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决策概述
一、 决策的本质
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对此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理论和方法、决策信息和决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决策的分类与原则 (一)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2.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4.按参与决策的决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此外,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但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根据决策涉及时间的长短,决策可以分为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根据决策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不同,决策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根据决策思维的方法不同,决策可分为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根据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不同,决策可分为开关式决策(两种可选方案中选一种)和旋钮式决策(在多种可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二)决策的原则
1.满意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2.系统原则。决策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决策。
3.信息原则。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4.预测原则。指通过科学的预测,对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做出有根据的假设和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准则。
5.比较优选原则。由于任何决策的后果均有利弊,所以决策者只能在方案的利弊之间进行合理选择。
6.反馈原则。指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实践结果,对初始决策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使决策趋于合理的原则。反馈原则是实现动态平衡、提高决策质量及实现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7.效益原则。决策不能不做成本效益分析,其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不能单纯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决策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 三、决策的基本步骤
每一项决策,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一个较为合理的决策程序应设计以下环节:
1. 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2. 确定目标
3. 拟定备选方案 4. 分析方案
- 9 -
5. 选择方案
在方案选定以后,管理者就要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一个方案的实施可能涉及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同时,由于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者要不断修正方案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目标确实无法实现的,则要重新寻找问题或机会,确定新的目标,重新拟定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评估、选择和实施。 四、决策的主要方法
近几十年来,现代决策技术发展了大量的决策方法,对于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决策方法。在决策环境是确定性的情况下,组织能够对未来自然状态的信息确切把握,即每个行动方案达到的效果可以确切地计算出来,从而可以根据决策目标做出肯定抉择的决策。对于这类问题的决策,可以应用线性规划等运筹学方法或借助计算机进行决策。除此之外,人们可以使用直观法和比较决策法。直观法在备选方案变量很少、计算方法简单时使用,将资料和数据列表直接对比,选出最佳方案。比较决策法是在未来事件自然状态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后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经济批量法、盈亏平衡点法、投资回收期法等。
在风险性状态下,人们面临风险性决策。风险性决策是指未来事件的自然状态不能肯定,但是发生概率为已知的决策,又称随机性决策。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不确定型决策一般要依靠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借助于经验方法进行决策。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盈亏平衡点法又称量、本、利分析法,它是根据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