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1906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优级师范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陈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今人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获益很多。

20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讲课,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亦步亦趋。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屈原传赞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玉所作的错误看法,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诗国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诗发抒议论,为诗之散文化。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一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小石先生对杜甫的挚爱是深厚而绵长的。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在南京大学纪念校庆举办的讲座中,七十三岁高龄的他以抱病之身,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把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及其诗作精华《北征》与《羌村三首》介绍给广大师生。听众很多,除了中文系的师生,还有外系师生,整个大教室内座无虚席。无论是在当年的中央大学,还是在以后的南京大学,胡小石都是最有学术威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

授课之余,先生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先生好昆曲。抗战前,苏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没多少人听,而胡小石每场必到,他与黄侃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请弟子们观看。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响应,齐声叫好,向演员表示鼓励。弟子们时常到家中拜访,师生谈笑风生,乐此不疲。每到就餐时分,弟子起而告辞,他总是热情留客吃饭。当时市面上柴草紧张,保姆见胡小石又留客吃饭,面带难色:“先生,家中没柴烧了。”胡小石慨然应答:“不要紧,把我书房里的报纸拿去烧就行了。”

读到这般雅事,今人笑则笑矣,但先生在举手投足间蕴藏的匠心,却是让人深味。

胡门弟子、著名教授程千帆曾忆:一日,先生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拿着书唱了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先生把书一掷,对诸生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胡小石的唱念和掷书,完成的是一次次漂亮的以心传心: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夫复何言?

(选自《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有删改)

资料链接:

小石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是没有“课堂”界限的,一遇有机会,他就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接触外面的精彩世界。或是看戏曲演出,或是去踏访古迹,或是一边品尝传统佳肴,一边谈今论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术素养……这令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羡慕不已。

- 5 -/11

(摘自《独向深山深处行——忆胡小石师》)

17.胡小石为什么能成为文史领域的一代宗师?请简要概括。(6分) 18.胡小石在治学作文上的“独出手眼”有哪些表现?(6分)

19.胡小石与学生交往的雅事中蕴藏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一位艺术家挑选了一些游客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搞怪留影,然后将图片中肃穆的建筑背景替换为大屠杀中真实的场景。背景一换,纳粹种族清洗的历史便瞬间来到眼前,累累白骨、层层尸墙,游客的搞怪行为特别显眼。这位艺术家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沉重的地方。”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学者需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

(节选自朱熹《文论》)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 22.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谁?(2分) 23.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忠心耿耿,英勇善战,他单骑救主大战长坂坡,截江夺阿斗挫败周瑜阴谋,参与伐魏力斩韩德父子五人。

B.《边城》中,老船夫向二佬求证那晚唱歌的情形,二佬说“做傻子唱过一晚的歌”,语气中既有自己的悔恨,也有对老船夫害死大佬的埋怨。

C.《茶馆》以陈设的变化昭示三个不同时代的特征,“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越大,数目越来越多,预示着社会的压抑和危机越来越深重。

D.《红楼梦》中,铁槛寺净虚为帮人抢亲,给熙凤三千两银子来摆平此事;凤姐和贾琏勾结官府,迫使已有婚约的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

E.莎士比亚的语言内涵丰富,如哈姆莱特的独白“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寓意即使死亡,反抗黑暗、重整乾坤的理想还在。 25.简答题。(10分)

(1)鲁迅通过《风波》中的七斤与《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对剪辫子的不同态度,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2)《子夜》第十七章,在吴荪甫和赵伯韬谈判后,有这样一段描写:“‘然而这两个月的心血算是白费

- 6 -/11

了!’吴荪甫自言自语地哼出了这一句来,在那静悄悄的大客厅里有一种刺耳的怪响。他跳起来,愕然四顾,疑心这不是他自己的话。”此时他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这段描写体现了吴荪甫什么样的心理?(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8题。

读一部小说要比看一幢建筑更为复杂。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语词有多么艰险。当你想用语词来重现某一印象深刻的景象时,就会发现它已散乱成了千百个相互矛盾的片断。这些片断,有些需要淡化,有些需要强化,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这样的话,你不妨丢开自己的那些乱糟糟的稿纸,翻开某个伟大小说家的作品来读一读。这时你就更加体会到他们的高超技艺了。在那里,我们不仅会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而且还生活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里。譬如,在《鲁滨孙漂流记》里,我们沿着一条平坦的大路行进;事物和事物的次序就是一切。然而,如果说荒野和历险对笛福来说就是一切的话,那么对简·奥斯汀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了。在她那里,只有客厅和人们的闲聊,以及从他们的闲聊中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的个性。而当我们再转向哈代时,我们又如置身于沼泽地里,头顶上是满天的星光。那里所显示的,则是人性的另一面,是独处孤寂时最强烈的那阴暗的一面。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自然和命运。不过尽管他们的世界各不相同,每个世界自身却是和谐一致的。每个世界的创造者都恪守自己的视角法则,所以不管他们多么使我们费神,却从来不会像二三流作家那样,常把两种不同的现实引入同一本书,弄得我们无所适从。读小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给你的一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节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26.作者认为“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理由是什么?(3分)

27.在作者看来,笛福、简·奥斯汀、哈代的小说创作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28.根据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读小说?(6分)

- 7 -/11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答 案

1.C 2.A 3.D 4.D 5.B 6.C 7.B

8.(1)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4分。每句1分,重点为“谪窜”“期”“所怀”“贻”)

(2)效命职守从无躲避灾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4分。重点为“效职”“致命”“志”“尚……乎”)

9.爱惜光阴,遵守家训,读书进取,谨慎交际。(4分。每点1分)

10.意境阔大,烘托愁情的浓重;与“横笛危楼”一起营造清冷氛围,奠定抒情基调;引出“天地不管兴废事”的感叹;与下片“除却月宫花树下”相呼应。(5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1.(1)①国都沦陷,劫难深重的兴废之忧;②百姓惨遭兵乱,白骨露于野的悲愁;③现实沉闷,无处可去的郁闷。(3分。每点1分)

(2)化无形为有形,描写了百姓死难之多,形象表达“愁”之深重。(3分。每点1分)

12.(1)夙兴夜寐(2)欲辨已忘言(3)术业有专攻(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5)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6)唇亡齿寒(7)析万物之理

13.(1)采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蟋蟀歌唱时的美妙形态;(2)运用烘托映衬的写作手法,用田野、月光、树叶等阔大背景突出蟋蟀歌唱的自豪骄傲;(3)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营造宁静又热闹的独特的乡村氛围。(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14.(1)内容上,说明斗蟋蟀之风由来已久,表达了作者对不务正业的封建官吏的嘲讽;(2)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由斗蟋蟀引发的悲喜剧;(3)表达上,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阅读趣味,激发读者联想。(6分。每点2分)

15.(1)“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揭示了斗蟋蟀之风蔓延全国的现状;“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预示着这种现象对乡村生活的严重危害;(2)此句表明了作者对当前利益至上的城乡生活有着深深的忧患。(4分。每点2分)

16.(1)抒发作者愿与蟋蟀为伴,重返自然的心愿;(2)劝告人们不要玩物丧志,而应淡泊处世,享受宁静之美;(3)希望人类重情,热爱生灵,平等地对待生命;(4)提醒人们时光流逝,珍惜光阴。(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7.深厚的家学渊源,转益多师的学习,执着的创新品格,闲雅的生活情趣。(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8.20年代初开创了文史教学课程;七绝创作风格独特;《招魂》研究纠正了历史上的错误;杜甫诗研究发

- 8 -/1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