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试题
一、对象
生物科学、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二、目的要求
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各个动物类群的结构特征、生命活动规律,动物的结构功能、发育、进化和多样性保护等。 三、内容
四、方式及时间
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 六、参考用书
许崇任,程红. 动物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蔡益鹏等译. 动物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2000.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 普通动物学.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七、其他
教研室:动物教研室 执笔人:沈文英 审核人:
制定日期:2005年9月
第一篇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分类系统:从比较解剖学入手,结合比较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学科,建立一个能反映生物界亲缘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自然分类系统。以动物形态和解剖上的相似形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
2、物种: 物种是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位,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二、填空题
4、1979年陈世骧提出的生物六界系统分别是(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5、瑞典博物学家林奈, 1768年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6、现代分类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学派,分别是(传统分类学派),(数值分类学派),(支序分类学派),(进化分类学派);其中以(支序),(进化)为当今动物分类学界的主流。
7、自然分类系统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8、Mayr(1963),Grant(1971),Bush(1975),White(1978)等认为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异域形成),(同域形成),(邻域形成)。 三、判断题
1、物种间具有生殖隔离性。(T)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试述动物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学习动物生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从不同层次认识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结构生物学特征;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相互关系;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动物系统与进化的基本规律,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 2.什么是“物种” ?区别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
物种是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位,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异域(地理)形成:由于地理或者环境分化导致新物种形成,是物种形成最常发生的一种,动物中尤其。同域形成:在祖种的原分布区内由于生态的分异或其他原因,产生强烈分化而形成新物种的过程。领域形成:发生于祖种分布区的边缘,始于较孤立的小种群,与异域形成的第二类相似,但有区别:遗传结构发生变化的个体在自然的选择下不需要出现地理隔离就可产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3.双名法对于物种命名是如何规定的?
每个物种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种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可省略。
动物的学名= 属名 + 种本名 + 命名人姓
4.请列出动物实验解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是什么
动物实验解剖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在解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动物结构的特点进行解剖。无脊椎动物的内脏多位于腹面,而背面结构简单,从背面剪开;脊椎动物出现脊椎结构,从腹面剪开。
2、解剖过程中保证结构的完整性。解剖时,剪刀头上翘,观察时,牵拉器官结构动作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内脏结构。
3、解剖观察时按顺序观察,先上后下,一个系统观察完再观察下一个系统。 4、做到细心,认真,实事求是。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5.动物分类是以什么为依据的,为什么说自然分类系统基本上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6 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7动物学研究的指导方针及常用方法? 8 五界系统的内容及各界的主要特征?
9 何谓物种?就你的了解谈谈物种概念的过去和现在
10 任选一种你熟悉的动物,从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等方面写100字该动物简介 (答案略)
11 从动物学的角度举例说明什么是农作物的生物防治?它具有什么优点 12 说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区别及联系。
13 试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及它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14 简述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写出使用油镜观察玻片标本的步骤 15 如何制作从潮间带采集到的海鳃,海葵,海参等动物的浸制标本? 16 如何解剖并制作完整的蝗虫神经系统标本?
第二篇 动物体的有机结构及其机能
一、名词解释
1、单位膜:细胞膜 (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由内外2层球状蛋白分子和中间1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此种三层膜结构称单位膜。
2、细胞周期:指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细胞分化:本质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特异功能蛋白质的过程。
4、细胞连接:植物细胞间的连接称为胞间连丝(plasmodesma):细胞壁上有沟通相邻细胞的管道,相邻细胞的膜进入孔内相互联系。动物细胞间的连接称为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s):细胞膜在相邻细胞间分化而形成的特定连接。 5、G0期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不能合成DNA和分裂,但是能育的,在适宜条件刺激下能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如癌症细胞的特征是无限制的分裂,进而影响正常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当营养物质不足于提供时,癌细胞就进入G0期细胞。克隆技术:供体细胞核处于G0期,使融合细胞基因处于同步。
6、组织:由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形成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7、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
8、系统: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形成能完成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9、动物结构机制(body plan):反映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机制,也反映动物体的进化水平;在胚胎发育、系统进化中产生变化,使动物体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10、尼氏体(nissl’body):有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组成,与蛋白质合成有关。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物的形成及执行神经原的机能活动很重要。
11、神经原纤维;有微管微丝组成,在胞体内交错成网,在胞突内平行排列达末端,具有支持胞体和参与蛋白质、离子和化学递质的运输。 10、神经网:由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结构。
12、神经纤维(nerve fiber):由轴突和长的树突(统称轴索)和包在外面的膜鞘组成。主要机能是传导冲动 13、神经末梢nerve ending: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其它组织形成的一定结构称神经末梢装置。
14、辐射对称(radial symmetry):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面切割均可得到相似的两部分;
15、两辐对称型( biradial symmetry):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等的两个部分。 16、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只有通过身体正中的矢状切面才能得到相似的两部分.
17、桥粒(desmosomes):相邻细胞间细胞膜间、膜与细胞质中纤维间牢固的连接。
1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相邻细胞间细胞膜紧密靠拢使之不留空隙。 19、间隙连接(gap junctions):相邻细胞间间隙宽度在2-4nm. 二、填空题
1、细胞周期包括分裂期和分裂间期,分裂间期包括三个阶段(),(),(),()。
间期:包括G1期:RNA、蛋白质合成;S期:DNA复制。G2期:DNA进行转录。 分裂期:即M期:染色体凝集和分离。
2、物细胞间的连接称为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s),根据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分为(),(),()等三种。 桥粒(desmosomes),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间隙连接(gap junctions): 3、动物体有不同形态和机能的组织构成,一般分为(),(),(),()。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4、神经元种类按胞突数目不同分(),(),();按神经元的功能分(),(),()。 1)、按胞突数目不同分: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associated neuron)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传出神经元
5、细胞分裂有3种方式,即()()()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6、神经组织有()细胞和()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7、分化后的细胞根据合成DNA和分裂能力不同分为(),(),()三种情况。细胞保持分裂能力,细胞永久失去分裂能力,静止细胞 三、判断题
1、单位膜由内外2层球状蛋白分子和中间1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T) 2、细胞膜和核膜是单位膜结构。(F)
3、线粒体膜和核膜是双层单位膜结构。(T) 4、静止细胞永久失去分裂能力。(F)
5、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溶解的纤维蛋白质原凝集成不溶解的纤维蛋白,渗出的液体为血清。(T)
6、骨骼肌是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是不随意肌。(T)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细胞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细胞(cell)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具有多样的形态和机能,但也有共性: 新陈代谢的结构单位,
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协调细胞机体整体生命的能力。
2阐述动物界里动物体制结构的演化发展。 反映了动物体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水平。 非对称型(asymmetry) 球形对称型(spherical symmetry): 通过机体中心的任何平面都可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辐射对称(radial symmetry):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面切割均可得到相似的两部分;
两辐对称型( biradial symmetry):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为等的两个部分。
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只有通过身体正中的矢状切面才能得到相似
的两部分.
3、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学成分有哪些? 无机物:水、无机盐、蛋白质 有机物:核酸、糖类、脂类
所有的物质基础构成了执行功能的细胞结构 4、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其机能是什么?
细胞膜:由内外2层球状蛋白分子和中间1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此种三层膜结构称单位膜。
膜蛋白对细胞的信息传递、代谢调控、细胞识别和免疫应答等起作用。
膜脂具有流动性,使膜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膜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恒定,并吸收营养和排除废物;
5、细胞核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主要结构特点和机能是什么? 核膜(Nuclear membrane):双层单位膜组成,控制核内外物质的出入,维持核内环境的恒定; 核仁:合成rRNA
核质:染色体和染色质,遗传作用
核孔(Nuclear pore):控制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6、什么是细胞周期,它包括哪些阶段? 细胞周期(Cell cycle):指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细胞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间期:包括G1期:RNA、蛋白质合成;S期:DNA复制。G2期:DNA进行转录。 分裂期:即M期:染色体凝集和分离
7、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和机能是什么? 一、上皮组织
分布:覆盖在体表及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及某些内脏器官的外表面。 特征:
1、细胞排列紧密整齐、细胞间质少; 2、细胞具有极性;
3、无血管分布;神经末梢丰富;
4、细胞游离面常分化出一些特殊结构。 功能:保护、分泌、呼吸、感觉等; 二、结缔组织 特点:
细胞种类多,无极性的分散在细胞间质中。
细胞间质大量,包括液态、胶态、固态的基质和胶原、弹性、网状的纤维。 分布:全身;
功能: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物质运输等 三、肌肉组织
构成: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组成; 分布:全身;
功能: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使肌细胞收缩。 四、神经组织 分布:全身;
功能:感受刺激,传导兴奋; 8、高等动物有几种组织及其名称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9、动物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组织:由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形成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形成能完成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2、简述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主要特征及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功能特点:具高度兴奋性和传导性 2、结构:
神经元:有胞体和胞突包括树突、轴突组成。
胞体:神经元代谢和营养中心,细胞膜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细胞质有尼氏体(nissl’body)和神经原纤维。
胞突:树突接受刺激,轴突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他联系的各种细胞,支配其生理功能。 尼氏体(nissl’body):有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组成,与蛋白质合成有关。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物的形成及执行神经原的机能活动很重要。
神经原纤维;有微管微丝组成,在胞体内交错成网,在胞突内平行排列达末端,具有支持胞体和参与蛋白质、离子和化学递质的运输。 13、简述骨骼肌细胞的结构特征与收缩机制。 横纹肌特点:肌细胞多核,长圆柱形,为随意肌。
横纹肌结构:肌动蛋白(actin)和 肌球蛋白myosin) 肌细胞收缩原理:通过肌动蛋白沿着肌球蛋白滑动所致。
第三篇 动物的胚胎发育
一、名词解释
1、卵裂:指受精卵开始有丝分裂并产生由较小的细胞构成囊
胚(blastula)的过程,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 2、原肠作用:指囊胚细胞有规则的移动,使细胞重新排列,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
的细胞迁入胚胎内部,形成外胚层的细胞位于胚胎表面 3、变态发育:指动物个体整体形态的重大改变,并常伴随有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
的变化 4、再生 :重新产生新的细胞、身体结构和个体等
5、浮浪幼虫 6、担轮幼虫 7、面盘幼虫 8、钩介幼虫 9、羽腕幼虫
10、直接发育:胚胎发育的结果为幼体,成体由胚胎逐渐发育而成,叫做直接发
育
11、间接发育: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与成虫不同,包含幼虫期的发育,叫做间接发育。
12、变态:指动物个体整体形态的重大改变,并常伴随有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的
变化: 12、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Holometabolous dev)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
虫期 13、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Hemimetabolous dev)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
虫期
14、渐变态
15、半变态 16、稚虫 17、若虫 二、填空题
1、大多数动物的个体发育要经历( 胚前发育 ),(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三个阶段。
2、再生是生物体重新产生新的细胞、身体结构和个体等,有(生理性再生),(修复性再生),(无性繁殖),(重建)等四种再生类型
3、昆虫的变态受(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两种激素的双重调控;两栖类变态受(促乳激素)和(甲状腺素)两种激素的双重调控。 4、中胚层形成的两种方式是(裂体腔)和(体腔囊法)。 5、卵裂包括三种完全卵裂方式分别是(辐射型),(旋转型),(螺旋型);和两种不全卵裂方式(盘状偏裂),(表面裂)。
6、神经胚形成的两种方式分别是(初级神经管形成)和(次级神经管形成)。 7 、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具有(储存水分和养料)和(抗干旱和饥饿)的功能,是动物由(水生生活)走向(陆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判断题
1、卵细胞内部是不对称的,具有极性。(T)
2、卵细胞减数分裂中释放极体的位点为动物极,形成动物的器官组织。(T) 3、卵细胞营养物质集中的一极为植物极,细胞器集中的一极为动物极。(T) 4、变态指动物个体整体形态的重大改变,并不常伴随有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的变化。(F)
5、哺乳动物的卵裂是旋转型全卵裂,经3次卵裂后8细胞期,发生紧密化现象。(T)
6、G0期细胞是静止细胞,永久失去分裂能力。(F)
7、由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是后口动物的共同特点。(T)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动物个体发育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大多数动物的个体发育要经历: 胚前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受精 胚胎发育期:卵裂、原肠胚等
胚后发育:幼体期、变态发育期、成体期 2、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卵裂(cleavage) 囊胚(blastula) 原肠胚(gastrula) 中胚层和体腔形成
胚层分化
器官形成 3、神经管是如何形成的?
