币的能力。经济学中的需求并不单纯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否则需求就是无限的。货币需求也不例外,人们拥有的财富数量构成货币需求能力的上限,需求主体的各种持币动机形成了货币需求的愿望。 2.交易货币需求

答:交易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满足日常交易之需所要求持有的货币余额。它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交易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收支的时距。由于收支的时距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因此,交易货币需求是总收入的正相关函数。后来,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认为交易货币需求与交易总量的平方根呈正比例关系,与利率的平方根呈反比例关系。 3.预防货币需求

答:预防货币需求,又称谨慎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开支或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预防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从而预防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经济学家惠伦等人论证了预防货币需求同样为利率的减函数,二者的关系将在立方根定律中有详细说明。 4.投机货币需求

答:投机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货币需求量。凯恩斯假定人们可以以两种形式持有财富:货币和债券。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资产分别能带来的预期报酬。凯恩斯认为,投机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变化关系。人们将根据他预期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来决定是持有货币还是持有债券。经济学家托宾提出了在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的资产组合理论,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投机货币需求理论。 5.货币需求函数

答:将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而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讨论的是实际货币需求,即人们选择货币的持有量是根据货币的购买力水平决定的。他将货币需求分为第I类货币需求和第II类货币需求,前者是与实际收入水平成正比的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之和,即,后者是对利率较为敏感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综上得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总函数为

6.持有货币机会成本

答:因持有货币而不得不放弃的、持有其他资产所能够去的的收益。例如人们将财富以定期存款形式进行投资,将获得固定存款利息;将财富以债券形式进行投资,将得到定期派息;将财富以实物资产进行投资,可能获得资产增值带来的财富增加。但是一旦持有货币,现金不会增值,货币的量就是固定不变的,那些损失掉的持有其他资产能够获得的收益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7.流动性偏好

答:这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系统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所谓的“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这种愿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愿意持有货币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流动性现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流动性最强,所以在诸如“流动性过剩”的词汇中流动性又代指通货。 8.微观货币需求

答:是指单个个体在一定时点上对货币有能力的意愿持有量。即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家庭或企业)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机会成本最少、收益最大时对货币的需求。微观货币需求的分析侧重于研究每一个经济单位持有多少货币最为合算。从微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不仅包括交易货币需求,还包括价值储藏货币的需求,二者通过持币成本与收益的变化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 9.宏观货币需求

答: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产生的对货币的需要。它从宏观经济主体运行的角度进行界定,讨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资源约束、经济制度制约等),整个社会应该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等功能。为使国家经济合理协调运转并达到货币当局制定的经济目标,决策者应设法满足国家宏观货币需求。而从数量的意义上说,全部微观货币需求总和即为相应的宏观货币需求。 10.名义货币需求

答:指经济主体在不考虑商品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意愿持有量。名义货币需求并没有剔除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在物价上涨一倍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不变,那么名义货币需求将会同样上涨一倍。因此在价格水平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来数值的名义货币代表的购买力将发生变化,为保持原先的生产和消费规模,社会经济体的名义货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