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总复习

文体知识

21、古代的文体 22、骈体文的构成 23、辞赋的构成

语音知识

25、古今语音的异同 26、上古音简说 27、古书的读音问题

(二十五)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韵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例如,我们用今天的音读唐诗,就会发现押韵有不和谐的地方。

但是,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如《经典释文》所载梁末沈重的《毛诗音》就是,在《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民”中,“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到宋代朱熹发展到极至,称为叶音说。见郭本P1055-1056。

2、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3、改经:唐玄宗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

一、音韵学的含义、功用和分期

1、什么叫音韵学,音韵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音韵学pho`nology 语音学pho`netics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全称为汉语音韵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声、韵、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古今对应关系的学问。

2、音韵学的功用

(1) 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助于学习和推广普通话。

(2)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有帮助 《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創始人”去解釋都不通,顯然是個通假字,其本字應為“勃”。 “佛”與“勃”的今音差異不小,一個聲母是f,一個聲母是b,一般人是很難將它們聯繫起來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韻部相同,而且聲母也是相同的。怎麼會知道“佛”與“勃”的聲母是相同的呢?這就涉及到音韻學上一個重要的結論“古無輕唇音”。根據這一結論,上古沒有f這類輕唇音,凡後代讀作f的輕唇音上古均讀作b、p一類的雙唇音。由於佛、勃在上古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將“勃”寫作“佛”就不足為怪了。 (3)与文学的关系:押韵、平仄,文学作品中的字义考证,作品欣赏。

中國古代詩歌很講究節奏和押韻,富於音樂感。特別是唐代的格律詩,為了極盡詩句樂感的抑揚頓挫、曲折變化之妙,有意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平仄兩類,規定了嚴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音韻學修養,對古代詩歌就無法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欣賞,學習不好,更談不上研究。例如: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詩經·鄭風·子衿》二章

這章詩今天看來並不押韻,不懂音韻的人會誤以為它原來就不押韻,其實在先秦是押韻的。“佩”、“思”、“來”三字同屬一個韻部(之部),如果按照上古擬音去讀這章詩,其韻味馬上就顯現出來了。又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今天看起來更不押韻,事實上在中古時期也是押韻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韻中同屬上聲“馬”韻。

(4)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通假字教学等。

二、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P1059

三、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字母:在音韵学上,有字母、母、声类、声、纽、声纽、音纽等名称,这些都是传统声韵学对

声母的称呼。古代没有今天意义的字母,既没有拼音也没有英文或其他表音文字的字母。但是受梵文影响,对声母有所认识(对声母没有认识是不可能创制反切的),有人就用汉字来代表声母,传统音韵学的每一个字母,就是一个声母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最早创立字母的人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根据梵文的音理创立了三十个字母,用三十个汉字作代表,也就是说守温第一次制定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代人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六个字母,成为三十六个字母,反映了唐代到宋代语音的发展,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说的传统的三十六字母(郭《古代汉语》下册P1057)。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那时的一个声母。代表字是随意的,后来沿用下来。

五音和七音:这是古代学者就声母的发音部位所作的划分,他们把声母分为唇舌齿牙喉,谓之五音,五音之名最早见于南梁顾野王《玉篇》卷首的《五音声论》;到了宋代,增为七音,即加上了半舌半齿两类,最早提到七音的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三十六字母按七音分为:见P1057

清浊:按照发音方法,古人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P1057)。

韵、韵部、韵目、小韵:韵书把凡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做一韵,也可以叫做韵部,如《广韵》有206韵,或206个韵部(上古音里的韵部和中古音的韵部有所不同,它不考虑声调,上古音的韵部又称部)。

韵、韵母的区别:韵考虑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不考虑韵头,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麻、家、瓜,开口、齐齿、合口可以押韵,同在麻韵。而韵母考虑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不考虑声调。

韵目:韵书里韵部的标目,是同一个韵部里选出的代表字。如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作用是便于排列和称说,为什么用这些字做代表字,与字母一样,都是随意的,一经使用就沿用下来。

小韵:韵书中把同一韵部中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归在一起,这就成了一个小韵,同一小韵的字声母、韵母、韵尾、声调完全相同。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性质将韵部分为三类: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包括—n,—ng,—m;不带韵尾,或带元音韵尾的是阴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包括—p,—t,—k。

四声、平仄:中古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

四、中古音略说

1、韵书的产生和《广韵》 (1)韵书的产生。

魏李登的《声类》是记载中最早的韵书,但已不传。第二部是晋吕静的《韵集》。 (2)《切韵》。今传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切韵序》里讲述了成书的经过,它是在比较以前诸家韵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切韵》收字一万

两千多,分一百九十三个韵,按四声分卷,共五卷。

(3)《广韵》。在“王三”(指1947年从故宫博物院发现的宋濂跋本唐写本王仁玽《刊谬补缺切韵》,这是最全的本子,成书于公元706年,简称“王三”。)发现之前所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广韵》,成书于公元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作者是陈彭年、邱雍等,是奉皇帝之命修订的。《广韵》流传后,《切韵》也就失传了,《广韵》中保存着《切韵序》。人们研究《切韵》实际是研究《广韵》,《切韵》的语音系统实际是《广韵》的语音系统。现存《广韵》的本子很多,有繁本和简本,学习音韵学最常用到的是《宋本广韵》《钜宋广韵》。

《广韵》是音韵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韵书,它既是研究古音学的阶梯(上推古音),又可以和现代普通话及方言相比较(下证今音)。宋元等韵图也是以《广韵》做原始基础的,所以需要了解《广韵》。

《广韵》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广”为增广之义,它比《切韵》多收了一万多字,总共收了两万六千多字。其体例是继承《切韵》而来,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分为二百零六韵,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声一卷,因平声字多而分为两卷,称为上平声、下平声,与阴平阳平没有关系。每一韵目前都用数字来标明次第,韵目是该韵的代表字,各韵下所辖的字都是同一韵的字。声韵都相同的字归在一个小韵,小韵之间用小圆圈隔开。一个小韵又叫一纽,每一小韵的字数多少不同,多的达八十七个,最少的只有一个。每一纽第一个字下用小体字注释:先释义,后注音,用反切注音,之后是本纽所辖的字数。

2、中古声母与《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的声母系统:

1、如何求《广韵》的声类?陈澧《切韵考》所用的反切系联法,基本条例和补充条例。基本条例有:同用、互用、递用。《广韵》的声母系统:陈澧求出四十一个声类,后代学者各不相同。李荣认为《广韵》有三十六(七)个声母。即:

帮滂並明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俟) 章昌船书禅日 见溪群疑 影晓匣云以

《广韵》声母系统和三十六字母不同:无非敷奉微、无娘母;照组一分为二;喻母一分为二。

3、中古的韵部系统 二百零六韵和十六摄: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入声34韵只和舒声韵中的阳声韵相配。 《广韵》的韵类:陈澧分为293类,韵母142个;

宋元等韵学家把206韵中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韵部归为一摄,又称韵摄,共分为十六摄。摄有统摄之义,每一摄含有几个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韵部,每一摄根据是否合口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呼,每一呼又根据开口度的大小和舌位的高低分为四等。

4、中古的声调及其演变

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而演变,演变的规律有: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去声不变。 1、平分阴阳:(1)中古清声母平声字,普通话里读阴平;(2)中古全浊、次浊声母平声字,普通话里读阳平。

2、浊上变去: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在普通话里读去声,与原去声字合流;原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今仍读上声。 3、入派四声: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调,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归入四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