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论文: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终稿 幼儿园版

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10学前教育 吴慧敏 20100503007

二、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幼儿正处在学习、成长和模仿阶段,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强。因此,了解幼儿模仿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特点、规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着重对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发生的背景(即幼儿所处的活动状态)、模仿内容类型以及模仿的直接动机进行观察、分析,以期深入了解3-6岁(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模仿行为的特点、动机及规律,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通过观察初步探究3-6岁幼儿模仿行为发生的情景和模仿内容类型,分析幼儿模仿的特点及原因;第二,通过对3-4 岁、4- 5 岁和5-6岁幼儿的模仿行为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模仿行为的内容、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探寻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三,通过对幼儿模仿行为特点的探究分析,对幼儿模仿行为指导及教学活动提出实践指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幼儿的模仿行为是指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即无特定指令让幼儿进行模仿的情况下,幼儿自发对看到或听到的某一动作、表情、语言声音等进行跟随重现该动作、表情、语言声音等的行为。

三、 研究方法 (一) 被试:

选取广州市两所幼儿园进行观察,被试共63名。其中小班幼儿30名(出生年月:2008年10月—2009年9月),平均年龄M=4.13,SD=.29,其中男生16名,女生14名;中班幼儿33名(出生年月:2007年9月—2008年9月),平均年龄M=5.19,SD=.35,其中男生20名,女生13名;

(二) 采用事件抽样方法 (三) 研究步骤:

1. 预备观察:对各班幼儿进行前期预备观察,初步探索幼儿模仿行为发生的情景、内容表现及动机。 2. 确定操作定义:

(1)模仿行为:本文所研究的模仿行为是指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即无特定指令让幼儿进行模仿的情况下,幼儿自发对看到或听到的某一动作、表情、

9

3-6岁(幼儿园小中班)幼儿在园模仿行为的观察研究 10学前教育 吴慧敏 20100503007

语言声音等进行跟随重现该动作、表情、语言声音等的行为。 (2)模仿者和模仿对象的两者关系:

①伙伴关系:模仿对象是与幼儿年龄相仿的幼儿玩伴、同学。②师生关系:模仿对象是幼儿的老师,包括主副班老师、保育员、实习见习老师、外教老师、客人老师等在被观察幼儿所在的幼儿园从事教学保育工作的人。③其他:模仿对象是幼儿园的厨师、清洁人员、幼儿的家长等其他人。 (3)模仿行为发生背景:

即幼儿所处的活动状态:①教学活动,指教师有目的地集中组织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状态。②游戏活动:指教师不起主导作用,幼儿自行选择游戏方式、游戏对象及玩伴等的自由玩耍的活动状态。如:区角活动、自发的涂鸦活动、捏橡皮泥、玩玩具等。③日常生活活动,指幼儿处于吃饭、喝水、上厕所、换衣服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④过渡性的自由活动,指没有安排特别的活动内容的状态,只是在等待下一项活动开始的活动状态,如:排队准备下楼、在座位上等待老师开始上课、等待午餐、准备睡觉等。 (4)模仿内容:

A.语言声音:指幼儿跟随他人的语言或声音进行重复再现该语言或声音,且没有出现其他的动作。语言声音包括①简单的语气词和拟声词,如:“啊!”、“呀!”、“哈哈!”、“啊呜!”、“嘭!”、“喵”;②词语,如:“怪兽”、“飞机”;③短句或句式,如:“我喜欢??”,“我有??”④其他声音

B.面部表情:指幼儿看到他人的面部表情跟随进行模仿,例如露出微笑、做鬼脸等。

C.动作行动:指幼儿看到别人做出的肢体动作或某一行动,也跟着模仿他做出一样的动作,如:原地不停地跳、踢腿、用手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