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案例

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仅依靠现有的教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与能力去创造,从而使数学习题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这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学生每一次都能得出研究的结果,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且要强调研究性学习中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人想不出不等于大家想不出,一个人在一个问题中思考研究出一个方面,群体就可以解决一个较难的问题。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

数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

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

用这样一些策略。

第一,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

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第二,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

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第三,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

构中。

第四,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

迁移能力。

第五,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

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以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这个问题适宜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思考)。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等等,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一刀,都是二块;切二刀,就有三块、四块之分;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结果形成这样一张

表。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

不越位。

四、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优点是明显的。 第一,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

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

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和迁移作用。

第四,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

“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

但是研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第一,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三,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接受性学习也有其优点与局限,其优点表现为

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另外接受性学习对教育设施的要求较低,成本低,经济易行。但接受性学习也有其缺陷:首先,对于低年级儿童,接受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只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光靠接受性学习是不够的;其次,接受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

方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研究性学习。 综上所述: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下的,学生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研究。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呢,可以来自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来自研究性学习,但主要的是来自接受性学习。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体经验作支柱,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具体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又是接受性学习的基础。再者,在研究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知识,通过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使知识及其运用策略得到巩固并获得新的理解。同时,研究性学习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接受性学习所不能替代的。总之,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与研究学习并存,并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地有所变化。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研究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材料等具体条件,选择教学方式,只有真正适应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才是好方法。

参考书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