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直指疏

所也。

△十三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先观二。初佛身二。先丈六像。又二。初教观丈六。若有志心求生乐土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跏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直想弥陀丈六金躯。坐于花台。在水池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尺。外有八楞。周围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从此发光。莹静明彻。显映金颜。坚久其观。白毫一见弥陀相好。自然当现。斯是释尊别示初心。从易观佛入门之要术也。

如下。二拣前具相。指前第九观也。非是凡夫心力及者。起信云。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至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诸佛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离于施作。释曰。论应身。即化身。亦名劣应身。是今经丈六像也。论报身。即他受用身。亦名胜应身。是今经由旬身也。唯识云。随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故胜应佛。非凡小心所能及也。

但想下。三总显观福。佛像。丈六也。具足由旬也。

阿弥下。次大小化二。一能化本。

或下。二所化迹四。一大化。

或下。二小化约教判之。八尺。凡小见也。丈六。始教三乘见也。恒沙由旬。终教见也。满虚空中。顿教见也。是法界身。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圆教见也。

所下。三形色。

圆下。四莲花。佛花大小不定。随本身现起故。

观下。二二圣。此亦明池水上及树下者。故云身相同生。观首相者。顶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者。观音也。顶上天冠中有一座宝瓶者。势至也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随众生心。菩萨亦应所知量故。

是为下。后结。杂想者。有二意。根钝观佛菩萨胜相不成者。令舍前大观今丈六等像。一也。根利观前胜相已就。令其更观大小化用。使德位增进。胜劣无殊。二也。九。十。十一。偏观三大像。第八。总观三大像。此则杂观三圣大小像。十二中。加行人往生。故前后观境。各不相滥。若以法界观之。性空即是佛菩萨。真空观也。随心现起不定形。理事观也。主伴同时遍无尽。含容观也。

△十四上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一者。令胜根上求下化。中修万行。求生净土。下钝信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者。令知上辈善品内。复有上中下三类不同故告之也。

△二释(三)。初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初句标境。

若下。明观二。先因三。初发心。三心标。何句征。一下。释专心上求于佛道。名为至诚。起信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坚久中修于万行。名为深心。论云。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回向者。回因向果也。发愿者。愿度自他也。回愿下利于我人。名回向发愿心。论云。三者。大悲心。欲?一切众生苦故。具下结。论云。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八相。利益众生。故云必生。

复下。二根行。三种标。何句征。一下释。一中。不杀。是大小乘戒之根本。求生乐土之首业。深心开出。二中。博究大经。解无量义。诚心开出。三中。佛法僧天施戒。名六念。前四念他。三宝诸天恩也。后二念自。行止二善德也。此通诚深二心。向愿同前悲心。生彼者。愿自他同生彼乐国也。

具下。三日期。功德指上心行二种。再加专心念佛一七。当命终时即得生也。

生彼下。次果三。初临终报。一圣境详现。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乐土业成。故终时现圣境也。

观世下。二执台迎接。三心六念。勇猛精进。故金刚台以表之。

观世下。三赞叹劝进。谓赞其已修因。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