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温差工况时,初始温度T0如何取值?
答:初始温度T0应根据结构实际的合拢或形成约束时的气温确定。 2、6月30日版本(V1.3)与前一版本楼层抗剪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型钢的楼层抗剪承载力的计算不再将型钢等效为钢筋进行计算,而是按照《型钢混凝土组合技术规程》中承载力的公式计算其极限弯矩与极限剪力进行控制。
3、钢框架中一层和二层的结构布置一样,而计算出的楼层受剪承载力之比一层与二层之比却只有0.56,在不增大一层箱型柱厚度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受剪承载力之比不满足的问题? 答: 在计算结构受剪承载力考虑了构件受弯承载力的反算,一层的层高有7.8米,而二层的层高只有5米,得到的受剪承载力一层比二层的小。在其他条件验算满足的前提下,此时可以通过减小二层箱型柱截面的方法,达到降低二层受剪承载力的目的,从而满足结构受剪承载力之比。没有必要一味的增大一层箱型柱截面的方式,提高一层的受剪承载力。
4、L型墙肢抗剪超了,请问这种情况下能使用剪力墙组合配筋程序来解决吗?
答:剪力墙组合配筋解决的是墙的纵筋问题,而抗剪是跟墙肢截面以及水平筋有关,所以抗剪超筋是不能用剪力墙组合配筋来解决的。
5、JCCAD弹性地基梁计算中抗剪强度不够如何调整?
答:该情况不满足一般是伴有较大的扭矩,在剪扭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抗剪强度不满足。一般措施有:提高混凝土强度;增大荷载部位的地基梁数;不考虑梁的抗扭刚度,增大梁截面特别是梁宽;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对局部大荷载部位的地基处理从而提高局部基床反力系数。 6、STS钢框架结构在梁柱连接节点设计时,是否可以手动去设置焊脚尺寸? 答:暂时不能手动设置焊角尺寸,但是程序已经考虑了最小脚角尺寸的要求。
7、有一个模型,底层对称位置的边柱配筋简图一个X向为13和Y向为13(构造),另一对称位置X向为13和Y向为28,上面几层该处柱子配筋就正常了,对称位置的结果均一致,为什么底层柱子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答: 有一底层边柱上一层柱子没有偏心,而底层柱建模时有偏心,从而对底层柱而言,多了一个附加的弯矩,造成Y向的配筋结果较大(28)。
8、SATWE验算剪切刚度比时的剪切刚度是如何计算的,与高规附录E0.1计算得到的结果有差异?
答:目前程序计算剪切刚度时还是按照02抗规6.1.14条文说明的简化算法得到的 即RJX1=GA/H,其中A=Aw+0.12Ac
2012年8月第2周结构软件问题汇总
发布时间:2012-08-16 来源:PKPM
1、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下剪力墙轴压比相同?
答:剪力墙轴压比是恒活荷载控制的与地震无关。如果在中震不屈服时采用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则其轴压比与小震相比将会降低,更不合理。 2、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程序中是如何考虑的?
答:连梁有两种方式建模:一是按照框架梁建模并指定连梁属性,二是按照剪力墙开洞建模,在分析程序中会自动将洞口上方判断为连梁。这两种连梁均按“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进行刚度折减。且不论哪种方式建模的连梁,其计算刚度都是在其自身刚度上直接乘以“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会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连乘。只对地震工况折减。
3、抗规(5.2.5)调整中 弱轴方向动位移比例、强轴轴方向动位移比例0-1强弱方向如何判断,比例依据什么填写?按照线性插值计算的速度段的那个动位移比例为0.5,但是此时的动位移比例因子如何考虑?
答:加速度段:一般指当基本周期位于0-Tg时的情况,此时动位移比例填0,程序对全楼各层采用统一的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位移段:一般指当基本周期>5Tg时的情况,此时动位移比例填1,程序对全楼各层剪力系数采用相同的增量;
速度段:一般指当基本周期位于Tg-5Tg时的情况,动位移可酌情在0-1之间取值。如果指定 方向
的动位移比例因子为 ,Ca和Cd 分别代表“按加速度段控制算出的直接放大比例”和“按位移段控制换算出的放大比例”,那么程序实际采用的放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