神经管(neural tube):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其形成称为neurulation,方式分为
初级神经管形成(primaty neurulation):由外胚层细胞增殖、内陷最终离开外胚层表面形成中空的神经管,大多数脊椎动物前部神经管的形成采用此种方式。
外胚层细胞的命运:背部中线区细胞形成脑和脊髓;外侧生成皮肤;相交处为神经嵴细胞形成外周神经
次级神经管形成(secondary neurulation):神经管有胚胎内细胞组成的实心索中空形成,鸟类、哺乳动物、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后部神经管和鱼类胚胎的全部神
经管的形成采用此法。 4、说明卵裂及其特点和方式。 卵裂的特点: 分裂周期短;
分裂球的体积下降;
早期卵裂球中合子基因大多处于休眠状态; 卵裂常经历由均等向不均等裂变化。 卵裂的类型:
l)辐射型全卵裂:两次经线裂一次纬线裂,如此重复,
2)螺旋型全卵裂:均采用经线裂,第三次分裂前卵裂球内的纺锤体转动45度,分裂方向也随之改变,动物极形成小卵裂球,此后大卵裂球形成大卵裂球,小卵裂球形成小卵裂球。
3)旋转型全卵裂:第一次采用经线裂,其后的2个卵裂球分别采用不同的分裂方式。
哺乳动物经3次卵裂后8细胞期,发生紧密化现象。
Compaction的机制:8细胞胚胎的外层细胞形成紧密连接,内层细胞形成间隙连接。
位置决定论:哺乳动物囊胚细胞命运的早期分化,
16细胞期桑葚胚(morula):位于内部的少数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组成内细胞团,位于外部的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大多构成滋胚层。
32细胞期胚泡(blastocyst):位于囊胚腔一端的内细胞团发育为胚胎的本体及其相连的卵黄囊、尿囊和羊膜;外层的滋胚层生成绒毛膜,为胎儿从母体摄取营养物质和氧,并产生激素以避免母体的排斥反应。 4)盘状偏裂:卵裂只发生在动物极,
5)表面卵裂:多黄卵,先是细胞核分裂,然后移至细胞卵周质,膜内陷包围核,
形成细胞化胚。 5、说明原肠及其形成方式。
原肠作用:指囊胚细胞有规则的移动,使细胞重新排列,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迁入胚胎内部,形成外胚层的细胞位于胚胎表面。 原肠胚(gastrula):原肠作用期的胚胎. 原肠作用中的主要细胞迁移:
1)外包(epiboly):表皮层作为一个整体扩展,使胚胎内层被覆盖。
2)内陷(invagination):胚胎局部区域的内陷。
3)内卷(involution):正在扩展的外层向内卷折,去从内铺盖原来的外层细胞。 4)内移(ingression):表层的单个细胞迁入胚胎的内部。 5)分层(delamination):一个细胞层分成平行的细胞层。 6) 会聚延伸(convergent extension):细胞间相互插入,使所在组织变窄变薄,
并推动组织按一定方向移动。 6、根据胚孔的形成发展,如何将动物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原肠期细胞迁移导致原肠腔的开口----胚孔的形成 根据胚孔的形成发展,多细胞动物分为:
原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口,多数无脊椎动物
后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幼体口重新形成 7、中胚层形成的方式有哪2种? 中胚层形成的方式主要有2种:
1) 体腔法(schizocoelic method):形成的胚孔成为动物幼体的口,成为原口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裂体腔法:植物极的一个细胞(中胚层的端细胞teloblast)分裂为2个细胞,位于胚孔两侧,继续分裂形成中胚层带,中胚层细胞裂开形成体腔囊。
2)体腔囊法或肠腔法(enterocoelic method):形成的胚孔成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幼体的口重新形成,成为后口动物,棘皮、半索、原索动物、高等脊索动物。体腔囊法:内胚层两侧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成对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发展成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空隙为体腔。
9.说明卵细胞的极性。
卵细胞的极性:卵细胞内部是不对称的,具有极性。
动物极:减数分裂中释放极体的位点为animal pole,形成动物的器官组织。 植物极:动物极对应另一极为vegetative pole,营养器官,发育后期形成原肠。
10三胚层各发育成动物的什么器官组织? 细胞分化成三个具不同发育潜能的胚层:
内胚层(endoderm):分化成消化系和呼吸道,
中胚层(mesoderm) :产生心脏、肾、性腺、结缔组织及血细胞等 外胚层(ectoderm):分化形成表皮和神经系统
第四篇 生命的多样性及其进化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一、名称解释
1、伸缩泡:伸缩泡是调节水分的胞器,内质网、伸缩泡和体表开口完成水和代谢废物的排除
2、全动营养:自由生活的个体,吞食他生物或有机碎片摄取营养 3、全植营养:具有色素体的个体,光合作用合成营养物
4、腐生营养:寄生的个体,借体表渗透作用,吸收摄取周围可溶性的有机物营养,如疟原虫。
5、接合生殖:纤毛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两个个体以口沟贴附在一起,交换部分细胞质,大核退化,小核分裂,其中一个进行交换并结合为异形合子,然后
虫体分开,各自进行个体分裂。 二、填空题
1、原生动物根据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同有3种营养方式,分别是(光合营养),(吞噬营养),(腐生营养)。
2、水螅,海葵和涡虫的生殖细胞分别起源于(外)胚层、(内)胚层、(中)胚层
3、草履虫的有性生殖方式为(接合)生殖,无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4、草履虫 的无性生殖为(横二裂)分裂,绿眼虫的无性生殖为(无性纵二裂)分裂
5、大草履虫 的有性生殖方式是(接合),每个个体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可形成(4)个新个体
6、绿眼虫在有光的情况下可进行(光合)营养,制造的过多的营养以(副淀粉粒)的形式储存在细胞质中,在无光的情况下可进行(渗透)营养 7、绿眼虫,大变形虫和草履虫分别以(鞭毛)(伪足)(纤毛)为运动器官 8、水螅的体壁由(外胚层)(中胚层)(中胶层)组成 9、在草履虫 身体的前后各有一个(伸缩泡在体表开口),两者交替收缩不断排
出体内(水份和代谢废物),以调节(渗透压)。
10、水螅的神经为(网状神经系统)神经,涡虫的神经为(梯状神经系统)神经,
蚯蚓和沙蚕的神经为(索状神经系统)神经 11、鞭毛纲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全植)营养,(全动)营养,(渗透)营养, 12、绦虫的身体主要由节片组成,按其成熟程度可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
片)(孕卵节片)3种 三、判断题
1、接合生殖是纤毛虫(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繁殖方式。(Y)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 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一1)、二者结构上相似,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不同点是行使的机能有差异。 单细胞动物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是由细胞体的原生质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器来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二 1)、两者细胞分化的程度不同。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仅有营养细胞(又称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而体细胞本身没有什么分化,
2)、群体内的每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仍属单细胞动物。当体细胞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组织、器官时,就成为多细胞动物了。这说明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既有明显区别,又没有绝对界限。群体单细胞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过度的中间类型。
2、为什么说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单细胞动物尽管只有一个细胞,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如对刺激的反应、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及繁殖。它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 ,而是由细胞体的原生质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器来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如司运动的胞器有鞭毛、伪足、纤毛等,营养胞器有胞口、胞咽、胞肛等
3、 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类群?
身体由单细胞构成,它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如对刺激的反应、运动、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及繁殖。它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 ,而是由细胞体的原生质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器来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如司运动的胞器有鞭毛、伪足、纤毛等,营养胞器有胞口、胞咽、胞肛等。所以说作为一个动物来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 4、掌握原生动物个纲的结构特点,了解各类群动物与人生的关系。
鞭毛纲:具有鞭毛作为运动器官,有捕食、附着、感觉功能。一般1-8根,是细胞质的延伸。眼虫是一种水质污染的指标物,眼虫耐辐射性物质,可以作为祛除辐射物的动物。
肉足纲: 伪足:以伪足为运动器,具有运动和摄食功能。 Radiolarians放射虫,具有矽质骨骼,沉积于海底有利于矿产和石油的开发。 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主要特征无运动器官,全为寄生性
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主要特点体表具有纤毛,具有运动、感觉功能。结构同鞭毛(9+2)结构,但数量多,较粗。
草履虫个体大,繁殖快,容易采集培养,是研究细胞遗传的好材料;草履虫的水溶性提取物可以诊断癌征。
5、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单个细胞构成,个体细小;
营养方式:植物性(Holophytic),动物性(Holozoic),腐生性(Saprophytic); 生殖方式分:无性:二分裂, 出芽和复分裂;有性: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 运动胞器为鞭毛, 纤毛或伪足; 呼吸靠体表进行,无特定呼吸器官; 排泄通过体表或伸缩泡完成;
它没有象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 ,而是由细胞体的原生质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器来完成这些生命活动。所以说作为一个动物来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
6、 纤毛和鞭毛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在原生动物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纤毛:具有运动、感觉功能。结构同鞭毛(9+2)结构,但数量多,较粗。
鞭毛:数量少,较长,作为运动器官,有捕食、附着、感觉功能。一般1-8根,是细胞质的延伸。
7、 原生动物如何获得营养?消化过程怎样进行?
营养方式有3种:光合营养(全植营养)、吞噬营养(全动营养)、腐生营养(渗透营养)
消化过程: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行胞内消化,营养物质进入胞质,代谢废物通过细胞膜排出体外。
8、 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有哪几种?各举一代表动物。
无性生殖方式:二裂:草履虫 出芽:眼虫 复分裂:疟原虫 有性生殖方式:配子生殖(疟原虫)和接合生殖(草履虫)
9、疟疾、黑热病、昏睡病各是由什么原生动物引起的?它们属于原生动物的哪一个纲
疟疾(疟原虫,孢子纲)、黑热病(利史曼原虫,鞭毛虫)、昏睡病(錐虫,鞭毛纲)
10、掌握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 无运动器官(只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出现鞭毛或伪足) 寄生生活:营渗透和吞噬营养。 具有顶复合器。
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
疟原虫的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经过两个寄主人和按蚊。
裂体生殖:在人体肝脏、血红细胞中进行; 配子生殖:是在人体中开始,在按蚊胃中完成; 孢子生殖:是在蚊体中进行。
它能大量地破坏红血细胞,造成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间日疟原虫也能损坏脑组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防治与采取综合措施的方针,治病与灭蚊并进 11简述草履虫接合生殖的过程?
两个个体暂时以口沟贴附在一起,交换部分细胞质,大核退化,小核分裂,其中一个进行交换并结合为异形合子,这个过程相当于受精,然后虫体分开,各自进行个体分裂。
12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华枝睾吸虫受精卵由虫体排出后,到人或猫狗的胆管或胆囊里,经总管进入小肠,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第一寄主吞食后。毛蚴在螺的小肠或直肠中从卵中排出,穿过肠壁变成胞蚴,不久就移往直肠的淋巴间隙。
防治原则:切断生活史的各个环节。由于经口感染,囊蚴集中在鱼虾内,因此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虾加强粪便管理,防治病人,管理猫狗等动物,对患病的猫狗进行驱虫治疗或捕杀
13原生动物门各纲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形态和生理特点分为4纲。分类依据:细胞器的超微结构;运动生殖方式;核酸序列。
14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有哪两大类?各包括哪些类型? 生殖方式分 无性:二分裂, 出芽和复分裂 有性: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
15试从眼虫藻的运动,营养及身体结构,讨论其分类地位?
鞭毛作为运动器官,有捕食、附着、感觉功能,具叶绿粒 营养方式光合营养(全植营养)
生殖方式:①无性纵二裂、出芽分裂 ②有性的配子生殖。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一般能形成包囊。 分类:鞭毛纲
16赤潮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赤潮是由于赤潮生物(有30多种,其中甲藻类有20多种)的大量繁殖,高度密集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赤潮的发生,原因是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海洋,使海水中的有机氮和磷过量富集,富营养化的海水导致赤潮生物的过量繁殖。
其造成的后果是对水产养殖业和海水污染均产生危害。1、大量消耗氧气,缺氧导致赤潮水域的水产死亡。2、一些赤潮生物分泌大量毒素危害周边海洋生物。3、赤潮生物黏附于鱼鳃或贝类鳃片上导致死亡。
第二章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一、名称解释
1、逆转发育;动物极细胞内陷形成内层,植物极细胞形成外层;
2、皮肌细胞:上皮组织占优势,在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3、弥散神经系统或网状神经系统: 存在于体壁的两极或多极神经细胞互连成网状,称为神经网。具有传导无定向,传导速度慢等特点,又称为扩散(弥散)神经系统
4、辐射对称体制: 通过中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无数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俩部分 二、填空题
1、海绵动物体壁有两层细胞构成,从外到内为皮层由(扁细胞)和(孔细胞)组成;中胶层是没有细胞形态的胶状物质,含有4种变形细胞分别是(骨针细胞),(海绵质细胞),(原细胞),(芒状细胞);胃层由(领细胞)组成。 2、腔肠动物的体型分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它们的(生活方式),(结构形态),(生殖方式)不同。 3、海绵动物的生殖细胞来源于(原细胞),腔肠动物的生殖细胞来源于(间细胞)。 4、腔肠动物世代交替中水螅型为(无性)世代,水母型为(有性)世代,其受精卵发育为具纤毛的(浮浪幼虫)幼虫。 5、腔肠动物的无性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6、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既有(上皮)的功能,又有(肌肉)的功能,因此称为(皮肌)细胞
7、腔肠 动物为真正的(两)胚层动物,首次出现了()消化 8、腔肠 动物可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三个纲
10腔肠动物的海产种类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历的幼虫阶段为(浮浪)幼虫,河蚌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历的幼虫阶段为(钩介)幼虫 11水螅的消化方式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12水螅体壁的外皮肌 细胞收缩可使水螅身体变(短),内皮肌细胞收缩可使水螅身体变(细) 三、判断题
1、 海绵动物是两胚层动物。(F) 2、 腔肠动物是两胚层动物。( T)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根据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古生物学的证据,形态学证据,胚胎学证据
2、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原始性:体制不对称;无组织器官分化,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无消化腔和神经系统,发育中只有两层细胞。 3、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侧生动物?
