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调查研究
四、开县方言亲属称谓形成的过程
(一)开县地区的历史演变
1.得名
开县建县于东汉时期,称为汉丰县。从东汉、三国、西晋成汉至东晋一直被称作汉丰县,隶属不同。分别隶属于:益州固陵郡、蜀国益州巴东郡、益州巴东郡、荆州巴东郡。南北朝时期一直称作汉丰县,隶属于荆州巴东郡。北朝北周时期改汉丰县为万安郡(领永宁、万世二县)和周安郡(领西流、新浦二县),隶属于开州万安郡、周安郡。隋朝时期改名为开州,隶属于开州。直至明朝时期,降州为县,称为开县,隶属四川布政司夔州府。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至现在一直称作开县,1997年重庆市直辖后,从四川行政管辖到隶属于重庆市管辖。
历史演变是对开县地区亲属称谓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的演变意味着不同朝代的文化对原本文化的会产生影响,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也会有差异,这样的差异也体现在亲属称谓上。
[2]
2.大量外来人口迁徙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了多次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陕西南部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徙进入四川,开县原隶属于四川管辖,所以开县理所当然也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开县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县共有31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僳僳族、佤族、高山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等。在常住人口中,汉族占99.9%,少数民族占0.1%。大量外来人口迁徙开县,致使生活习惯和称谓方式会影响本地人,每一个地区有着自己的习惯和称谓,来到一个地区后就无法避免和当地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就无法避免互相影响和模仿。
各个地区的人来到开县开始新的生活,要快速融入一个地方生活,就得学会当地的方言文化。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重要的桥梁,用当地语与当地人交流不光可以了解说话内容,还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新的生活习惯与本地区融合后,开始形成了多种方言称谓。时间是一切交流与磨合的工具,为了方便交流和更好的融入当地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方言称谓。
[4]
[3]
(二)亲属称谓词受地域影响
第 9 页 共 18 页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调查研究 在三峡大移民之前,开县在重庆来说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发展程度较低下的县城,还一度被定为贫困县。县城建立在汉丰镇上,县城建筑陈旧,城区范围小,卫生条件差,城市规划不合理等等现象造成老开县是一个脏乱差的县城。老县城人口不超过十万人,其中的城郊多以城镇与农村结合部为主,甚至在县城的人都还保存着原本的质朴。当时经济不发达,厂矿设立很少,地理位置不优,人们不重视教育。大多(数)人都是初高中学历,父辈中甚至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据大多数。与外界交流少,在开县发展具有局限性。很多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赶上了北上广的打工热潮。三峡大坝修筑后,开县老县城是库区,开县老城集体搬至现在的汉丰镇。其中城郊的镇东、三中、草街子、白鹤以及镇安等等乡镇部分成为库区,就有了很多的移民进驻新开县县城。县城人口已过了20万,县城规模很大,城市布局、交通、饮食等等居民设备设施逐渐被完善,新县城向现代化城市方向迈进,加上政策的扶持,开县焕然一新。大量的厂房工业基地进驻开县,陈家赵家成了新的工业园区,开县也成了重庆市东部企业发展的龙头,为了方便交流和统一,使用常用的亲属称谓词是在交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城市的发展是开县亲属称谓变化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开县人口的族源来源
开县土著人口较少,大多是源于“湖广填四川”。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四川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川北以陕西为主,川东以湖广为主,四川盆地西部以广东人为主。陕南以两湖为主。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开县才有独具特色的亲属称谓。原来的重庆开县人大多一辈子生活在开县,与外界交流较少,说话、称谓等词汇就不需要更变,一说都明白其所指或所说指代的意思,就保存着最本质的说话和称谓词汇。
