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2006-11
许多概念,如进行多因素对比分析和动态区位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 Hoover)对运输费用结构如何影响工业区位进行了详细调查,修正了韦伯的运输成本与运距成正比的结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 Lsch)1940年提出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的最大利润原则和动态“市场圈”的需求圆锥体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区位理论的发展。普雷特(A.Pred)提出了“行为矩阵”概念,工业区位的“非理性原则”(如政治、军事、社会等),“内部的区位因素”(事务合作、个人感应与偏好、心理文化素质与行为)等。区域科学的创始人伊萨德(W.Isard)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工业区位分析,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指出区位因子是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应从区域的综合分析中研究工业区位,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建立最佳生产部门。(胡东升)
工业区位理论启示我们工业布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同区位选择不同的产业,以充分利用优势的区位因素,如中心城区利用人才、科技、现代服务业等综合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三县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土地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好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
1.1.4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
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2006-11
梯度转移理论对工业布局的启示是:中心城区是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三县是合肥工业发展的基础。中心城区应着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有潜力的产业,不断向三县扩散工业资源。
1.1.5 产业集聚理论
韦伯是第一位提出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家,他指出,产业集聚是源于各种因素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带来的经济收益、成本节约动机下的产业集中。Krugman(1991)认为产业集聚就是大量的产业集中。集聚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生产的空..间集中,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空间集中,可产生组合效应,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形成相当大的成本优势,使这一区位优于其他区位。集聚的形成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1)因指向性相同而形成的集聚。(2)因纵向联系而形成的集聚。(3)因横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及其所导致的集聚经济是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
产业集聚理论对工业布局的启示是:合肥市应整合目前工业布局,制定各工业园区(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聚集区)错位发展,各园区应招商选资、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改变园区产业混杂的状况。
综合评述:
上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