侧生性:发育逆转,具有水沟系,领细胞,骨针等特有的结构。认为是由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枝。
4、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几种学说?主要内容是什么?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的学说
郝克尔的原肠虫学说:球形单细胞群体的一边内陷形成类似于原肠胚结构,是有两胚层和原口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
梅挈尼可夫的吞噬虫学说: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群体,个别细胞摄食后内移到群体的内部形成内胚层,形成两胚层动物,起初为实心的,后逐渐形成消化腔。此学说更符合结构和功能统一的原则。
合胞体学说:多核原生动物胞质分裂形成多细胞动物。 5、比较腔肠动物中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异同。
水螅型 水母型
生活方式 营固着生活 营漂浮生活
形态 圆筒形,口向上,中胶层薄 圆盘形,口向下,中胶层厚 生殖方式 无性出芽生殖 有性异配生殖,性细胞有中胶
层的间细胞生成。有些类型在囊胚形成原肠胚时发育为体表长满纤毛能游动的浮浪幼虫。
5、 为什么腔肠动物是高等多细胞动物发展的起点?如何理解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出现辐射对称体制;出现两胚层;出现网状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消化循环腔 6、在进化史上海绵保持其构造上原始性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第三章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和原腔动物
一、名词解释
1、皮肤肌肉囊: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织与表皮相互紧密结合成体壁,称为皮肌囊,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2、梯形神经系统:由前端的“脑”和脑向后分出的几条纵行神经索以及各神经索间相连的横神经组成,神经纤维联系身体各部分
3、实质组织:实质组织存在于肌体中,包埋器官,储存水分和养料,可抗干旱和饥饿,为从水生生活向陆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封闭的体腔,为无体腔动物
4、假体腔:由囊胚腔发展形成的内边界,外边界是中胚层,中胚层衍生为体壁肌肉,体腔无体腔膜,起到了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并能容纳生殖器官。 5、尾感器:位于尾部具有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器官,是分类依据
6、左右对称体制:只有通过身体正中的矢状切面才能等到相似的两部分是最高等的。
7、合胞体:是吸虫纲和绦虫纲动物为了适应寄生生活而出现的结构 。表皮细胞本体下沉到实质组织,细胞质融合成一体。 具有保护、气体交换、代谢物排泄和利于氨基酸的摄入等作用。 二、填空题
1、中胚层的出现使动物体的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分化,达到器官系统水平,扁形动物的中胚层分化为(生殖系统),(肌肉组织),(实质组织)三部分。 2、蛔虫的上皮细胞向内突起成脊,于身体两侧形成侧线,内含(排泄管和侧神
经索);于身体背腹侧形成背线和腹线,内含(背腹神经)。 3、扁形动物生体的分化使得前端司(定向),后 端司(生殖),背部 司(保护),
腹部 司(运动)。
4、原腔动物消化管分化简单,是(不完全)消化系统。
5、扁形动物两侧对称出现使动物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使(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向虫体前端集中。
6、扁形动物体壁由(表皮)和(肌肉)紧贴在一起形成,称为(皮肤肌肉囊 ) 7、蛔虫的(内胚层)和(中胚层)之间有一个空腔,由(囊胚腔)发展来的体腔,所以叫原体腔
8、在扁形动物门中比较常见的自由生活的有(涡虫),寄生生活的有(吸虫)和(绦虫)等 三、判断题
1、扁形动物具有皮肌细胞。(F)
2、原体腔是真体腔的前身,随着动物的进化逐渐变为真体腔。(F)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高等?
扁形动物门比腔肠动物门高等的主要理由如下:
由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两胚层→三胚层;外胚层→皮肤肌肉囊;无肠→具肠;无排泄系统→原肾管;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2、归纳并说明无脊椎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
中胚层出现分化出实质组织,储存水分和养料,可以抗干旱和饥饿;
两侧对称体制出现,使身体平衡性加强,运动方向由不定向向定向发展,从漂向游泳和爬行转变;
3、为什么说更换宿主的现象是动物对寄生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适应? 寄主的进化,有利于生存;
减轻对寄主的危害,使寄生虫本身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4、中胚层分化成为哪些组织、器官,有何意义?
中胚层的出现使动物体的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分化,达到器官系统水平:分化出:生殖系统、肌肉组织和实质组织 5、原肾型排泄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
原肾管:由焰细胞、管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通过焰细胞纤毛的摆动形成负压收集体液中的代谢废物。
后肾管: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为肾口,带具有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称为肾孔 6、说明血吸虫的结构和生活史特点。 血吸虫的成虫雌雄异体,体为长圆柱型。雄成虫粗短,口吸盘、腹吸盘各一个,体部有抱雌沟,雌成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雌成虫细长。 生活史: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成熟交配后的雌成虫产卵,卵可穿透血管壁、肠壁而进入寄主的消化道中被排出体外。卵在合适的水中可孵化出毛蚴,当毛蚴在水中游泳时如遇到钉螺就可侵入其体内,在钉螺体内进行幼体生殖,毛蚴发育为母胞蚴,母胞蚴再发育为子胞蚴,子胞蚴再发育为尾蚴而离开钉螺在水中游泳,尾蚴一般密集在水面上,当接触人、畜的皮肤(或粘膜)时,借其头腺分泌物的溶解作用及其虫体的伸缩作用而侵入皮肤,然后在寄主的血液中随血液移动到肝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在此发育为成虫。
7、假体腔的形成及其形成的意义。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展形成,它的内边界是内胚层,外边界是外胚层,中胚层衍生为体壁肌肉,体腔无体腔膜;
意义:假体腔起到液体静力骨骼的作用,并能容纳生殖腺等器官。 8、分析蛔虫的生活史,说明其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成虫生活在肠道内,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发育,食入含有胚胎的卵可以导致再度感染。卵在新寄主小肠内孵化后钻入肠壁,幼虫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循环,游经心脏和肺,还可以穿过肺泡进入支气管、气管、咽进入食道,再次回到消化道。在肺内的幼虫可以引起肺炎,在肠壁的成虫可以产生神经毒素(neurotoxin),也可以引起肠道的机械性梗阻。 9、说明人蛔虫的生活史及其预防原则。
人蛔虫是人类肠道寄生虫。其生活史如下:
成虫—受精卵—具卵壳的幼虫—感染性虫卵—人误食入十二指肠,破壳—入
血液、淋巴—经胸管、门静脉—心脏—肺泡内发育—咽—经食道、胃到小肠发育成成虫。
人蛔虫主要寄生于小肠吸取养分,也可以寄生于胆管、肝脏、胃等部位引起
不同症状。因此对人类健康具有很大危害,应积极预防。预防原则:
1. 注意个人卫生 2. 积极治疗病人 3. 作好粪便管理
9、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具有原体腔, 完整的消化系, 体表被角质膜, 原肾型排泄系, 雌雄异体等特征。 10、为什么说扁形动物门的出现是动物发展史的一次飞跃?而环节动物是扁形动物之后又一次大发展? 扁形动物出现:
两侧对称体制使身体出现功能分化 出现中胚层使动物达到组织器官水平 神经系统为梯形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发达; 环节动物出现: 身体同律分节; 次生体腔出现
后肾管式的排泄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 链(索)状神经系统;
海产种类生活史中有担轮幼虫阶段。
11、轮虫的世代交替有何特点?试述其生活史 ?
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环境条件好时营孤雌生殖,卵为2N,不需受精(非受精卵)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称为非混交雌体。环境条件恶化时,种群达到一定数量时,减数分裂产生卵为N的需精卵,受精后发育成混交雌体。N的
需精卵未受精,则发育成雄性个体。代表动物有旋轮虫。 12试述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夺取寄主营养和生活所需物质; 化学性作用; 机械性破坏;
传播微生物,引发病变。
13为什么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试详细述之
1、体制为俩侧对称或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制就是通过虫体的纵轴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俩部分,使动物有了前后背腹之分,体制的分化与机能分化对应。
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
前部最先接触外界,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前集中,使运动由不定向变成定向;
利于平衡,使游泳向爬行转变,为上陆地爬行创造了条件。
2、三胚层动物(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1)中胚层的出现使动物体的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分化,达到器官系统水平:生殖系统、肌肉组织和实质组织。
2)高新陈代谢水平,肌肉组织的出现加强了动物的运动技能和速度,利于逃避敌害和摄食,加强了消化的机能;排泄机能;快速的运动加强了神经系统的发展。
3)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异体或自体受精,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由中胚层形成,附性腺将生殖细胞通到体外,进行体内和体外受精;无性生殖是将身体分裂成两部分,各自生成新个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些进行孤雌生殖,即雌体不与雄体受精而独自产生的雌性后代。 4)实质组织存在于肌体中,包埋器官,储存水分和养料,可抗干旱和饥饿,为从水生生活向陆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封闭的体腔,为无体腔动物。
3、皮肤肌肉囊:(与皮肌细胞的区别)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织与表皮相互紧密结合成体壁,称为皮肌囊,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4、渗透压调节和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组成。 5、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由前端的“脑”和脑向后分出的几条纵行神经索以及各神经索间相连的横神经组成,神经纤维联系身体各部分。 14简述寄生吸虫和绦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消化系统趋于退化或完全消失; 生殖系统高度发达;
形成合胞体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 形成皮棘,抵抗寄主分泌的酶对寄生虫的降解。 14 简述轮虫的生活史,及其经济价值
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环境条件好时营孤雌生殖,卵为2N,不需受精(非受
精卵)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称为非混交雌体。环境条件恶化时,种群达到一定数量时,减数分裂产生卵为N的需精卵,受精后发育成混交雌体。N的需精卵未受精,则发育成雄性个体。代表动物有旋轮虫。 轮虫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轮虫与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节肢动物中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共称为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轮虫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饵料。
在污水处理方面,轮虫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5、试述轮虫动物生殖发育的特殊性
轮虫的发育有显著的固定形式,每个物种或器官的细胞数目通常是恒定的,称为恒定性。即卵孵出后,细胞核不再分裂,受损后也不能再生。轮虫的各器官组织均为合胞体结构,细胞核的数目恒定。一个个体约有1000个细胞 16、简述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更换寄主:
寄主的进化,有利于生存;
减轻对寄主的危害,使寄生虫本身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17、试述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征?
形态结构:三胚层假体腔 (原体腔)动物; 完全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段; 排泄器官为原肾细胞或排泄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在前端有环绕着咽的围咽神经环和与其相连的背腹神经等; 为雌雄异体; 蛔虫的生活史;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1成虫寄生在肠道
2卵随粪便到体外,土壤中发育成感染卵。
3卵在新寄主小肠内孵化后钻入肠壁,幼虫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循环,经心脏和肺,穿过肺泡进入支气管、气管、咽进入食道, 4再次回到消化道。
18、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特化的地方有哪些? 三胚层假体腔 (原体腔)动物;
完全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段; 排泄器官为原肾细胞或排泄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在前端有环绕着咽的围咽神经环和与其相连的背腹神经等; 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第四章 真体腔原口动物
一、名词解释
1、真体腔: 内外有起源于中胚层的肌肉包围,中胚层的肌肉既分布于体壁,也分布于脏壁,体腔具有体腔膜。
2、索式神经系统: 1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左右由一对围咽神经节和一对咽下神经节相连,向后发生腹神经索,纵贯全身。腹神经索有两条腹神经合并成,每一体节形成一个神经节,似索状。神经系统集中,使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 3、外套膜:有躯干部背侧皮肤部分延伸而成,具体有三层组成:外表皮细胞层、结缔组织层和内表皮细胞层。包围内脏团和鳃等,外套膜与内脏团间称为外套腔。意义有:外套腔内有鳃、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外套膜表面密生纤毛,膜内又富于血管,通过水流的流动与鳃进行气体交换;头足类外套膜可以压迫水流从漏斗喷出,使动物肌体做反向运动;外套膜可以分泌形成贝壳,保护身体。 4、贝壳:成分:有95%碳酸钙和5%壳角蛋白组成。水体中的CO2形成CO3,进入肌体成为与钙结合形成碳酸钙,外套膜分泌形成壳角蛋白。
结构:分三层,从外到内分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
角质层:有壳角蛋白组成,外套膜分泌形成,随机体的生长而增大。
棱柱层:称为壳层,有柱状的方解石组成,
珍珠层:有叶状的霰石组成,称为壳底,光滑有光泽。
5、外骨骼:在环节动物和线虫动物,外骨骼即所谓的角质膜。由几丁质(含氮多糖类)
和蛋白质组成,从外到内分为上角质膜、外角质膜、内角质膜。在每个体节外,均有1背板、1腹板、2侧板保护。其意义在于:1、保护身体,抵抗化学伤害和机械损伤。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接受外界刺激。3、和附着的肌肉产生强有力的动作。
6、晶杆:草食性瓣鳃类特有的消化酶形成的晶体结构,由胃细胞分泌形成,参与消化作用。
7、混合体腔:同时存在原体腔和真体腔的动物体体腔。 8、书肺:书鳃内陷形成。
9、书鳃:腹部的附肢呈书页状的突起。
10、气管:体壁内陷而成的管状结构,可以直接供应O2给组织,换出C O2 11、口器:节肢动物头部的附肢,变成咀嚼器或帮助抱持食物的构造,与头的一部分合称口器,包括上唇、下唇、舌、大颚、小颚五部分。
12、异律分节:身体分节明显,不同体节执行不同的功能,即各司其责,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13、翅:昆虫中胸和后胸背板两侧的体壁向外扩张而成,上下两层体壁互相紧贴,表皮细胞消失,其中骨化的管状结构,内含神经、气管和血液,即翅脉腔。整条管状结构称翅脉。
14、休眠:是代谢水平低,缺乏调温机制的动物对不利环境的适应。环境恶化时动物进入麻痹状态,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昆虫、两栖类、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均存在。休眠类型:冬眠:对低温的适应;夏眠:对干旱高温的适应;日眠:对食物短缺的适应。
15、原肾管: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组成。
16、后肾管: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为肾口,带具有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称为肾孔。功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因布满微血管,也可以排泄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
17、马氏管:昆虫和蜘蛛的中后肠间向外突出的管子,排泄物经消化管从肛门排出体外。