[6]
[5]
(四)开县亲属称谓词的改变
开县当地文化形成是一个多地区的文化合成,原本开县的土著人说的是纯朴的开县方言。外来人口的进入为开县方言注入了新血脉,就拿嘠??A???公、嘠??A???婆、嘠??A???祖的称谓来说就是最好的例证。湖广填四川的这一历史证明开县有广州人的进入,而广州方言以粤语为主。在粤语中,“家”发音为“??A???”,“??A???”即“家”,为自家的意思。这一发音在祖辈开县方言中的“局”、“院”字发音中也得到了体现,祖辈说公安局,将“局”字发音为“????”,不发音为“????”“院”。发音为“?????”,去医院说成去医?????。称谓“爷爷”为“??A?? ?A???”,奶奶为“?????? ??????”,这在开县周边的地区也有这种叫法,万州、云阳、巫山、巫溪地区的有部分人还保留着这样的叫法。改革开放后,为了交流方便、让人通俗易懂,人们开始学习北方话——普通话。这也是人们为了发展和本地文化慢慢脱节的表现。在开县哒哒??A?? ?A???、奶奶?????? ?????? 被替代为爷爷、奶奶也是在最近十年开始的变化。
第 10 页 共 18 页
14
213
213
14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调查研究 就川方言中的川渝两地为例,成都人称其妻子为老妞儿,称其哥哥为哥老倌,称其姨姐夫、姨妹夫为老挑;重庆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堂客,姨姐夫、姨妹夫为老姨。但整个川渝地区喊妻子比较统一的喊法为老婆,哥哥就称为哥哥,姨姐夫、妹夫也为哥哥、弟弟,这样统一后既方便人们明白其意思和亲属关系,也利于交流。
第 11 页 共 18 页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开县方言亲属称谓词调查研究
五、当代开县方言称谓与“大重庆”方言称谓的融合与表现
1.近十年的开县人开始重视教育,父辈在自己身上发展的局限和困难归结为知识文化少为主要
原因。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改变家庭的发展。“养儿不读书,就当喂条猪。”成为开县人的重视教育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更多的学校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最为理想的方式。而学校教育主要以普通话为主,教师用语规范化,课本统一化。完成中学学业后就在全国各地进行大学教育,学业完成后回到家乡就开始用他常用的语言进行交流,更多的人开始用统一说法说话和称谓。这一特点是开县土俗方言流失的重要原因。
就拿爷爷奶奶这两个称谓为例,重庆市区叫爷爷为爷爷,叫奶奶为婆婆。整个重庆地区可能爷爷叫法以及声调一样,但叫奶奶的发音声调不一样,但能明白其称谓所指和人,而婆婆这一叫法就成了两个不同的称谓表达形式,主城外的婆婆专指外婆。在平时交流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将爷爷、奶奶、外婆这三个称谓统一为爷爷、奶奶、婆婆时就一下子能区分其所指为何人以及与说话人的关系。
⑤
2.一个地区要发展,就得最先发展它的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才有物质基础去做其他有
利于个人发展的事。开县这一年轻的县城要发展就得以经济为重心,建设工厂,引进外资、引进人才是主要手段。有工厂就有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开县发展带来了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语言。他们在开县生活、工作,融入开县的文化,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别人。外出务工人员去到其他地区,学会了务工地的语言,也习惯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回到家乡也带回了语言的改变。
年轻人在本地和外地发展,成家立业是每个人都会完成的人生另一重要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与外地人通婚,与其他民族的人结婚。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拿身边的例子来说,我的三个嫂子都是北方人,原来的生活习惯是标准的北方人习性。北方人叫外公外婆为姥爷、姥姥。我侄儿们都生活在开县,说话用语习惯是典型的开县地方话,称谓方式也是开县的方言称谓方式。他们去到外婆家,习惯叫姥姥为外婆,叫姑姑为姥姥。身在北方的外婆会问孩子的家人情况,而他们称姑姑为姥姥,说我有四个姥姥,这就让本是姥姥的外婆一下子不明白了他所说的意思。只有将开县的称谓姥姥改为姑姑,将外婆改称为姥姥,生活在北方的姥姥才明白其所指何人。
3.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逐渐以主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人们为了区分和不让人疑惑,就需要
统一亲属称谓词汇,统一说话所用词汇和组成方式——标准语。在中国大陆,标准语即为普通话,为了解决说话的差异,和交流等问题,“推广普通话”被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政策,我国甚至将普通话写入了宪法;使方言的使用受到了限制,让普通话成为主要的交流语言。二十世纪末,大陆曾对方言在公众场
第 12 页 共 18 页