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的影响规律 实际上,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地对植物起作用,植物受到的是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 综合效应
多种生态因素形成一个整体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作用,称为综合效应。生态因素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如光照强度的增加会引起温度的提高。生态因素之间还可能出现相互补偿作用,如同样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既可以出现在强光照和低的CO2浓度下,也可以出现在弱光照和高的CO2浓度下。也就是说,高的CO2浓度在一定条件下对光照的不足有补偿作用。 最低量率
每种植物所能适应的生态因子的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死亡。如玉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最低不能低于9.4℃,最高不能高于46.1℃。 所谓最低量率就是在不可缺少的有效养分中,数量上接近于临界最低的一个限制植物的产量。这一规律是由德国人李比希(Liebig)发现的。他在作物栽培实践中观察到:作物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矿物养分,当某种矿物养分处于其临界最低值时,它对作物的产量影响最大。 阶段性
每一生态因子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植物适应的不是单个生态因子在某一特定时间的量,而是适应该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质和量的要求不同。如低温对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来说是必需的生态条件,而这一阶段过后,低温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空间差异性
生态因子在空间上不是均质的。不同生态因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空间分布。随着任一生态因子在空间上按顺序增强或者减弱,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按顺序排列的现象称为生态序列。 种间差异性 不同种、同一种的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植株,对于同一生态因子的响应并非绝对一致。
你熟悉的生物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 如换毛 迁徙 书上有 机制也有 你如何理解指示植物?
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落;指示植物与被指示对象之间在全部分布区内保持联系的称为普遍指示植物;只在分布区的一定地区内保持联系的则称为地方指示植物。 地方指示植物在数量上远远多于普遍指示植物。按指示对象可分为: ①土壤指示植物。用植被来鉴别土壤性质的植物。如:芒箕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柏木为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多种碱蓬是强盐渍化土壤的指示植物;葎草是富氮土壤的指示植物;那杜草是粘重土壤的指示植物。 ②气候指示植物。如椰子的开花是热带气候的标志。 ③矿物指示植物。如海洲香薷是铜矿脉的指示植物。 ④环境污染指示植物。如唐菖蒲的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黄色片状伤斑,则说明空气中存在氟化氢污染。 ⑤潜水指示植物。可指示潜水埋藏的深度、水质及矿化度。如:柳属是淡潜水的指示植物;骆驼刺为微咸潜水土壤的指示植物。此外,植物的某些特征,如花的颜色、生态类群、年轮、畸形变异、化学成分等也具有指示某种生态条件的意义。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光的生态作用
光和辐射的主要生态作用有四个方面:
? 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光; ? 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 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和季节周期的信号; ? 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的危害。 (一) 光对动植物的影响与作用
对动物影响:根据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间的不同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都有重要影响
对植物影响: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形态建成不同。
(二) 光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 光污染是指由于非自然的照射给生物的生存和健康带来危害的现象。 2、 光化学烟雾。它是由工业产生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如NOx、CH等污染物在强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光化学烟雾常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太阳辐射强、温度高的夏秋季中午。
温度的生态作用
(一) 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温度对动物的影响:动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繁殖、行为、数量和分布等。
温度对植物影响:但主要还是变温(节律性)对植物的影响。
干物质的积累,种子萌发率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植物的形态。
(二)热污染和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热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很典型的环境生态问题。城市好比一个孤岛,人口密集,建筑林立,各种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及一些深色的装饰,吸热性能非常强,因此城市成为一个能以高效率利用太阳能加热周围空气的加热系统,同时城市上空的微尘云和大量的CO2,能阻隔热量向外散发。当城市上空大气的风速很弱或静风时,大气层中的热气流都聚集在逆温层之下,像保温层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使城市气温高于四周,往往形成热岛。
水的生态作用
? 水是构成生命物质原生质的组成部分,参加体内的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反应。 ? 水也是溶剂,植物只能吸收溶于水的营养物质。
?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膨胀),使各器官保持饱满状态,使机体保持
一定形态。
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原生质的生命活动。 水对植物的影响
? 水是种子萌发的主要关键; ? 根的发育;
? 植物的果实种子质量也有影响 对动物的影响
湿度:湿度对动物的形态、体色、生长发育、繁殖、分布、代谢、活动和行为及寿命都有影响。
降水:包括雨、雪、雹等,其中雨量是最重要的。
冰覆盖:它可分为季节性,如在中纬度和高纬度。冰块覆盖能限制动物的活动,尤其对水栖动物的影响较大,使氧气供应恶化,阻塞觅食通路。 水生生物的水盐代谢及渗透压调节
故根据水中所含盐的成分和量的不同,把水体分为 淡水(含盐量0.01-0.05‰);盐水(0.5-16‰)、 海水(32-38‰) 超盐水(0.5-347‰)。
水盐代谢及渗透调节
? 限制外表对盐类和水的通透性,
? 改变所排出的尿和粪便的浓度与体积, ? 逆浓度梯度地主动吸收或主动排出盐类和水
生态因子分类:
气候因子:包括光、热、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各种无机元素、土壤物质、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与其活动。 地形因子:包括地球表面的起伏、山岳、高原、平原、坡地、川、河、湖沼等,成为生物生存的间接生态因子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它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的生态作用。 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改造和破坏自然环境过程中产生的生态作用,包括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生态作用。
一、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参与生理或代谢作用的因子称为直接因子,影响直接作用的因子叫做间接因子,
3、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即随发育阶段不同,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这是由生态环境
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4、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可调剂性)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局部是能补偿的。
5、 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因子变化必然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总之对生态因子的分析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了解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就谈不上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和利用
三、生态因子的其他作用方式
1、 拮抗作用
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拮抗作用可分为功能拮抗、化学拮抗、分布拮抗和受体拮抗、
2、 性作用
? 协同作用 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 叠加作用 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一般化学结构相近、性质相似的化合物等,或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的化合物,或毒性作用机理相似的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生物效应往往出现叠加作用。
? 增强作用 当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3、 净化作用
净化作用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作用有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
化学净化作用有氧化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 生物净化作用有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1、 限制因子
当生态因子(一个或相关的几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 最低量(或称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
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这几种作用主要是非生物因子中的化合物对生物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