18、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出现同律分节,动物肌体具有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体节,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19、不全变态:有三个虫期,卵期、幼虫期、成虫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 渐变态:幼虫翅未长成,其他特征与成虫差异不大,这种幼虫称为若虫。 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异大,幼虫称为稚虫。
20、完全变态:具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幼虫和成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不同,并有过渡阶段—蛹期。 二、填空题
1、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有()和()两类。刚毛,疣足 2、软体动物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足、内脏团 3、蛔虫的体腔和环毛蚓的体腔,在结构上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原体腔、真体腔
4、水螅的神经呈网状,称为();涡虫的神经呈梯形,称为(),日本沼虾的神经呈索状,称为()。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索状神经系统 5、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大多数是(),但头足类的循环系统是()的。开管式、闭管式
4、贝壳结构从外到内分为(),(),()三层。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 5、蚯蚓是雌雄()体,交配时将精子送入对方()中。同体,纳精囊
6、河蚌以四片()状鳃呼吸,每一片是由两片()构成,在外侧的一片称(),在内侧的一片称()。瓣,鳃小瓣,外鳃瓣,内鳃瓣
7、蚊,蚂蚁,棉玲虫,蝉和蝼蛄分别属于昆虫纲的()目,()目,()目,()目和()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同翅目,直翅目 8、环节动物可分为()纲,()纲,()纲。寡毛纲,多毛纲,蛭纲 9、蛔虫为雌雄()体()形,雄虫体小而尾部具有()。异体异型,交接刺 10、软体动物 除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发育外,其它许多海产种类发育时多要经过两个阶段:()幼虫和()幼虫。直接,浮浪,面盘 11蚕,蜜蜂,家蝇和瓢虫分别属于昆虫纲的()目,()目,()目 ()目 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
12圆田螺有4 对神经节,分别为()神经节()神经节()神经节()神经节,而河蚌只有3 对神经节,缺少一对()神经节。脑、足、侧、脏;侧 13昆虫的头部由()个体节愈合而成,胸部有()个胸节构成。6,3 14直翅目,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的口器分别为(),(),(),(),()。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口器
15蚯蚓的中枢神经主要包括()()()()四部分。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腹神经索
16软体动物的足由于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腹足纲为(),瓣鳃纲为()状,角背为()状,乌贼为围在口周围纵裂而成多个()状。块,斧,角,腕
17节肢动物的体壁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角质膜(外骨骼),上皮,底膜
18环节动物属于()分节,具有 ()体腔,首次出现了完善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出现了(),神经系统则为()。同律分节,真体腔,闭管式,后肾管,索状神经系统
19软体动物多数有贝壳,腹足纲贝壳()状,瓣鳃纲往往为()片()状左右合抱,头足类大多数退化为()。螺旋状,2,卵圆状,内壳
20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是动物由()向()生活的结果。水生,陆生 21环毛蚓的心脏连接着()和()。背血管,腹血管 22蝗虫,椿象,瓢虫和蜂的前翅分别属于()()()()。革质,半鞘质,鞘质,膜质
23昆虫的翅在形成过程中留有许多纵横的孔道,以后()()和()贯穿其中,便形成(),后者在翅面上的分布形成称为()。神经,血管,血液,翅脉腔,翅脉
24蚯蚓,蜘蛛,对虾,蝗虫和海星分别用()()()()进行呼吸。体表,书肺,鳃,气管,皮鳃。
25环毛蚓的排泄器官为(),其开口于体腔的一端称为(),开口于体外的一端称为()。后肾管,肾口,肾孔 26圆田螺的顶端略尖,称为(),垂直向下,整个贝壳旋转的中轴,是为(),由顶端一层层向腹面旋转,每旋转一层 即为一(),各层间的界限为(),许多与其相垂直的平行线称为()。壳顶,螺轴,螺层,缝合线,纵肋
27昆虫咽侧体分泌()和(),前胸腺分泌的(),两者共同作用控制着幼虫和蛹的()活动,咽侧体和前胸腺的分泌活动受()的控制。促前胸腺激素(PTTH),保幼激素JH,蜕皮激素,蜕皮,神经系统 28蚯蚓的体壁由外向内分别由()()()()。蚯蚓的肠壁由内向外依次为()()()组成。角质膜,表皮层,肌肉层,体腔膜;表皮层,肌肉层,体腔膜 29头足纲和瓣鳃纲动物的血液循环分别属于()()式循环。闭管式,开管式 30蚯蚓的卵成熟后首先排入()中,再和()中的精子受精,最后在()中发育。生殖环,纳精囊,土壤 31蝗虫的身体可分为()()()三部分。头,胸,腹 32昆虫的排泄系统为(),主要代谢产物为()。马氏管,尿酸 33对虾的身体可分为()()两部分。头胸,腹
34海月水母有2种体形,即固着生活的()形和自由漂浮的()形,其发育过程中经历的幼虫阶段为()幼虫。水螅,水母,浮浪 35乌贼的足特化为()()2部分,腕,漏斗
36蝗虫的身体可分为3部分,就其功能而言,其头部为()中心,胸部为()中心,腹部为()中心。感觉,运动,营养和生殖 37软体动物外套膜的功能主要有()()()。保护,呼吸,分泌形成贝壳 38填出下列动物的运动器官 海星(),绿眼虫(),医蛭(),田螺() 涡虫(),飞蝗(),河蟹(),沙蚕()
管足,纤毛,吸盘,腹足,纤毛,跳跃足和翅,足,疣足 39瓣鳃纲动物的鳃由低等到高等进化有(),(),()三种。(原鳃、丝鳃、瓣鳃) 40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根据生活环境不同分两类,水生种类有()和(),陆生种类有()和()。较小的种类靠全身体表行呼吸。(鳃、书鳃、气管、书肺) 41海月水母属于()门()纲动物;鲍鱼属于()门()纲()亚纲动物。(腔肠动物、钵水母;软体动物、腹足纲、前鳃亚纲) 42扁形动物更换寄主的意义在于()和()。(寄主的进化,减少对寄主的危害以增加自身存活的机会) 43东方鲎属于()门,()纲,()目。(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
44双名法命名的动物学名有()和()两部分组成,均为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 (属名,种名)
45蚊子具有()口器,蜜蜂具有()口器,苍蝇的口器是(),蝶类的口器是()。(刺吸式,嚼吸式,舐吸式,虹吸式)
46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日本沼虾的身体分为()和(),蜈蚣的身体分为()和()。(头胸,腹;头,躯干部)
47辐射对称的体形是动物对()生活的适应,而两侧对称的体形是对()的适应。(水生,陆生)
48鲎的血液呈蓝色是因为其血液中含有(),血液中变形细胞的裂解物能检测细菌的感染,称为()。(铜离子,鲎试剂) 三、判断题
1、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节肢动物是异律分节。(T) 2、循环系统起源于原体腔。(T)
3、疣足存在于海产环节动物,属于附肢形式的运动器官,也具有气体交换功能。(T)
4、所有环节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F)
5、刚毛和疣足均为环节动物附肢形式的运动器官。(F) 6、珍珠是由外套膜内表皮细胞分泌形成的。(F) 7、乌贼的贝壳位于身体内部,属于内骨骼。(F) 8、蛭素是一种天然抗凝素。(T)
9、棘皮动物是辐射对称体制,属于低等的动物类群。(F)
10、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T) 11、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T) 12、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均为闭管式循环系统。(F) 13、昆虫和鸟类、爬行类都是排尿酸动物。(T) 14、翅是昆虫附肢的特化形式。(F) 15、完全变态比不完全变态多一个蛹期。(T) 四、选择题
1.下列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的腔肠动物是(C )
A 海蛰 B 海葵 C 水螅 D 珊瑚
2.许多动物的个体发育中要经历特殊的幼虫期,下列组合哪组正确B
Ⅰ.腔肠动物 a.担轮幼虫 Ⅱ.扇形动物 b.牟勒氏幼虫 Ⅲ.环节运动 c.面盘幼虫 Ⅳ.软体动物 d.浮浪细虫
A Ⅰa、Ⅱb、Ⅲc、Ⅳd B Ⅰb、Ⅱc、Ⅲd、Ⅳa C Ⅰd、Ⅱb、Ⅲa、Ⅳc D Ⅰd、Ⅱa、Ⅲc、Ⅳb
3.在动物系统发育过程中
(1)首先具有多细胞结构的是(B ) (2)首先出现三个胚层的是( E) (3)首先出现真体腔的是(D ) (4)首先具有脊柱的是( G)
(5)首先实现动脉血与静脉血分开的是(F ) (6)具有隔的动物是(H )
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节肢动物 D.环节动物 E.扁形动物 F.鸟纲 G.鱼纲 H.哺乳纲
4.下列哪种动物无呼吸器官(B )
A 河蚌 B 蛔虫 C 蝗虫 D 虾
5.石珊瑚虫分泌石灰质骨骼的部位是(A )
A 外胚层 B 中胚层 C 内胚层 D 中胶层 6.猪肉绦虫的特点是( B)
A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 B 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 C 囊尾蚴寄生于人的小肠内 D 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中
7.下列动物中依次具有消化腔、原体腔、真体腔的动物是( B) A 蛔虫、涡虫、蚯蚓 B 水螅、蛔虫、水蛭 C 海葵、绦虫、钩虫 D 蛔虫、海蜇、沙蚕
8.从动物界机体演变来看。从下列哪类动物开始,消化管中除肠上皮外,还
具有肌肉层,能同时进行物理性消化( C)
A 扁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环节动物 D 线形动物 9.具有伪足、腹足、斧足的动物依次是( D) A 乌贼、变形虫、河蚌 B 蜗牛、河蚌、变形虫
C 河蚌、乌贼、蜗牛 D 变形虫、蜗牛、河蚌 10.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趋势是(C ) A 无神经→腹神经索→神经网→梯形神经 B 梯形神经→腹神经索→链状神经
C 无神经→神经网→梯形神经→链状神经 D 梯形神经→神经网→链状神经
五、问答题
1、为什么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从开始出现分节现象、真体腔的出现、闭管式循环系统、后肾型排泄系统、索式神经系统、运动器官等几方面分别作答。
2、为什么节肢动物能成为动物界里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泛的动物类群?(结合节肢动物的特征和昆虫的特征,答案略) 3、蛭纲适宜于暂时性寄生的特征。 以前、后端吸盘吸附于寄主上;大多数是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不在血管内流动,血管被血窦(血管系统的内腔)取代,血体腔系代替了血循环系;在咽部具有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是一种天然抗凝素,具有抗凝血和溶解血栓的作用。 4、试述头足类对环境适应的结构特点/高等性
保护脑、腕、鳍、闭锁器的软骨是中胚层产生的内骨骼 ; 脑神经节有内骨骼形成的软骨保护;
头足类的眼,构造上与脊椎动物相类似,眼球附近有1对视神经节; 具有完善的消化系统和闭管式循环系统。
5、次生体腔的发生过程及其意义?
由中胚层带裂开或延伸形成,内外界均为中胚层。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内,分化成肌肉层和壁体腔膜,构成体壁,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分化成肌肉层和脏体腔膜,形成肠壁。真体腔出现的意义:消化管有了肌层,提高了消化能力;消化管与体壁的分离,促进了循环、排泄等系统的发生和发展。环节动物的真体腔按节排列,充满体腔液,与物质运输和运动有关。
6、附肢和疣足的主要区别?
疣足:是体壁的突起,上面没有关节,与体壁相连处也没有关节。
附肢:附肢本身有关节,和身体联系处也有关节。外骨骼在在关节的地方变成薄膜状,通过肌肉把相邻的外骨骼联系起来,使关节间能做各种活动(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能协助完成感觉、运动、摄食、咀嚼、呼吸、生殖等功能 7、从无脊椎动物中举出两种由消化管衍生出来的排泄器管,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昆虫的马氏管和海参的呼吸树
8、为什么腹足纲的内脏团是左右不对称的?
根据现代胚胎发育和古代胚胎化石表明,腹足纲的内脏团左右不对称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发生扭转形成的。即扭转学说:祖先是左右对称的,具一高隆的贝壳,口朝前,外套腔开口在后,爬行时,水的阻力使贝壳向后倾斜,位体后的外套腔出口受压,呼吸、排泄等功能受阻。为适应这种变化,外套腔开口逐渐向前扭转180度,各种功能恢复正常,内脏团器官做相应的变化。同时,为降低高度,内脏团和贝壳形成螺旋形。这样就导致一侧的器官退化,出现左右不对称。 9、说明半索动物的分类位置。
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把半索动物归为脊索动物。理由是口索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脊索雏形,神经索前端空腔相当于背神经管,咽部鳃裂。
第二种,把半索动物归为非脊索动物。理由是口索是一种内分泌器官,并具有许多其他非脊索动物的特征,如具有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系统 从以上观点看出,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向脊索动物过渡的类型。 10、为什么说扁形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而环节动物是继扁形动物后的又一次较大发展? 扁形动物
1、体制为俩侧对称或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制就是通过虫体的纵轴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俩部分,使动物有了前后背腹之分,体制的分化与机能分化对应。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前部最先接触外界,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前集中,使运动由不定向变成定向;利于平衡,使游泳向爬行转变,为上陆地爬行创造了条件。
2、中胚层出现
1)中胚层的出现使动物体的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分化,达到器官系统水平:生殖系统、肌肉组织和实质组织。
2)高新陈代谢水平,肌肉组织的出现加强了动物的运动技能和速度,利于逃避敌害和摄食,加强了消化的机能;排泄机能;快速的运动加强了神经系统的发展。
3)生殖系统:为雌雄同体,异体或自体受精,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由中胚层形成,附性腺将生殖细胞通到体外,进行体内和体外受精;无性生殖是将身体分裂成两部分,各自生成新个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些进行孤雌生殖,即雌体不与雄体受精而独自产生的雌性后代。 4)实质组织存在于肌体中,包埋器官,储存水分和养料,可抗干旱和饥饿,为从水生生活向陆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封闭的体腔,为无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
1、 开始出现分节现象:身体有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其中的循环、排泄、神经、生殖等器官也按节重复排列,促进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真体腔的出现:由中胚层带裂开或延伸形成,内外界均为中胚层。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内,分化成肌肉层和壁体腔膜,构成体壁,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分化成肌肉层和脏体腔膜,形成肠壁。真体腔出现的意义:消化管有了肌层,提高了消化能力;消化管与体壁的分离,促进了循环、排泄等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扁形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而环节动物是继扁形动物后的又一次较大发展
第五章 无脊椎后口动物 棘皮动物门和半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次生辐射对称:幼体时体制为两侧对称,成体为辐射对称,基本上为五辐对称,即通过动物体口面和反口面的中轴线有5个对称面把动物机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围血系统perihemal system:由一部分体腔演变而成。位于水管系统的下方,
作辐射状排列。围血系统由口面和反口面的环围血窦、辐围血窦以及连通它们的轴窦组成。形成一套包围在循环系统外面的窦隙。
3、贴氏体:环水管有9~10个帖窦曼氏体。它产生的变形细胞有吸收、吞食或排除外来可溶性物的作用。
4、管足 (tube feet):由吸盘和罍(坛囊bulb)构成,具有运动、呼吸和排泄功能。 5、皮鳃:棘皮动物体表具有薄膜突起,内腔连体腔,具有呼吸功能的皮鳃dermal gill。
6水管系统(canal system):是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由一部分体腔演化而成。主要由环水管、辐水管、侧水管、管足相互连接而成。
7皮棘:体表有多个内骨骼形成的棘状突,称为皮棘spine,能清除身体污垢;水管系统 二、填空题
1、棘皮动物在海洋栖息的深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外形差异较大。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海星型),(海胆型),(海参型),(海百合型),(蛇尾型)。 2、棘皮动物的外神经系统来源于(外胚层),下神经系统和内神经系统来源于(中胚层)。 三、判断题
1、棘皮动物体制属于次生性的辐射对称。(T)
2、棘皮动物体制属于辐射对称,因此棘皮动物属于低等无脊椎动物类群。(F) 3、海参的直肠壁向内突起呈树枝状,具排泄和呼吸的双重功能。称之为呼吸树。(F)
3、棘皮动物的排泄作用主要靠体腔内的帖窦曼氏体生成的变形细胞来完成。T 4、半索动物的脉球具有排泄功能。(T)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是典型的后口动物?
