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增的1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简介

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简介

涌山村位于乐平市北端,黄山余脉涌山北麓下,是涌山镇政府所在地,距乐平城区30公里。该村现有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400户,5800余人。全村以农、林、建材、采煤及传统手工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现有建筑825幢,其中传统建筑79幢,主要为明清时期饶派建筑风格。

涌山村初始于唐,原名锦溪村。唐宋时,有王氏、吴氏、余氏等几大姓氏家族居于此地,其中王氏是名门望族,在农业、煤炭、石灰、瓷土等行业共同开拓,富甲一方。至元代,官府特设“八涧巡检署”,拥有12间房屋、21名巡检吏差,专管八涧市场、税收、治安。建国后,涌山矿产资源得到了迅速而充分的开发,煤矿、石灰厂、水泥厂等厂矿纷纷在其附近建立,使涌山成为本市工业密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市场繁荣的最大集镇。

涌山不仅地灵物丰,历史甚为悠久,村落南口鸡公山有喀斯特溶洞5处,1962年中科院在其中一处叫“仙岩”的洞穴中,发现了人类打制石器及伴生的“大熊猫——剑齿像”动物群化石,证实了该地为我省旧石器时代遗址最早发现地。之后这里陆续发现有商周遗址、墓葬以及战国西汉、三国南朝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遗存遗物。

乐平自古以涌山为北大门倚重,它东南连接婺源、东北连浮梁,古饶、徽两州文化于此碰撞并连接,当地流传民谣 “徽地多饶匠、饶地多徽商”。从现存的古道、桥梁与文献族谱证明,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的一条重要入口通衢。在这块北、东、西三面环山,南向开口的约4平方公里的圆形盆地中,溪水密布、八涧交织。主要河流有二支:一支是来自浮梁的涌山河;一支是源于婺源、乐平交界的共产主义水库人工干渠。涌山河穿村而过,合符古代“腰带水”风水理念;干渠是涌山村十景之一,体现出当地居民对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的独有情钟。

涌山老街区遗存除有王母石牌坊(清道光)、三孔涌山石桥二座(清乾隆)以及一些里巷民居与临街老店外,最显摆的是座落在涌山老街中段的“王宗五祠”——昭穆堂,该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建筑规模宏大,平面功能齐全,木、砖、三雕合用,戏台装饰精美,是乐平唯一一座明代戏台遗存,弥足珍贵。

王家街区是涌山村古民宅最集中且又遗存比较完整的区域,这里的古民居建筑主要有:司马府邸、祠堂私塾、州判官府邸、戏台看场,以及分布在各条巷道与临街的明清时期民居与店铺。

德兴市海口镇简介

海口镇位于上饶德兴市东北部,距市区35公里,西接亚洲最大斑岩露采矿山——德兴铜矿所在的泗洲镇,北与中国最美乡村——婺源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镇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下辖海口、黄渡、江田、舒湾、杜村5个行政村和新源1个居委会,总人口近15000人。

海口镇海口村内古建筑众多,留存古宅14栋、古街5条、古井4口、古城门3处、古码头、古戏台、古楼阁各一个,以明清古民居多,建筑精湛,别致典雅。古建筑占地35000平方米传统建筑完好程度为75%。其中较有特色且保存较好的有董世良民宅、寒泉井、海口北城门、文昌阁、聪门、东林桥等等。

海口唐代董氏建村时,依照唐朝都城的里坊规制模式,又盖以北斗七星星象布局,在今天海口村的基地上建造了一座“村城”,其村落布局及街弄形态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海口村内五条大街(宋朝,海口称为市,五街分别称为上市、中市、前市、后市、下市),巷弄近百条。多是曲折走向,古街古巷都以青石板铺就;村内排水、防盗、防火等设施也相当缜密完善,村外又围以城墙壕沟,整个村庄俨然就是一座“城池”,故宋、元、明、清四朝古人都称海口为“城”。

已成立了海口古文化保护与研究学会,负责对海口镇域内的古文化进行资料整理和文物搜集,并将流散于民间的石刻古碑集中保管,募捐集资修缮了万年台、文昌阁、聪门、古城东门等古建筑。

德兴市海口镇新营村简介

新营村,位于江西省德兴市银城镇东南,距离城区约10公里。新营村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余人。

新营村古建筑众多,保存较好的祠堂10处、民宅20余栋,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文化传统建筑。公祠以舒协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