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总复习

另一种为引申义造今字的情况是,词义引申了,专门为引申义造个今字。如:取,本义是捕取,引申为娶妻,于是就造个娶字专门用来表示引申义。这种文字现象叫加形表义。 其他的如:家—嫁,昏—婚,道—导,解—懈,赴—讣,敛—殓,告—诰。

3、为假借义造今字。古字仍用于记录本义,于是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个今字。这种文字现象也叫加形表义。例如:涂,据《说文》本义是一条水的名字,假借为道路之途。如《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后来就造个途字表示道路义,如《史记·主父偃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其他如:辟—避,闢,与—欤,戚—慼,齐—斋,支—肢,弟—悌,知—智,奉—捧。

古今字与异体字、假借字的关系比较复杂。古今字是古籍文献里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它的形成时间比较久远。古今字现象也是汉字分化的一种形式。首先,与异体字比较而言,古今字在形成上有时间的先后关系。当然,异体字的产生也存在时间先后问题,不可能同时产生。但古今字在表达意义方面则是分担了古字所承担的某些义项而已。而异体字不存在这种情况,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古今字形成以后,古字并没有停止不用或不再用来表示所谓今字的意义,有的文献里仍用古字,而有的文献里则用今字。

另外,古今字的读音有的并不一样,而异体字的读音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古今字有的虽然是由于通假而形成的,但它与通假字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存在交叉关系。古今字的形成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表义方面存在分工的不同。而通假字只是存在读音方面的联系,意义方面一般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如蚤通假为早就是这样。

4、通假字

(一)通假字,是指文献中某些字所记录的词,在意义方面与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无一

定的联系,那么这个字就可以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古人在写书时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某个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来应该用早字,可是写书的人却用了个蚤,前者习惯上叫本字,后者习惯上叫通假字。当然,古籍中的通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可以随便写通假字的。通假字问题也是文言文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阅读文言文时必须加以注意。

(二)通假的原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否则是不能通假的。所谓音同,就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声和韵都相同;所谓音近,就是说本字和通假字之间声或韵只是相近,不一定全同。例如信和伸,在古籍中是一对常用的通假字,它们之间只是读音相近而已。但在《诗经》时代,in 和 en、ing和eng是相互押韵的。可见在上古时期,它们的读音很相近。由此看来,确定两个字是否属于通假关系,主要是根据上古汉语的读音。

(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如下。

1、本无其字的假借,是说在文字发明以后,语言中已经产生了某个语词,只是还没有为记录该词造个字。于是,就借用另一个读音与该语词相同的字来书写。例如,来往的来,就借用本义是小麦一种的來字。《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再如新,本义是伐树。《说文》:“新,取木也。”假借为新旧的新。又如舊,本义是一种鸟。《说文》:“舊,鸱旧,旧留也。”引申指鸟巢,如巢旧,假借为新旧之旧。斯,本义是剖木也,假借为指事代词此、这。假借字本来都是有具体意义的,被借用来记录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词,因其无形

可象,不好为之造字,只好借用它字而为之。 2、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则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语言中的某个词,人们已经为它造了个字,但写书的人仓促之间借用了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书写,所以叫古音通假。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在这一句话里有两个通假字,一是“归”通馈赠的馈,二是“时”通窥伺的伺。古音通假属于用字范畴,假借属于造字范畴,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四)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在语音方面存在双声、叠韵或同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