答:1,受精卵进行辐射裂,内陷法形成原肠。腔肠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2,原口(胚孔)在后方形成肛门,近中央的腹面的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消化管壁突出形成幼虫口,为典型的后口动物。
3,幼虫左右对称,经变态发育成辐射对称的幼体。
2、为什么说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从三者的进步性,高等性的共同点出发)?(答案略) 3、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如何确定?
认为属于脊索动物门:口索是脊索雏形,背神经索前端的空腔是背神经管;咽部具有鳃裂。
认为属于无脊椎动物:口索是内分泌器官;具有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肛门位于身体后端等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因此:半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过度的类型。 4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1,次生辐射对成体制
2,骨骼是内骨骼
3,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饿结构。
4,排泄作用主要靠体腔内的变形细胞来完成。
5,成体有三个神经系统,两个神经系统来源于中胚层,发育为典型的后口
动物
6,外型差异很大,一般有五种类型 5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身体分成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2,有外套膜结构,外套膜是由身体背侧皮肤褶壁向下伸延而形成 3,具贝壳,起保护作用
4,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5,呼吸器官有鳃,外套膜或外套膜腔壁形成的“肺” 6,多数软体动物为开放式循环,头足类接近闭管式
7,多数种类集中为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4对神经节 8,多为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6 以任何一种无脊椎动物为例,说明动物是如何适应它的生活环境的?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一个类群,
1) 节肢动物的高等性结构特征:身体异律分节,具有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提高了动物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 由于昆虫的结构和生理特点适应生活环境:
头部具有触角,有感觉功能;具有适应于不同食性的口器,咀嚼型,刺吸型,舐吸型,虹吸型,嚼吸型5种,利于摄食和咀嚼。
胸部具有三对强壮的步足,利于运动和摄食;具两对翅,膜翅,鳞翅,鞘翅,革翅,平衡棒等5种,翅的存在使昆虫可以飞行,对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寻觅配偶、迁徙均有很大作用。对于昆虫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一类动物,翅的存在致关重要。
腹部具有内接气囊的呼吸器官气管,利于呼吸和飞行,发育具有变态现象,增强了动物机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因此,昆虫的繁盛是动物进化使其结构和机能对适应环境的的结果。
7 阐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演化过程。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海绵动物出现芒壮细胞具神经传导功能;
腔肠动物出现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由神经细胞互联成网,无神经中枢,传导无定向,传导速度慢,又称扩散神经系统。适应于漂浮和固着生活。
扁形动物出现梯形神经系统,由前端的“脑”及脑向后发出的若干纵行神经索及各神经索间相连的横神经组成,神经纤维联系机体各部分。适应于爬行和寄生生活。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出现链状神经系统,由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一对围咽神经节和一对咽下神经节相连向后发出腹神经索,纵贯全身。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形成一个神经节,似索状。此神经系统相对集中,动物体发应迅速,动作协调。
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由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以及连接机体各部分的神经索组成。其中头足类的脑外包有软骨为无脊椎动物最高等的神经中枢。 棘皮动物有三个神经系统,由外胚层分化来的外神经系统和由中胚层分化来的下神经系统和内神经系统
半索动物神经系统由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组成,领中的背神经索出现空腔为背神经管的雏形。
第六章 脊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逆行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简单。 2、脊索:位于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3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有外胚层下陷卷摺形成神经管。高等种类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成为中枢神经。
4、咽鳃裂: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一系列裂孔,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营呼吸作用,这些裂孔称为咽鳃裂。在低等种类终身存在,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或某些幼体(蝌蚪)存在。
5、可逆式血流:尾索动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血流方式,心脏间歇性收缩,使血液向前向后流动。 三、判断题
1、七鳃鳗能分泌天然抗凝血剂。(T)
2、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区别于非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T)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昌鱼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1)似脊椎动物的特征: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
2)似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 根据胚胎发育和形态结构,文昌鱼是介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 2、脊索动物门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椎动物比较它们有什么进化意义? 脊索动物门共同特征: (1)、脊索:
位置:位于身体背部支持体轴的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来源:来源于原肠背壁中胚层细胞,具有弹性和硬度。 结构:脊索外有弹性组织膜和纤维组织膜组成的脊索鞘。 {2}、背神经管 :
位于脊索背方,有外胚层下陷卷摺形成神经管。高等种类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成为中枢神经。
注:无脊索动物具有腹神经索,无背神经管 (3)、咽鳃裂:
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一系列裂孔,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营呼吸作用,这些裂孔称为咽鳃裂。
在低等种类终身存在,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或某些幼体(蝌蚪)存在。 (4)、除尾索动物外,脊索动物的心脏和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为闭管式循环系。 (5)、具有肛后尾。
其中前3点特征,是脊索动物区别于无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 进化意义:
1)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闭管式循环)(除尾索动物外),具有肛后尾2)脊索支持身体,是中轴的支持,可保护神经系
3)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成为中枢神经,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增强分析综合能力。
4)咽鳃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连,营呼吸作用。
3、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为什么被称为头索动物? 重要地位:(1)似脊椎动物的特征: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
(2)似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
原因:因为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与咽鳃裂的鱼形脊索动物 4、分析文昌鱼结构中的原始性、特化性和进步性。
(1)具有脊索,神经管,咽鳃裂,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囊和体腔 (2)有肾管,肌节,生殖腺的分节排列; 5、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
脊索动物和高等无脊索动物的共性
1、后口动物, 2、真体腔, 3、三胚层,
4、两侧对称体制, 5、身体和器官分节等,
说明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进化来的。
6、以七鳃鳗的结构特点说明它的原始性和寄生性特点。
(1)原始性: 无上下颌和真正的牙齿 ;只有奇鳍,无偶鳍 ;终生具有脊索 ,无真正的椎体。肌肉按节排列 ;心脏有静脉窦,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2)寄生性:具有口漏斗、角质齿和肌肉质的舌,舌能做活塞样的活动。口腔腺能分泌抗凝剂。呼吸器官 :七鳃鳗有呼吸管和鳃囊组成,盲鳗鳃囊管汇总后通总鳃孔。营寄生时水不必经口排水出。
第七章 水栖脊椎动物(原口纲和鱼纲)
一、名词解释
1、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结构,功能是调节鱼体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水层,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的消耗
2、侧线:位于水生动物身体两侧的皮肤感觉器官,能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振动。
3、洄游:鱼类在一定时期沿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集群移动的现象。
4、生殖洄游: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由于性激素的刺激,鱼类集群沿一定路线想适于产卵、栖息和幼鱼生长的地方迁移
5、索饵回游:鱼类为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带鱼、小黄鱼。 6、越冬回游:鱼类为寻求适宜水温集群从索饵的地方转移到越冬地方即比较喜温性的鱼类在水温下降是选择适宜的水温环境集群迁移的现象。
7、鳍:鱼类维持身体平衡和协助游泳的运动器官,包括奇鳍、偶鳍。 8、鳞片:是真皮的衍生物,按形状不同分为3种盾鳞、硬鳞和骨鳞。
9、盾鳞:软骨鱼特有,由真皮形成的基板和鳞棘以及表皮形成的棘外釉质组成,
与牙齿同源。铺于体表互成对角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平缓,利于提高游泳速度。
10、 硬鳞:原始的硬骨鱼鲟鱼和鳇鱼的鳞片,由真皮演化成,呈斜方形,成行排列,影响游泳速度。
11、骨鳞:大多数硬骨鱼具有的鳞片,真皮演化成,圆形,前端插入皮肤,后端游离,呈覆瓦状排列,以减少阻力。其中游离端光滑的称为圆鳞;有许多锯状突起的称为栉鳞。 二、填空题
1、鱼类维持身体平衡和协助游泳的运动器官是鳍,分为奇鳍和偶鳍,奇鳍包括(),(),();偶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腹鳍,胸鳍
2、鱼类在一定时期沿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集群移动称洄游,按洄游的原因不同分为(),(),()。越冬洄游,索饵洄游,生殖洄游
3、尾鳍的类型分为3种,原口纲、胚胎期和仔鱼的尾型为(),软骨鱼,鲟鱼、鳐的尾型为(),多数硬骨鱼的尾型为()。原尾,歪尾,正尾 4、鱼类的鳞片有( )衍生,按形状不同分为3种( ),( ),( )。软骨鱼特有的是( ),原始的硬骨鱼具有( ),大多数硬骨鱼具有( )。真皮,盾鳞,硬鳞,骨鳞,盾鳞,硬鳞,骨鳞, 三、判断题
1、盾鳞结构与牙齿同缘(T)。
2、软骨鱼终身保留软骨,硬骨鱼主要有硬骨组成。(T) 3、鳔是鱼类的呼吸器官。(F) 4、鱼类没有唾液腺。(T)
5、硬骨鱼和软骨鱼的肝脏和胰脏是弥散形的。(F) 五、问答题
1说明鱼类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特点及其联系。
鱼类是典型的水生动物,以鳃为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弓是支持鳃的骨骼(相对于原口纲的鳃笼),鳃耙过滤水流中的异物;鳃丝间交错排列,水流方向与血流方向对流配置,达到最大的气体交换量。鳃小叶是鳃丝上的小突起,有单层细胞组成,中间分布有毛细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鱼类离开水体时鳃丝和鳃小叶就粘连在一起,呼吸面积减少,同时结构受损直至死亡。 鱼类主要靠口和鳃盖的运动来完成呼吸。 循环系包括液体和管道2部分, 管道:鱼类的循环系属于典型的单循环,心脏的血经过鳃部气体交换成为多氧血,
经组织气体交换成为少氧血,回到心脏。鱼类的心脏位于胸部的围心腔,占体重的0.2%,有一个心室一个心房和连接心室的动脉圆锥(软骨鱼)和连接心房的静脉窦组成。(硬骨鱼心室连接的是动脉球,非心脏结构)。肺鱼用鳔呼吸,心房和心室分隔为两部分,最早出现双循环。
血液:鱼类的血量少,占体重的1.5%——5%,动静脉血完全分开,称为非混合
血循环。通过毛细血管滤出渗入组织细胞的液体为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为淋巴液(协助静脉带走多余的细胞间液,代谢废物,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等),脾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是造血、过滤血液、破坏衰老细胞的场所。
联系:鳃呼吸,是典型的单循环系。
2、论述文昌鱼、甲胄鱼的进化地位与圆口类的关系。
A.七鳃鳗与文昌鱼相似:
具有密生的鳃裂;咽部有内柱;脊索终身存在;口腔内有缘膜;海滩埋栖生活 说明原口纲和头索动物间有亲缘关系
B.原口纲与甲胄鱼(Ostracoderms)类的关系
甲胄鱼:无上下颌,单一鼻孔,无偶鳍,营底栖生活。基于甲胄鱼特征,推测甲胄鱼类是有一定游泳能力的底栖动物,与圆口类有许多共同特点。它们可能有共同祖先。
3、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是适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
鱼类适应于水生环境体现在躯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上。具体表现:
1)体表结构:鱼体形为纺锤形,皮肤富有黏液腺,体表披真皮鳞片,减小游泳阻力。具有维持平衡和运动的鳍。体表具有侧线用于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震动。
2)鳃呼吸:适应于与水体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心脏小,血量少血压低,血流慢,心脏近头部使心脏顺利进入腹主动脉,心脏血全为静脉血,单循环系。适应于简单的水生环境。 4)肾脏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淡水鱼肾脏发达,海水鱼肾脏退化。
5)神经系统简单:出现五部脑,位于同一平面上,大脑表面无脑细胞。 4、比较淡水鱼和海水鱼渗透压调节机制的不同。
