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习惯
(4)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的方法 (二)学生良好注意力的培养:(1)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2)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3)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 (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和注意品质的意义
第六章
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一节:人格差异与教育
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一)人格类型差异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外倾 和 内倾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从文化学观点出发):理论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二)人格特质差异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 奥尔波特、卡尔特 美国心理学家埃森克
二、人格差异与教育(P202—P203)*
人格差异研究对教育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1、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 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认知风格差异 一、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认知风格差异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二、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P203—P204)*
美国心理学家 赫尔曼·威特金 提出 差异:(1)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与干扰;容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科学比较有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喜欢从事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工作;在心理需要上,在同学接纳与教师鼓励方面,有较强的
需求。
(2)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倾向于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在职业选择下倾向于人际关系简单而可独立作业的工作,如机械、实验等;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整体性策略:现实问题→抽象问题→现实问题
系列性策略: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的线性发展过程
四、内倾型与外倾型(略)(P203)
第三节:学困生概述 一、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二、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优生采用的方法比较科学,而学困生则相反。差异举例:课文背诵,优生根据记忆规律高效记忆,学困生反复的死记硬背;解决难题,优生复习教材——独立思考——请教他人,学困生放弃或者问答案。 (略)
三、学困生的教育措施(P205)※
(一)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
第七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