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原始群:原始社会前期为原始群时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的人类以血缘为纽带结成

群体,以谋生活。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其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代表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等,后期代表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2. 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属于母系士族繁荣时期的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黾池县仰韶

村发现而得名。这类文化遍布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主要文化特点。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3.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大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

称作“旧石器时代”。由于当时的人类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故而在考古学上也称为打制石器时代。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叫磨制石器时代)。

4. 甲骨文: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又称

卜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在殷恤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此种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5. 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

侯国。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6. 共和行政:西周后期周厉王将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准劳动人

民进入樵采捕捞,引起人们的不满。同时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并加以重罚,导致“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平民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跑,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7. 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一次赋税改革。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

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

1

一。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8.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五部书的合称。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的文

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3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是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9. “贵粟政策”:是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提出来的。具体做法是“使民以粟为赏罚”。就是说,人民可用

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使得富人有爵,农民有钱。这项政策一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10.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

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刘濞有罪,打算削减他的属地,刘濞乘机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最后被平复。平定七国之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11.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内容是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间的史事,体裁分为本纪、表、书、

世家、列传。本纪是君主的传记,表按年代列举主要史事;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列传为人物传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12. 三国鼎立: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使曹操统一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

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史称蜀,都成都;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