肾脏功能:主要是形成尿液,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也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洄
游鱼)
淡水鱼:鱼体7%0》淡水3%0的盐度,鱼体大量吸水,肾脏形成清水样的尿液排除,肾脏
结构发达,另鳃上具有析盐细胞补偿在尿液中消失的盐分。
海水鱼:鱼体7%0《海水30%0的盐度,鱼体渗透失水,通过吞饮海水和减少尿液形成平衡
渗透压,故肾脏不发达,退化,另鳃上的泌盐细胞可以排除多余盐分。
软骨鱼:血液中含有20%0的尿素,与海水盐度接近,通过鳃区进水多少来控制渗透压。
5、说明原口纲的原始性和寄生性特点。
原始性:
1)、无上下颌和真正的牙齿 2)、只有奇鳍,无偶鳍 3)、终生具有脊索 ,无真正的椎体。 4)、肌肉按节排列 5)、心脏有静脉窦,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寄生性: 1)、具有口漏斗、角质齿和肌肉质的舌,舌能做活塞样的活动。 2)、口腔腺能分泌抗凝剂。 3、)呼吸器官 :七鳃鳗有呼吸管和鳃囊(由内胚层形成)组成,盲鳗鳃囊管
汇总后通总鳃孔。营寄生时水不必经口排水出。 5、阐述鱼类比原口纲进步的特点。
1) 体呈纺锤形,皮肤富于单细胞黏液腺,体表被真皮鱼鳞,以减少游泳阻力和增强保护功能。
2) 出现偶鳍,提高了活动能力,又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前驱。 3) 鳃呼吸,鳃分布有大量的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 出现上下颌,颌上有牙齿,加强了捕食和消化能力。
5) 脊柱代替了脊索,利于保护脊髓;脊柱分为躯干椎和尾椎,利于游泳。
7、以鱼类和节肢动物为例说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鱼类适应于水生环境体现在躯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上。具体表现:
1)体表结构:鱼体形为纺锤形,皮肤富有黏液腺,体表披真皮鳞片,减小游泳阻力。具有维持平衡和运动的鳍。体表具有侧线用于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震动。 2)鳃呼吸:适应于与水体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心脏小,血量少血压低,血流慢,心脏近头部使心脏顺利进入腹主动脉,心脏血全为静脉血,单循环系。适应于简单的水生环境。
4)肾脏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淡水鱼肾脏发达,海水鱼肾脏退化。
5)神经系统简单:出现五部脑,位于同一平面上,大脑表面无脑细胞。 8、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最繁盛的一个类群,是由于节肢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适应生活环境。 1)异律分节高度发展;
2)具外骨骼,具有关节的附肢;
3)呼吸器官水生种类有鳃或书鳃,陆生种类有气管或书肺;排泄系统为马氏管或后肾管;
4)昆虫具两对翅,膜翅,鳞翅,鞘翅,革翅,平衡棒等5种,翅的存在使昆虫可以飞行,对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寻觅配偶、迁徙均有很大作用。对于节肢动物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一类动物,翅的存在致关重要。 5)发育具有变态现象,以适应不同的生境。
第八章 两栖纲
一、名词解释
1、休眠:是动物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转好时再苏醒活动。由于代谢水平低,缺乏调节温度和保持温度的机制,两栖纲、昆虫、淡水鱼、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均有休眠现象。包括冬眠(对低温的适应),夏眠(对干旱高温的适应),日眠(对食物短缺的适应)。
2、口咽式呼吸:呼吸动作主要靠口腔低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在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口咽式呼吸。 二、填空题
1、休眠是动物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包括适应高温干旱的(),适应低温的()和适应食物缺乏的()。夏眠,冬眠,日眠 2、鱼类的脊柱有( ),()两部分组成,两栖类的脊柱有(),(),(),()四部分组成,其中是( )和( )是陆生动物所特有。躯干椎、尾椎;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颈椎,荐椎
3、两栖类根据生活方式、形态结构的差异分为(),(),()3个目。蠕虫目,无足目,无尾目 三、判断题
1、鱼类没有唾液腺,两栖类出现唾液腺。(T) 2、两栖类的唾液腺具有消化和湿润的作用。(F) 3、蟾酥由蟾蜍耳后腺分泌,具有镇痛,利尿等功能。(T) 4、休眠是动物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T) 5、两栖类的输尿管具有输精作用。(T) 五、问答题
1、以蛙的个体发育为例,说明“生物发生律”(重演律)。
变态发育:幼体的器官有适应水栖转变为陆栖的过程,幼体内外发生的系列变化。
受精卵孵化后形成的蝌蚪农具有外鳃,口呈吸盘状,具有长尾;鳃盖出现,外鳃消失,内鳃出现,单循环,植食性肠胃分化不明显,四肢出现;变态后肺出现,双循环,肉食性肠胃分化趋于明显,尾退化。 呼吸器官:外鳃——内鳃——肺
心脏结构和循环方式:心脏有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单循环——双循环
运动器官:尾——四肢 食性: 植食性——肉食性
这一过程很好的说明了生物重演律: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是简单而迅速地重复了系统发育的过程。
2、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有哪些完善和不完善之处? 初步适应陆地的特征: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出现原脑皮;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 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比较原始;
2)肺发展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没能摆脱水的束缚。
3、两栖类如何解决水生到陆生的矛盾?(水生环境相比,陆生环境对上陆动物来说具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两栖类各个器官系统的进化?) 水中呼吸——陆上呼吸——简单的肺;
水中游泳——陆地爬行或跳跃-五趾型的附肢;
空气湿度减小,皮肤蒸发水分——近水域生活,使皮肤湿润,协助肺呼吸。 受身体结构的限制,两栖纲动物只能分布在近水域,潮湿的地方,受到很大的限制。
4、两栖类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1)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中生活向陆上生活转变的一个过渡类群。在系统发生中,两栖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2)两栖类的出现,标志着动物进化史上开始由水生向陆生转变。陆生上的生活条件比水中要多样化,脊椎动物只有登陆,实现水生向陆生转变,才有可能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
第九章 爬行纲
一、名词解释
1、羊膜卵:羊膜卵为端黄卵,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外有输卵管,分泌形成的蛋白质、内外壳膜和卵壳,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绒毛膜。
2、蜕皮:表皮细胞分泌溶解几丁质的酶,使角质层破裂(生长过程中由于身体的长大,旧的角质膜褪去长出新的角质膜)
3、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形成的空洞,与咬肌有关。 4、胸腹式呼吸:空气由口腔入肺,在肺部完成气体交换。
5、自残断尾:尾椎中央有自残部位(尾椎骨形成过程中前后俩部分未愈合的特化结构),一旦尾受到机械刺激,自残部分的尾肌向不同方向做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自残处断裂,连同肌肉皮肤断尾自残,自残部位细胞保持增殖分化能力,尾可以再生。
6、胸廓:胸椎肋骨前部分与胸骨构成胸廓,是羊膜动物特有结构,功能是保护内脏器官,加强呼吸作用,为前肢肌肉提供附着点。
7、肋间肌:胸腹式呼吸的陆栖动物特有,位于肋骨间,用于调节肋骨升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作用。
8、盐腺:海龟、海蛇、有些鳄鱼有特殊排盐器,通过盐腺分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盐分带出体外,执行肾外盐排泄。盐腺对提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意义重大。 9、红外线感受器:蝰蛇科、蟒蛇科头部的热能感受器。能感受到微弱能量,感知一定范围内存在动物,确定动物的位置,从而进行追踪和袭击。 二、填空题 1、蛇毒毒素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根据作用机理不同分为(神经毒),(血循毒)。 2、爬行动物的牙齿按着生的位置不同分为(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龟鳖类无齿,代之以角质鞘。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即为(毒牙),按结构不同分为(沟牙)和(管牙)。 3、爬行动物按颞孔有无和位置分为(无颞目),(合颞目),(上颞目),(双颞目)。 4、爬行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具有不同的体型,有基本形态为( ),特化形态为( )和( )。身体分为( ),( ),( ),( ),( )5部分。蜥蜴型,蛇型,龟鳖型;头、颈、躯干、尾、四肢 5、爬行动物的脊柱分为( ),( ),( ),( ),( )5部分。有( )个枕髁。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1个
6、多数爬行动物以( )繁殖,靠阳光温度和植物腐败发酵产生的热量进行孵化;高海拔地区的蛇和蜥蜴营( );石龙子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发育至器官形成,介于卵生和卵胎生间,称为( )。卵生方式,卵胎生,亚卵胎生 7、眼镜蛇的毒牙是( ),蛇毒是( );蝰蛇的毒牙是( ),蛇毒是( )。沟牙,神经毒,管牙,血循毒 三、判断题
1、胸廓是羊膜动物特有结构,功能是保护内脏器官,加强呼吸作用,为前肢肌肉提供附着点。(T)
2、除龟鳖类、蛇类外,爬行类胸椎肋骨前部分与胸骨构成胸廓。(T) 3、爬行类、鸟类和昆虫均为排尿酸动物。(T) 4、毒蛇的毒腺就是上唇腺的特化。(T) 5、爬行动物是排尿酸动物。(T)
6、爬行动物肌肉质的舌除完成吞咽动作外,可以做捕食器,感觉器和示警器等。(T)
7、眼镜蛇的毒牙属于沟牙,蛇毒属于神经毒;蝮蛇的毒牙属于管牙,蛇毒属于
血循毒。(T)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爬行纲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始?
出现羊膜卵,使动物体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可以在陆地上繁殖生活,
皮肤表皮高度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构成完整的鳞被,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防止水分蒸发。
骨骼发育良好,骨化程度高,适宜于陆地生活
四肢肌肉发达粗大,前臂肌肉收缩可以前举和伸展前肢,后肢肌肉把大腿拉向内侧和使膝关节闭合,将动物体抬离地面向前爬行。
泄殖腔、大肠、膀胱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减少水分流失,维持水盐平衡。 肺结构比两栖纲要发达复杂。主要是胸腹式呼吸,也可以借助口咽式呼吸。 排尿酸动物
2、什么是羊膜卵和羊膜动物?羊膜卵的出现有何进化意义?羊膜动物和无羊膜动物在泄殖系统上何重要不同?
羊膜卵为端黄卵,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卵外有输卵管,分泌形成的蛋白质、内外壳膜和卵壳。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均具有羊膜卵结构,统称羊膜动物。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使动物体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可以在陆地上繁殖生活;为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向不同条件的栖息地分布和生活创造了条件。 羊膜动物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具有呼吸和储存尿酸作用,后发育成膀胱。
3、为什么爬行类比两栖类进一步适应了陆上生活?
从外形、皮肤、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来说明。 4、试论恐龙绝灭的原因。
5、鳄鱼目是爬行动物中最高等的种类。 心脏有两个完全分隔的心室,
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适宜于水中捕食的特化器官,有脑颅低部的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共同构成), 槽生齿, 双颞孔类,
胸腹部具有横膈。
第十章 鸟纲
一、名称解释
1、恒温:由于动物体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调节产热和散热能力,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稍高与环境温度的水平。
2、双重呼吸:在呼气和吸气的过程中均进行气体交换,确保氧气的充分供应。 3、迁徙:鸟类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积极适应,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的周期性的迁移。
4、双重调节:鸟类的眼睛相对于躯体是最大的,通过改变晶体的形状即晶体和角膜间的距离,或改变角膜的曲度来调节视力,称为双重调节。 5、早成鸟:幼体密生羽毛,可以自行行走取食,如鸡。
6、晚成鸟:幼体被初生羽毛,不能行走取食,靠亲鸟喂哺,如燕子。 二、填空题
1、 羽毛是皮肤的角质化产物,有爬行类鳞片逐渐增大延伸劈裂而成。按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4种类型(正羽),(绒羽),(纤羽),(廓羽),分别具有(飞翔),(保温),(感觉触觉),(保护保温)等功能。
2、 鸟类的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积极适应。根据鸟类迁徙特点分为(留鸟),(侯鸟),(旋鸟)等。 3、两栖类呼吸方式主要是( ),爬行类主要是( ),鸟类的呼吸系统特化,具有发达的( )和( )组成,主要行( )。口咽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气囊系统,肺气管系统,双重呼吸 4、突胸总目根据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分为( ),( ),( ),( ),( ),( ),6个生态类群。游禽,涉禽,鸣禽,陆禽,攀禽,猛禽 5、鸟类迁徙的特点是( ),( ),( );原因是对( )的适应,以寻求较为丰富的食物供应。定期、定向、集群;冬季不良食物条件
6、平胸总目的鸟类适于()生活,企鹅总目的鸟类适于()生活,突胸总目的鸟类适于()生活。(陆地奔走,潜水,飞翔) 三、判断题
1、鸟类都具有发达的龙骨突,以增大胸肌的固着面。(F) 2、食谷的鸟类的唾液具有消化酶。(T)
3、多数鸟类右侧卵巢和输卵管退化,与产大型具有硬壳的卵和减轻体重有关。(T)
4、鸟类皮肤缺乏腺体,只具有尾脂腺。(T) 5、尾脂腺分泌油脂保护羽毛不变形,防水。(T) 6、冠、垂肉是表皮衍生物,富含血管。(F)
7、鸟类胸肌发达,胸小肌收缩使翼扬起,胸大肌收缩使翼扇下。(T) 8、金丝燕唾液将海藻粘合成巢,即为燕窝。(T) 9、哺乳动物和鸟类均存在口腔消化。(F) 10鸟类的呼吸有肺、气囊、皮肤协同完成。(F) 11甲胄鱼是现代鱼类的祖先。(F) 四、选择题
1、气囊是肺的延伸,分布于内脏、骨腔、运动肌肉间,共9个,分别为锁间气囊1个,颈部气囊2个,后胸气囊2个,前胸气囊2个,腹气囊2个,其功
能有(ABCD )
A 辅助呼吸;B 减轻体重;C 减少肌肉间和内脏间的摩擦力;D 热代谢的冷却系统。
2、羽毛按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正羽,绒羽,纤羽和廓羽,它们分别对应的功能是(A)
A 飞翔,保温,感觉,保护 B 飞翔,保护,保温,感觉, C 保温,飞翔,感觉,保护 D 感觉,飞翔,保温,保护 五、问答题
1、为什么鸟类能成为恒温动物?
