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显规律。
4、中古去声今仍读去声,没有变化。
5、反切
反切是中古语音系统的运用,它把中古的声韵调系统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完善的系统。在学习工具书的注音方法时,我们对反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里介绍把中古反切转化为现代拼音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主要有下面几条: (1)、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和调;都,当孤切;冬,都宗切;妒,当故切。
(2)、上字定阴阳,下字定开合;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中古只有平声,没有阴平阳平之分,现代则有,阴阳是由声母的清浊所定的,所以当反切下字为平声字时,反切上字的清浊决定了被切字是阴平还是读阳平。如:皆,居谐切;毛,莫包切。心,息林切;同,徒公切;盆,蒲奔切;央,於良切;延,余仙切。土,他鲁切;奴,乃都切。即平分阴阳。
(3)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反切上字是全浊声母时,被切字读送气与否,根据下字是平是仄来定;豆,田候切;郡,渠运切;病,皮敬切;坛,徒干切;权,巨员切;强,巨良切;度,徒故切;杂,才纳切;团,度官切;秦,匠邻切。平送仄不送。
(4)浊上声变去声:反切上字为全浊声母,反切下字为上声时,切音变为去声;断,徒管切;厚,胡口切;皂,昨早切;静,疾郢切;父,扶雨切;上,时掌切;簿,裴古切;件,其辇切;践,慈演切;渐,慈染切。这就是浊上变去。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一、上古韵部系统:
1、上古韵部研究的发端:研究上古音是从韵部开始的,汉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叶韵说、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说、改经,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对语音缺乏历史认识,不知道语音是发展变化而造成的,他们拿时音来读千百年前的韵文,当然会有不和谐的感觉。
2、研究方法:在陈第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理论指导下,清代有许多学者以《诗经》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对古音韵部进行归纳和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韵脚字系联法。
段玉裁以后的学者更是进一步考察了形声字的谐声系统,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观点,运用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得出的韵部系统与从《诗经》通过归纳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3、韵部研究的成果:
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顾炎武《音学五书》将古韵分为十部;江永《古韵标准》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将古韵分为十七部;戴震《声类表》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等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
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章炳麟将古韵分为二十三部;黄侃将古韵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将古韵分为三十部,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结论。
4、阴阳对转:
王力的古韵三十韵部分为十一类(教材P1062),
每一类根据韵尾的不同分为阴阳入三种韵部,同一类的阴阳入声韵部主要元音相同,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在语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就叫做阴阳对转。如: 碍(之韵)――凝(蒸韵)――嶷(职韵); 耐(之)――能(蒸) 斯(支)――析(锡); 陟(职)――登(蒸)
古入声韵带塞音韵尾—p、—t、—k,普通话中都变成了阴声韵。
上海话单韵母多,有一个原因就是阳声韵转化为阴声韵,并且是不带韵尾的韵母了;湖南“米”读mang;四川、湖北读木、目等为mung;
上下相邻的韵部间可以通押,也可以转化,叫旁转。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二、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说文》中的形声字、古籍异文、读若或读如、声训、古反切、方言、对音。
1、形声字:番,播;奉,捧;占,店;周,雕;云,魂;余,途;女,汝;门,问、闻、闷;入、内;
2、古籍异文:伏羲在古书中又写作庖牺、包牺等; 3、读若或读如:古读封如邦。《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释文》“邦或作封”,“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郑本作封内”。《释名》“邦,封也”。这里既有读如,又有异文,还有声训。
4、声训:陟,登也;马,武也。陟之言得也。声母分别是ZH—D,M—W。
5、反切:长,丁丈切;庑,莫杜反;悲,府眉切。声母是CH—D,W—M,B—F。 6、方言:湖南读无如毛;闽方言没有f声母,房、肥,读b声母;陈、知,读d声母。 7、对音:南无读如曩谟;佛、浮屠对译buddha;朝鲜,风读p’ung,文读mun;韩国 金鹤凤作kim hok-bong;日语郑读[te];伐叫bochi;凤叫bu。
钱大昕、邹汉勋、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分别提出了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结论:
古无轻唇音:这是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里提出的论断。即上古没有“非敷奉微”四纽,中古时才由“帮滂並明”分化出来;
古无舌上音:这也是钱大昕的发现。即上古没有“知、彻、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端、透、定”中分化出来。
娘日二母归泥: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即上古没有“娘、日”二母,它们是后来才从“泥”母中分化出来的。
喻三归匣: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中提出来的。即喻母三等字是从古代匣母中分化出来的。例如:云、王、域、烨,都是喻母三等字,而魂、皇、或、华,都是匣母字。 喻四归定:这也是曾运乾提出来的。即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属定母。台—怡,兑—悦;免—逸,炎—谈,俞—偷,弋—代;易,读如狄;荑,读tí,声符是夷,等。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这是黄侃提出来的。指照系二等字归精系,照系三等字归端系。
上古三十二声母(教材P1064)
三、上古声调
上古时期有无声调,至今尚无定论。有各种说法:古无四声(陈第),四声一贯(顾炎武),古有四声(江有诰、王念孙),古无入声(孔广森),古无去声(段玉裁),古无上去声(只有平入二声,黄侃),五声说(王国维,阳、阴之平上去入),长去短去说(陆志韦),长入短入说(王力:平、上、长入、短入)。这一部分的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就行。
(二十七)古书的读音问题
一、关于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问题。 二、关于古书中假借字的读音问题。 三、关于“破读”字的读音问题。
四、 关于古书中一些特殊词语的读音问题。
一、关于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问题。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现代语音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了。这是很自然的。我们既要反对朱熹的“叶音”说,即为求谐和而强改字音的主张,也要反对清初顾炎武的用古音读古诗的主张,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足为法的。我们学点古音知识,决不是为了用古音诵读古诗文,而是为了学习古今语音演变的对应关系,了解古代韵文用韵的时代特点,分析和解决古书中存在的一些语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