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脏腑别通论

再将此图按《说卦》所言:「天地〈乾坤〉定位,山泽〈艮兑〉通气,雷风相薄〈震巽〉,水火〈坎离〉不相射」之内容展开,则如图〈图二〉。

将脏腑与先天八卦对应并配置于先天八卦中,由于干为老阳〈阳中之阳〉,为阳之极,故统诸阳之主督脉。坤为老阴〈阴中之阴〉,为阴之极,故统诸阴之主任脉。其余脏腑根据其属性配于各之内〈图三〉。兑卦属金,肺大肠亦属金,故配置于兑卦;离卦为火,心及小肠亦属火,故配置于离卦:巽卦属木,主风,肝胆亦属木,故配置于巽卦;坎卦属水,肾与膀胱亦属水,故配置于于坎卦;艮属土,脾胃亦属土,故配置于艮卦。多余之心包与三焦则配置于震卦中,盖震为龙雷之火,心包三焦为相火。这样左边之三卦,兑离震为阳仪,全主手之经络,右边之巽坎艮为阴仪,全主足之经络,而且如此则合于《说卦》之「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实应系相射〉」,构成1.肺、大肠〈兑泽〉与脾胃〈艮山〉对应;2.心、小肠〈离火〉与肾、膀胱〈坎水〉相对应;3.心包、三焦〈震雷〉与肝胆〈巽风〉相对应;4.督脉〈干天〉与任脉〈坤地》对应。

圖三

除任督两脉为奇经自成循环外,其它十二脏腑就形成了三个对应的小系统,亦即肺、大肠、脾胃系统;心、小肠、肾、膀胱系统;心包、三焦、肝,胆系统。而目前的事实即是十二经脉循环为一个大循环系统,而其下也就有着这三个小循环系统,而每一卦有一脏一腑,彼此则互为阴阳表里。

二、先天八卦与六经定性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名首见于《周易》,厥阴、阳明始见于《内经》,太少本就含有阴阳的多少和变化,属于古人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影响了《内经》,利用其理论来研究人体。人体部位在身上有胸、背、侧之分,在四肢也有内外中三部之分,《内经》中人体上的阳明和厥阴,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按阴阳的原则,结合部位之特点提出来的。

六经之太少厥阴阳明之定性,如果用易理来解说,将更容易理解。这里试将先天八卦依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之次序展开〈见图四〉,并将其所属之脏腑列于其下,干主督脉,坤主任脉,任脉及督脉皆属于奇经,不与脏腑连属。将其它之六卦按阳仪〈兑离震卦,脏在前〉阴仪〈巽坎艮卦,腑在前〉排列〈此有阴阳对称平衡之意〉,再依对应卦象之脏与脏、腑与腑相连,则肺脾相连为脏属阴画--〈阴爻〉,大旸与胃属腑属阳画-〈阳爻〉,心肾相连为脏画--,小肠膀胱相连为腑画-,心包肝相连为脏画--,三焦胆相连为腑画-,将上列按阴阳次序画于右边即下列图式〈图四及图五〉,此一图式在很多书中皆能见及,但也仅止于此,而未能进一步的加以分析或发挥。

我们深入研究及探索,会发现这与脏腑的定性有很大的关系。此一卦象恰为火〈 〉水〈 〉下,即如同人身之心在上,肾在下,天地以乾坤定位,人身以火水定位。将此一卦象〈图五〉:六爻,根据天地阴阳之气阴升阳降之原则,分析其性质,阳往下增加,则最上之阳爻为少阳,依次为太阳,最下之阳爻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阴往上递减,最下之阴爻为太阴,依次为少

阴,最上之阴爻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如此产生出三阴三阳〈见图六〉,将此六爻阴阳之性质还原于图四之中,脏腑之阴阳进一步属性亦随之定性,即肺脾为太阴,大肠胃为阳明,心肾为少阴,小肠膀胱为太阳,心包肝属厥阴,三焦胆属少阳〈图七〉。

圖六 圖七 六經開合樞 三、开阖枢与经络定向〈兼谈脏腑别通〉

《内经》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提出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开阖思想显然源于《周易系辞》之“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能。,仔细探究,这其实来自易卦。 ”

根据《易经》六爻的关系之象,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之间存在着一种呼应关系,称之为「应」。在这种关系啊,凡是爻性相反则可交感,称为「有应」;若爻性相同〈两者皆阴或皆阳〉则不应。应则顺利,象征事物对立面存在着谐和、统一的运动规律。又重卦中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为同位,因初

>>闂備浇顕х换鎺楀磻閻愯娲冀椤愶綆娼熼梺纭呮彧缁犳垹绮堥崒鐐寸厪濠电姴绻樺顕€鏌f惔顖涘<<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