由于鸟类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调节产热和散热能力,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为了提高代谢水平和活动力;提高快速运动能力;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2、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试从减轻体重和加强飞翔力量两方面分析。 减轻体重:
1)骨骼轻而坚固,充满气体。
2)上下颌骨特化成为鸟喙,外被角质鞘,没有牙齿。 3)没有膀胱。
4)右侧卵巢和输卵管退化。 5)背部肌肉退化。 加强飞翔力量:
1)皮肤薄松利于肌肉做剧烈运动。 2)羽毛的存在。
3)龙骨突发达,增大胸肌的固着面。 4)胸肌发达。
3、鸟类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44.6C。 4、鸟类在繁殖上有哪些复杂完善的行为? 鸟类具有完善的: 繁殖方式 造巢、 孵卵、 育雏能力,
保证后代有较高的存活率。
5、以昆虫、鸟类或鱼类为例说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案略) 5、为什么说始祖鸟是爬行类向鸟类的过度类型? 既具有爬行类的特征也有鸟类的特征,
似鸟特征:具有羽毛和前肢特化成的翼,骨盘开放式,常态足。
似爬行类特征:具有槽生齿,双凹型椎体,有发达的尾椎骨,指端具有爪,
腰带各骨未愈合,胸骨无龙骨突,肋骨无钩状突。
6、结合鸟类特点说明“完全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
鸟类是适于飞翔的动物类群,具有较高的代谢水平,因此具有相应的结构特点。 完全双循环:心脏完全分隔成四室,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心脏内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进行完全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具有较高的代谢水平,为机体提供充足的养分。
双重呼吸:鸟类的呼吸有肺、气囊两个系统协同完成。在呼气和吸气过程中均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氧气,以满足飞翔的需要。
双重调节:鸟类的视力通过改变睫状体的形状和角膜的曲度来调节。具有良好的视力。
第十一章 哺乳纲
一、名词解释
1、胎生:胎儿借助胎盘结构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即妊娠,在成为幼儿时产出。
2、哺乳:产出的幼儿以母体营养丰富又容易消化的乳汁为主要食物。
3、无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的子宫内壁结合不紧密。胎儿产生时易于脱离,子宫壁不会大出血。
4、胎盘:有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内膜结合形成的。胎盘细胞可以控制母体和胎儿间的物质交换,同时具有胎儿暂时性的肺、肝、小肠和肾脏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5、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的子宫内壁结合紧密。胎儿产生时不易脱离,子宫壁会大出血。
6、横膈肌:将胸腔和腹腔分开的肌肉,横膈运动改变腹腔容积,参与呼吸运动。 7、角:为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为有蹄类的防卫利器。
9、齿式:不同习性的哺乳动物牙齿的形状和数目变异大,是分类的依据,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齿式=门牙*犬牙*前臼齿*臼齿 /门牙*犬牙*前臼齿*臼齿
10复胃:反刍动物的胃有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四室组成。前三部分是食道变形,皱胃是胃本体,具有胃腺分泌胃液。
11反刍过程:食草时,未经充分咀嚼的混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食物大部分入瘤胃,一些入网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分解,不彻底分解的食物比重小浮在上面,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将未经分解的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食物再经瘤胃和网胃底部到达皱胃。反刍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12植物性神经;有部分中脑、延脑和脊髓的胸腰荐椎段发出的神经,分布到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平滑肌等,必须在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后才能到达支配的有关器官,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受中枢神经支配,调节作用是诘抗的。其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和新陈代谢过程,保持内环境的平衡。
13、内分泌腺:是不具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随血液循环到
达全身的靶器官或组织,对于调节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十分重要。
14毛: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有毛干、毛根组成,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基本功能分别是保护、保温、触觉。 二、填空题
1、哺乳动物的齿属于(异型槽生齿),根据形态和功能不同分为(门牙),(犬牙),(臼牙),分别具有(切割),(撕裂),(研磨)功能。 2、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根据结构不同有(双子宫),(分隔子宫),(双角子宫),(单子宫)四类。
3、鱼类的循环系统属于(单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循环系统属于(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属于(完全双循环)。 4、乳动物的胎盘是由羊膜卵的(绒毛膜),(尿囊)和母体的(子宫壁内膜)结合形成的。
5、胎盘细胞可以控制母体和胎儿间的( ),同时具有胎儿暂时性的( )、( )、( )和的功能,并能产生( )。物质交换,肺、肝、小肠和肾脏,激素 6、哺乳动物被毛,毛是( )的产物,有( )、( )组成,分为( )、( )、( ),基本功能分别是( )、( )、( )。表皮角质化,毛干、毛根,针毛、绒毛、触毛,保护、保温、触觉 6、人体散热方式有( )、( )、( )三种。出汗、呼吸加快、饮水排尿 7、角为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为有蹄类的防卫利器。牛角是( ),鹿角是( ),犀牛角是( )。洞角,实角,角质纤维角 8、植物性神经分为( )和( ),不受中枢神经支配,调节作用是诘抗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9、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啮齿类是( ),猪、牛、羊、马是( ),犬、猫、鲸鱼是( ),猿、猴、人是( )。双子宫,分隔子宫,双角子宫,单子宫 10、哺乳动物的齿是(),根据功能不同分(),()和()。(异形槽生齿,门牙,犬牙,磨牙) 11、脊椎动物中,()又称无头类;(),(),()统称羊膜动物;其中()和()为恒温动物。(圆口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鸟类,哺乳动物) 三、判断题
1、两栖类、哺乳类有2个枕髁,爬行类、鸟类只有1个枕髁。(T) 2、鸭嘴兽是卵生方式繁殖,以乳汁哺育幼体。(T) 3、无蜕膜胎盘有分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T)
4、反刍动物属于叶状胎盘,鲸鱼,有蹄类属于散布状胎盘。(T) 5、蜕膜胎盘分为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T)
6、人和啮齿类属于盘状胎盘,象,海豹属于环状胎盘。(T) 五、问答题
1、为什么哺乳类能成为最高等的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进步特征? 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具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大脑皮层加厚,成为神经中枢,对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加强;感觉器官高度敏锐。
2)出现了口腔消化,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能力。出现异型槽生齿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腺,提高了对食物的机械和化学消化力。
3)在陆上有快速运动的能力,四肢腹面,垂直地面。使身体抬离地面;骨骼和肌肉发达;骨骼连接牢固灵活。 4)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C),肺有大量肺泡组成,横膈参与呼吸,提高了呼吸的效能;完全的双循环,提高了代谢水平;被毛和发达的皮下脂肪,具有良好的保温性;神经系统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
5)体内受精,胎生和哺乳,羊膜卵,体内受精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和氧气,产出后以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乳汁为幼体的主食。 2、为什么哺乳类能成为恒温动物
肺有大量肺泡组成,横膈参与呼吸,提高了呼吸的效能; 完全的双循环,提高了代谢水平;
被毛和发达的皮下脂肪,具有良好的保温性; 神经系统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 3、胎生和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胎生:胎儿借助胎盘结构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成为幼儿时产出。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条件,保证酶的活性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为哺乳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哺乳:产出的幼儿以母体的乳汁哺育。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生长。
哺乳动物具有完善的陆上繁殖能力和较高的后代成活率是通过胎生和哺乳来完成的。
4.哺乳类的皮肤有什么特点?表皮和真皮有哪些衍生物?区别皮脂腺、汗腺、乳腺和气味腺的功能。区别洞角和实角的结构。 皮肤结构特征:
1)表皮和真皮加厚:
表皮层有角质层和生发层组成;
真皮层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血管、神经、感觉末梢,感觉温
压痛;
皮下脂肪层起保温、缓冲和储存能量的作用。
2)被毛:毛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有毛干、毛根组成,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基本功能分别是保护、保温、触觉。毛囊内有皮脂腺开口,油脂滋润毛和皮肤,形成保护层。其功能是保温调温,保护色,触觉器官。
3)皮肤腺特别发达:来源于表皮生发层,为多胞腺,功能各异。 皮脂腺:泡状腺,开口于毛囊基部,分泌油脂;
汗腺:管状腺,陷入真皮,富含血管,血液中的部分代谢物从汗腺管渗透达体表蒸发即为出汗(排泄调温作用)。人体散热方式有出汗、呼吸加快、饮水排尿三种。
乳腺:复合腺,借助乳头开口于体表分泌乳汁,数量和位置特异性大。 味腺:嗅腺,汗腺和皮脂腺的衍生物,对同种的识别和配对有重要意义,如黄鼠狼的肛腺,雄性麝香腺。 4)具有爪和角:
爪:是指端表皮的角质化产物,指的保护器官,蹄和指甲是其特化。
角:为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为有蹄类的防卫利器。分为
洞角:牛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有头骨和外面的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
质鞘构成。(真皮和表皮组成)
实角:鹿角,分叉,真皮骨化后穿过皮肤形成,每年更换一次。雄性发达,
刚出生的鹿角外保有富含血管的皮肤,称为鹿茸,为名贵中药。 角质纤维角:犀牛角,毛的特化,终生不更换。
皮肤的功能:1)保护作用,有效抵抗张力和阻止病菌侵入。 2)抗透水性: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抗透水性。 3)具有敏感的感觉功能。 4)具有控制体温的能力。 皮肤衍生物:
表皮:爪,角,毛,皮肤腺等
5、何谓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引进生态系统的概念,使农业生态的各个组分间自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发挥最大的效用,最终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率。发展生态农业,依据是生态学原理,如现在发展较快的稻田养鱼技术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稻田区域,种养结合,种水稻、果树、蔬菜,沟塘中养鱼植萍。 非生物成分:水体,空气,阳光,有机物,无机物 生产者:浮萍,杂草 消费者:各类鱼 还原者:微生物
水稻,水果和蔬菜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气温高时可为鱼类遮荫降温。鱼类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稻田里的除草能手。浮萍固氮储能,为鱼类提供饲料。在这个农业生态模式中,既能节省生产成本,又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四篇 动物的生命活动 第一章 支持、保护和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流体静力骨骼:动物体内充满了体液,使动物体保持一定的体态并传递运动的作用力。
2、外骨骼:位于体表,来源于外胚层,为死物质,有保护和肌肉附着功能。 3、内骨骼:位于体内,来源于中胚层,为活物质,有保护、支持、造血、维持矿物质平衡、肌肉附着功能。
4、 肌丝滑动学说:肌肉收缩通过肌动蛋白沿着肌球蛋白滑动所致。
5、滑动微管模型:纤毛、鞭毛的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通过由基底到末梢或由末梢到基底的波动产生一个反向的推动力而产生运动。 二、填空题
1、甲,蹄,角是角质化(表皮)衍生物;鱼的鳞片是角质化(真皮)衍生物。 2、动物骨骼系统经历了(流体静力骨骼),(外骨骼),(内骨骼)三个阶段的演化。
3、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包括(带骨)和(附肢骨)。 三、判断题
1、内骨骼起源于内胚层,外骨骼起源于外胚层。(F) 2、鱼类鳃盖骨属于膜化硬骨,脊椎骨属于软骨化骨。(T)
3、肩带支持前肢骨,腰带支持后肢骨。(T)
4、纤毛、鞭毛结构通常由9对双联体微管和中央2微管组成。(T) 五、问答题
1、比较各纲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总结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皮肤系统进化的趋势。
脊椎动物的皮肤
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皮肤衍生物:
1) 角质化表皮衍生物:甲,蹄,角 2) 角质化真皮衍生物:鱼的鳞片
3) 皮肤腺:黏液腺,汗腺,乳腺,毒腺 皮肤的功能:
防止体内物质过度丢失; 感受刺激;
调节体温、分泌、吸收、运动、生殖、排泄 保护防止外界各种侵害,即体表屏障;
2、比较鱼、蛙、兔的脊柱和附肢骨骼,归纳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中,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进化趋势。
脊柱进化:分化明显,促进身体运动的灵活性 鱼类有躯干椎和尾椎组成
两栖类: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哺乳动物:寰椎,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组成
附肢骨进化:有鳍进化为五指型附肢,能适应复杂环境和迅速运动的要求
带骨:支持附肢骨,并与中轴骨骼联络
鱼类不与脊柱相连,现代四足类与脊柱相连,支持身体 附肢骨: 鱼类:鳍
四足类:五趾型附肢
前肢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骨:肢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3、动物运动有哪些方式,分别说明不同运动的机理。 变形运动(ameboid movement):运动机理:一种特殊的原生质流动,细胞内微丝的相互滑动引起伪足运动。
纤毛和鞭毛运动:运动机理“滑动微管模型”: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通过由基底到末梢或由末梢到基底的波动产生一个反向的推动力而产生运动。
肌肉(musle)运动:肌肉收缩原理:通过肌动蛋白沿着肌球蛋白滑动所致。 4、哺乳类脑的进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5、比较软骨和硬骨的不同。
第二章 循环和免疫
一、名词解释
1、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是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生理学上称为内环境。
2、内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过一定的范围,而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3、开管式循环系统:具“心脏”和不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流阻力大、循环效率低、血压低,一般5~10mmHg。
4、闭管式循环:具有心脏和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血流速度快,循环效率高。
4、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5、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6、免疫:机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自我作出反应或应答以保持自我稳定的机能。
7、体液免疫:在抗原刺激下,一部分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大量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效应过程;一部分B细胞转化为记忆细胞。 8、细胞免疫:由T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过程。由T细胞介导的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的清除细胞性抗原的过程,如胞内病原微生物。 9、天然免疫:对一切异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无针对性。
10、获得性免疫: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类抗原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 11、体液(body fluid):动物体内的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12、红细胞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红细胞彼此凝集在一起的现象。 13、抗原(antigen):能在机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14、抗体(antibody: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15、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B细胞、T细胞和各种非特异性效应细胞(白细胞)
16、免疫分子: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子,如抗体、补体、组织相容性复体 二、填空题
1、循环系统包括()和()。心血管系统由(),()和()组成;淋巴系统由(),(),()组成。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液
2、ABO血型系统的输血原则是(),(),()。输同型血,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可接受其他三型的血
3、非特异性免疫具有(遗传性),(自发性),(非特异性)的特点;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记忆性),(自我调节性)的特点。
4、免疫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根据作用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禽类的(法氏囊)、哺乳类动物和人的(骨髓)和(胸腺)属于中枢免疫器官。
5、淋巴器官有(),(),(),()等四种。淋巴结,胸腺,脾脏,扁桃体 6、抗原必备条件是(),(),()。异己性,具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大分子物质,侵入机体后不被中途分解
7、免疫反应类型有()和()两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判断题
1、血小板在哺乳动物是无核细胞碎片,在其它脊椎动物是有核梭形血栓细胞。(T)
2、流体静力骨骼标志着初级循环系统开始出现。(T) 3、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源地,称为正常起搏点(pacemaker)。(T)
4、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体内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T)
5、非来自窦房结的节律称异位节律,产生异位节律的部分称异位节律点。(T) 6、循环器官由真体腔形成。(F)
7、禽类的法氏囊(腔上囊)、哺乳类动物和人的胸腺和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T)
8、脾、扁桃体和全身淋巴结是周围免疫器官,它们是成熟T和B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T) 9、各种自然屏障作用如体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是特异性免疫因素。(F) 10、无脊椎动物只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缺乏特异性免疫系统。(T) 11、淋巴器官也是免疫器官。(T)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何谓动物的内环境?内环境稳定有何意义?动物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是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生理学上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过一定的范围,而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保证肌体内各种反应的正常进行,保证肌体的稳定。 2、 试述哺乳动物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心脏的心肌分化:
一般心肌细胞——具兴奋性、收缩性
特化的心肌细胞——具自主节律性、传导性 心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功能:推送并维持血液按一定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从而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
3、总结脊椎动物心血管系统演化趋势。
脊椎动物:出现真正的心脏,并随着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呼吸器官由鳃变为肺,而引起心脏和动脉弓发生相应的演变。
脊椎动物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演化:心脏由单心房单心室,2心房1心室,2心房2心室,循环由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进化。 4、试述哺乳动物淋巴循环的大致途径和淋巴循环的意义。 淋巴循环途径: 淋巴液经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干后进入左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最后进入静脉系统,入血循环系统。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平衡;回收组织液蛋白质;运输脂肪;防御屏障作用 5、简述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基本类型和结构特点。 低等无脊椎动物无循环器官
初级循环系统开始出现:流体静力骨骼
真体腔的形成,出现了真正的由原体腔形成的循环器官,分为:
开管式循环系统:具“心脏”和不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流阻力大、循环效率低、血压低,一般5~10mmHg。
闭管式循环系统:具有心脏和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血流速度快,循环效率高。 心脏的形成和演化
无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心脏——能搏动的血管
6、 哺乳动物血液的基本成分有哪些?它们在循环中的功能是什么? 哺乳动物血液的基本成分由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有各种蛋白分子,无机离子,葡萄糖,水等组成,运输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位。 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运输O2和CO2, 酸碱缓冲作用
白细胞:渗出性,变形运动,化学趋向性,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类型及其功能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防御保护
嗜酸性粒细胞——减轻某些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分泌肝素、组织胺等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参与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7、 何为动物的免疫?如何理解抗原和抗体?
