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第二单元
本单元围绕“思乡怀乡”情怀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两篇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故乡,不知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念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配合本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单元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揣摩并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和事物表达情感的。
5.积累让你感动的词句,积累表达思乡的诗句。
6.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能积极参与,学会表达和倾听。 7.充分想象,完成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运用借景、借物、借事、借人抒情的方法,表达对故乡的爱和关注。
【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
运用借景、借物、借事、借人抒情的方法,表达对故乡的爱和关注。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梅花魂》 2课时 《桂花雨》 1课时
《小桥流水人家》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 3课时 回顾·拓展二 1课时 总课时 11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立意含蓄悠远,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赴京任职,途经瓜洲写下了这首诗。他复相赴任时对仕途不十分乐观,因而不免流露出对恬淡超脱生活的留恋和向往,“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但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之“乡”指的并非王安石的出生地江西临川,而是已被王安石当作第二故乡的南京。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理解“洛阳、榆关、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重点】
品味诗句,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领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落实本课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教师准备】
1.教学PPT,唱读《泊船瓜洲》的视频课件。
2.歌曲《中国的月亮》、三首诗词的配乐朗诵音乐。 【学生准备】
搜集三位诗(词)人的相关信息及思乡的古诗。
3课时
第课时
1.学习古诗《泊船瓜洲》,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眷念之情。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与眷念之情。 【难点】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方法一
1.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 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
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 ??
自古月是故乡明,
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 总珍藏在我的心上。
2.师:大家看这首歌词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景物是什么?(明月。)古往今来,有多少在外漂泊的思念家乡的游子啊,把思乡的情绪托付给空中的明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把明月化作思乡的诗句。 3.解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中的“泊”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诗题怎样理解? 4.交流诗人王安石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创设氛围,把学生带入一种思念的情绪中去,抓住歌词中的“月亮”这一景物,引出思乡的主题,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方法二
交流思乡的古诗句导入: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表达思乡之情的优美诗句。同学们,你们能背诵其中的一首或者几句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拓宽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一、初读古诗,读出音韵美。
1.师:学习古诗首先要把诗读准确,请学生读古诗《泊船瓜洲》,读准诗中的多音字。(生读诗。) 2.明确多音字读音:泊(b?)、间(jiàn)、只(zhǐ)、数(shù)、重(ch?ng)、绿(lǜ)、还(huán)。 3.明确古诗的体裁。
师:这是一首绝句,共4句,每一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绝句。
4.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诗句结尾四个字的读音有什么规律?(“间、山、岸、还”押an韵) 5.师: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美,这首诗应读出怎样的节奏呢? PPT出示: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生自由读古诗,读出音韵美。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一定要重视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古诗的音韵美。
二、研读古诗,读出诗意美。
师:刚才我们读出了古诗的音韵美,接下来我们要读得更深入,读出古诗的诗意美。 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 2.交流分享,研读古诗。 (1)学习一、二句
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A.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二句诗。)
B.师:“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师标画京口、瓜洲和钟山的位置,引导学生看板书理解诗句意思。)
C.师:从这两句诗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不远——很想还。)
D.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2)学习三、四句
师过渡语: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A.请生读第三、四句,师提问:哪一句写景?哪个字写出了景物特点?
B.师: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有助于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美,体会出“绿”字的传神之处。 C.体味“绿”字的精妙。
师: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的“绿”字,他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字。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哪些字吗?(激情研论:到、过、入、满??)比一比,讨论用哪个字好?(a.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色彩感和生机感;b.“绿”和“还”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D.师: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
E.“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哪个词表现出了作者的心情?(何时。)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对家乡的热爱与眷念之情。) F.感情朗读指导:读出眷念不舍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
1.配乐朗读:学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师: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这首诗。(生读。) 2.自由诵读。 3.齐背古诗。 4.唱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