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自我作出反应或应答以保持自我稳定的机能。
抗原(antigen):能在机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必备条件:
异己性: 异种性、同种异体抗原 具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侵入机体后不被中途分解
抗体(antibody: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8、如何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由T细胞介导的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和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而清除细胞性抗原的过程,如胞内病原微生物。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在抗原刺激下,一部分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大量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效应过程;一部分B细胞转化为记忆细胞。
9、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免疫系统有什么差别?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统,通过吞噬细胞和体液因素如凝集素、抗菌肽,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等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通过特异性免疫系统完成。
10、比较血管,血窦,血腔
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具有输送血液,分配血量和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
血窦:血管末端形成的开放式空腔,使血液和组织液混合。
血腔:开放式循环系统形成的由原体腔和真体腔共同组成的体腔
第三章 呼吸、消化和吸收
一、名词解释
1、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是机体从外界吸收氧气和从体内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2、呼吸运动:胸腔有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3、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肌的缩张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4、消化:动物将摄入的食物分解为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5、吸收: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6、排遗: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过程。
7、排泄:指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将进入机体的异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有四个互相连接的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细胞呼吸)组成。
2、除口腔外,消化管腔由内向外、依次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四层。
3、人类的消化作用包括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消化),大肠消化。 4、人的呼吸系统由()和()组成。传导部和呼吸部 5、肺泡适应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数量和总面积大,密布毛细血管利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呼吸膜薄通透性大 5、小肠适应吸收的形态结构特征有(),(),()。长度长,小肠粘膜总面积大,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7、鳃适应于呼吸的共同特点是(),(),(),()。表面积大,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壁薄,鳃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三、判断题
1、唾液腺、肝脏、胰脏属于管外腺,有导管与消化管相连。(对)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对)
3、传导部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多级支气管,呼吸部包括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T) 4、呼吸肌的舒缩活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T)
5、气体通过扩散方式交换,动力来源于交换膜两侧气体分压差。(T) 6、75%CO2在血液中的运输以碳酸氢盐(HCO3-)形式运输。(T)
7、细胞外消化的意义是能消化较大食物,从而获得更多营养,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T)
8、 胰腺内分泌部分泌胰液,外分泌部分泌激素。(F) 四、选择题
1、脊椎动物的消化腺包括管内腺和管外腺,属于管内腺的是(ABE),属于管外
腺的是(CDF)。
A食道腺 B胃底腺 C唾液腺 D胰脏 E十二指肠腺 F肝脏 五、问答题
1、以动物的呼吸方式和呼吸系统的演变说明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1)无呼吸器官:
扩散式呼吸(diffuse respiration):无血液循环系统的动物体表面积大,直接通过体表扩散作用行气体交换;
体壁皮肤呼吸(parietal integumentary respiration): 通过体壁、体壁外突结构如疣足扩大体表面积进行气体交换,需要气体运输系统,血液中出现呼吸色素运载气体.
2)呼吸器官进行呼吸 (A)水生动物用鳃呼吸
无脊椎动物部分: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脊椎动物部分:鱼类、水生两栖类 鳃适应于呼吸的共同特点: (1)表面积大
(2)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壁薄(血管壁细胞和鳃表面上皮细胞) (4)鳃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B)陆生动物必须呼吸表面湿润,受到保护,呼吸面积足够大 无脊椎动物 :书肺、气管、外套膜 脊椎动物: 肺呼吸
陆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和呼吸运动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肺 囊状 蜂窝状 网状管道 肺泡肺
气管 喉气管室 气管、支气管 气管、支气管反复分支
呼吸运动 口咽式 口咽式胸腹式 双重呼吸 横膈膜加强呼吸运动 3)呼吸器官演变趋势
由体表呼吸→呼吸器官发生
呼吸器官由体表→体内,减少了受损伤的可能性 呼吸器官结构逐渐复杂, 面积逐渐增大
呼吸辅助结构逐渐完善化,提高了气体交换率 呼吸调节机制逐渐发展
2、以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的大量例证说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演变中的相关性。
A、动物呼吸器官演变趋势:
1)由体表呼吸到呼吸器官发生,需要气体运输系统,血液中出现呼吸色素运载气体.
2)呼吸器官由体表转到体内,减少了受损伤的可能性,水生动物鳃呼吸,鳃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循环系统为单循环;陆生动物书肺、气管、外套膜、肺呼吸,肺呼吸后循环系统出现双循环。
3)呼吸器官结构、呼吸辅助结构逐渐复杂, 面积逐渐增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率。鱼类到哺乳动物呼吸方式由口咽式,胸腹式,双重呼吸,横膈膜加强呼吸运动。 B、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1)低等无脊椎动物无循环器官
2)初级循环系统开始出现:流体静力骨骼 3)真体腔的形成,出现了真正的循环器官
无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心脏——能搏动的血管
脊椎动物出现真正的心脏,并随着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呼吸器官由鳃变为肺,引起心脏和动脉弓发生相应的演变。 脊椎动物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演化:心脏由单心房单心室演化为2心房1心室再到2心房2心室,循环由单循环到不完全双循环到完全双循环。 3、鳃和肺泡如何适应气体交换的功能? A、鳃适应于呼吸的共同特点: (1)表面积大
(2)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壁薄(血管壁细胞和鳃表面上皮细胞) (4)鳃中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B、肺泡适应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数量 (3~4亿)和总面积大(50~100m2) (2)密布毛细血管,利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3)呼吸膜薄(1μm),通透性大
4、试述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消化方式的演化发展。
无消化管:细胞内消化,原生动物,海绵动物 原始肠腔:消化循环腔,不完全消化管,腔肠动物 分支消化管:不完全消化管,扁形动物
完全消化管:完全消化管,有利于消化管各部分形态和机能的分化,线虫动物以后
消化管很大程度的分化: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消化管达到最精细的分化:鱼类到哺乳类
人的消化管结构: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直肠、肛门,其中盲肠、阑尾:盲肠是结肠和大肠交接处的突起,阑尾是盲肠内侧的突起,与消化植物纤维相关,在植食性哺乳动物尤其发达。
5、人消化道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小肠的结构与吸收的功能有何关系?
1)人的消化管结构: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直肠、肛门,其中盲肠、阑尾:盲肠是结肠和大肠交接处的突起,阑尾是盲肠内侧的突起,与消化植物纤维相关,在植食性哺乳动物尤其发达。
2)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除口腔外,管腔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四层:
粘膜(mucous membrane) :食物的输送、消化和吸收 粘膜下层(submucosa):联系粘膜与肌层
肌肉层(lamine muscuearis):促进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并不断推送食糜,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浆膜(adreutitia):保护作用,减少肠管蠕动时的磨擦 小肠适应吸收的形态结构特征 长度长(成人6~7m)
小肠粘膜总面积大(皱襞、绒毛、微绒毛共使吸收面积增加600倍以上) 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轴心内有平滑肌
6、肝脏对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胰脏的作用是什么?
胆盐 激活 胰脂肪酶
肠脂肪酶
肝脏 胆汁 脂肪乳化 甘油+脂肪酸
胆色素 胆素元 肝脏或粪胆素
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碱性液体: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提供消化酶最适的PH7-8 消化酶包括: 胰脂肪酶、
胰淀粉酶:淀粉 双糖 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氨基酸
7、糖、蛋白质、脂肪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消化:
蛋白酶原 胃、胰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氨基酸 胰淀粉酶:淀粉 双糖
胰脂肪酶
肠脂肪酶 胆汁
脂肪 脂肪乳化 甘油+脂肪酸 吸收:
水、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无机盐、甘油、短中链脂肪酸等
小肠绒毛毛细血管
血液
长链脂肪酸、甘油酯
中央乳糜管
淋巴循环
血液
8、说明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1)物理溶解:气体化学结合运输的前提 2)血红蛋白与O2的可逆结合
血红蛋白运输98%的O2,只受氧分压的影响 CO2在血液中的运输
1)物理溶解占运输CO2总量的5%
2)氨甲酰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占运输CO2总量的20% 组织
HbNH2十CO2 HbNHCOOH 肺部 氨甲酰血红蛋白
3)以碳酸氢盐(HCO3-)形式运输,75%CO2以此形式运输 碳酸酐酶和氯转移是红细胞中CO2大量转变为HCO3-的重要保证
第四章 排泄和水盐平衡
一、名词解释
1、排泄:指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将进入机体的异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2、水盐平衡:指体内水分和盐类含量的稳定。
3、泄殖腔(cloaca):肠末端略膨大处,输尿管和生殖管均开口于此腔,是粪、尿和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4、泄殖窦(urogenital sinus):输尿管和生殖管汇合的略膨大处,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肠管单独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5、马氏管:陆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外突形成的细管结构,排泄物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填空题
1、动物排泄的途径有(),(),()()等四种。体表或皮肤,消化道,呼吸表面或肺,排泄器官
2、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和水盐平衡器官有( ),( ),( ),( )等四类;脊椎动物的排泄和水盐平衡器官是( )。(伸缩泡),(肾器官),(马氏管),(触角腺)(肾脏)
3、尿的生产包括( ),( ),( )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4、排泄的意义是()和()。排除体内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5、特殊排泄器官包括(),(),()等。鳃、直肠腺、盐腺 6、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一般由泌尿器官(),输尿器官(),储尿器官(),排尿器官()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阴道)
三、判断题
1、鳃、直肠腺、盐腺等是动物的特殊排泄器官。(T)
2、鸟类、爬行类的粪、尿和生殖细胞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鱼类的尿和生殖细胞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肠管单独以肛门开口于体外。(T) 五、问答题
1、阐述动物排泄系统与循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演化中的相关性。 3、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有哪些类型? 3、简述哺乳动物肾的基本结构。
4、人体中尿的形成有哪几个基本过程? 尿的生产包括三个环节: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滤液中的水分和各种物质被肾小管、集合管上皮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意义:避免营养成分损失,减少代谢废物滞留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主动活动过程
分泌: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新陈代谢产生的物质排放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H+、NH3
排泄:肾小管上皮细胞消耗能量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主动转运到小管液的过程。如某些药物、部分肌酐等
5、动物的排泄物有哪些主要类型?是如何与动物的生活相适应的?
转氨和脱氨
NH2 NH3、尿素、尿酸 NH3——毒性高、通透性高、易溶于水 尿素——毒性较低、易溶于水 尿酸——毒性低、微溶于水
6、比较海产和淡水动物保持内外环境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机制?
鱼类
淡水硬骨鱼——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肾小管重吸收盐分;鳃扩散排氨和大量低渗尿 海洋硬骨鱼——肾小球少或消失泌尿量极少
海洋软骨鱼——血液中含2.5%尿素,肾结构同淡水硬骨鱼
7、动物排泄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各类动物排泄器官的演化?
动物的排泄器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一般排泄器官:
无脊椎动物:
伸缩泡:原生动物调节渗透压和排除废物的细胞器;
原肾管:有焰细胞、管细胞、排泄管组成的原始排泄器官; 后肾管:管状结构,肾口开口于体腔,肾孔开口于体壁。
马氏管:陆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外突形成的细管结构。
脊椎动物:肾脏有实质和髓质组成,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鸟类和哺乳类肾单位数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